为何中国的优良传统都在书上,现实中却找不到?

说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点,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目前没有标准答案。良好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广泛的说法、是依据在现实中所看到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就不是一样的、一块铁板似的。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讲究(或者说是流行)的标准不一样。好与坏,善与恶,甚至更细一点的做人的态度、处事的原则,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明清与唐宋的文化与标准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有的方面是相反的。
//当今常说的“尊老爱幼”,是古代传统文化的最高标准么?道德与品德一样么?“这里面有道道道”“请君细品”“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怎样的追求?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又是怎样的无奈?//
第二点,即使是有了归纳与总结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标准,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全球化的商业、科技引领、个人主义、自由泛滥、网络文化、性开放等等的现代化,它有多少还是适用的?即使适用,也不等于能够成为主流文化。人们能否习惯,都会是一个问题。虽然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很强,有的人对一门外语能记住上万个单词,甚至学几门外语,甚至能够看懂外国古典的原文,但对于传统文化,不要说应用古代典籍的思想了,如若一看到文言文和繁体字就不习惯或排斥乃至嘲笑。这样的情况,你怎么要求人们,把古代的传统文化精华都一一应用在当今的现实中。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绝对不是过个春节、穿个汉服、电视剧中哪个皇帝的主角光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