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前苏联1134B型巡洋舰

2023-06-12 16:30 作者:枪毙的秩序  | 我要投稿

制作不易,如果您觉得不错,请您点个赞和关注让更多的人能够看见,up主在此谢谢各位读者老爷了。

1134B型巡洋舰(俄文:Ракетный Крейсер 1134B,英文:Project 1134B Cruiser  ,北约代号:Kara Class Cruiser  ,译文:卡拉级巡洋舰,苏联绰号:Беркут B,译文:“金雕B级”)总体上是一款放大的是1134A型巡洋舰(克列斯塔II级)。 本级舰是苏联海军第一艘燃气轮机巡洋舰,主要承担反潜任务,故又被称为卡拉级反潜巡洋舰。 本级舰共建造7艘,全部由尼古拉耶夫市61名公社社员造船厂完成。

苏联海军一开始对1134A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它在卡辛级的基础上整合了反潜和声呐系统,但是防空能力较弱,系统反应速度较慢,特别是体积庞大的蒸汽轮机占用了相当大的舰体空间,因而不能搭载更多的系统设备。所以当1134A还在建造的时候,对它的升级改造就已经开始了。

1965年10月25日,苏联当局在第855-3310文件中确认了1134B工程,它是当时反潜与防空先进装备的集合体,其重中之重的使命在于充当“猎杀集团”的中流砥柱,在遥远的大洋追踪和摧毁敌方战略核潜艇。在仔细回顾了卡辛级设计经验后,苏联造船工业部和海军在1966年4月确认了新型反潜防空舰的战斗使命,在由若干舰艇中队组成的战术集团中起到稳定战术的灵魂作用;负责反潜和防空,确保己方潜艇在大洋巡航并安全返回基地;确保己方舰艇在遭到敌方潜艇、飞机,以及轻型武装攻击时撤退线路的安全。

1966年6月11日,造船工业部与海军联合签署了代号为C-13/80C的设计委托合同。合同规定1134B的设计工作由北方设计局负责,主任设计师是安捷耶夫,执行设计师彼尔科夫,海军观察员是萨伏洛诺夫海军中校。他的继任者是扬切夫斯基,到了1971年2月海军观察员一职由尼柯尔斯基海军中校担任。

1134B的设计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关键性的设计思路早就在设计师们的思想中展开了。1964年10月,61个公社社员船厂兴致勃勃地开展了“卡辛”II级舰的设计,“卡辛”II级舰集反潜与防空双重任务干一身的战术构想与1134B完全是吻合的,“卡辛”II实际就是1134B的母体,只不过采用了1134的船体而已。高质量反潜与防空的重任首次被赋予苏联战舰,带领“警戒舰”向“大型反潜舰”的飞跃。

1966年9月30日,1134B的细节、战术构想以及工程初步预算报告首次被提交到造船工业部。在海军的提议下,苏联中央科学研究院,造船工业部、船厂三方面联合成立了一个小组负责1134B各项技术攻关工作。来自中央科学研究院和克雷洛夫海军学院的研究员合作研制了新型“竞技手”-2(MG-325)拖曳变深声呐。这种声呐即使在恶劣复杂的海水环境下,也有能力发现躲在温跃层下的核潜艇,当其发现可疑目标时可将搜索范国缩小在3~4千米之内,并配合舰首“大力神”-2声呐进一步对目标定位。虽然安装“竞技手”-2使船总长增加了2米,排水量增加了100吨,也降低了航速,额外增加了4个操作人员,尽管如此,三方负责人还是同意暂时安装“竞技手”-2,并继续观察它们的表现。

技术人员发现1134A的热导探测仪在对船间距的测量上有角度计算的问题,它会导致真实间距在雷达屏幕上的减少。事实上,这个缺陷常常会让水兵不能有效地进行敌我识别,如果要保持热导探测仪的准确性,舰体上层建筑形成的“墙壁”至少要与甲板保持60º的夹角,这一点后来被吸收到1134B设计中去。进一步发现,当使用1134A的2座诱饵发射器同时发射箔条时会给雷达显示屏幕带来大面积的阴影,技术人员通过把它们移到舰首RBU-6000深弹发射器与B-192发射架之间的地方便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1134B的配置。

在初始设计过程中,用电安全问题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专家们推荐要在轴承支座中采用电荷残留绝缘措施,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容留电能残留物之处,电能残留物通过螺旋桨推进轴的传导性对整个舰体框架产生影响。专家们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在对索非亚型油箱检查的时候,工人们及时安装了轴承支座铺垫从而缓解了电荷残留带来的安全问题。

1134B的尺寸比“卡辛”级大出许多,工厂现有的船坞无法满足1134B的建造。鉴于此,厂方代表提出要建造一个5000吨、吊臂工作限度为110米的1134B专用浮船坞的方案,而且技术人员还要在这个船坞内完成安装硕大的“大力神”-2声呐导流罩的任务。不过如果使用现有的浮船坞,可能会使声呐导流罩下水时碰撞损坏。后来厂方提出了一个独出心裁的方法,把浮船坞的底部建造成可开启的钳状,还为导流罩特制了一个脚手架。带着新浮船坞的设计图纸,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向位于尼古拉耶夫的两个中型造船厂-黑海造船厂和海洋造船厂,发出协助建造的请求,而这两个船厂手头忙于过多的军方生产订单,不可能抽出人手。“钳底船坞”的方案只得搁置一边,厂方被迫寻求其他方法。而事实上,即使这两个船厂有足够的时间和人手,实际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完全实施这些方案意味着1134B全长增加2米,排水量增加近350吨,舰员由326人增加到362人,设计师不仅需要安排如此众多的舰员在战斗岗位上顺利地各司其职,还必须确保他们之间的交流顺畅。

北方设计局对大量的数据观察报告不太满意,造船工业部第九局趁机提议降低1134B指挥与情报处理自动化系统原先设计的信息处理、地图分析、指令传送等任务处理能力,仅仅把系统维持在反潜上就可以了。但是设计师们通过反思1134A和1123经验教训,最终还是保留了系统的高级处理能力。

海军要求“大力神”-2舰首声呐在以30~32节航行时,其有效探测范围达到8~10千米,但根据北方设计局的计算,只有降低到26节时才可能达到。海军本来以为在RBU深弹舱和相邻的油库之间不设置防护性围堰,可以提高燃油装载量。但实际上,为了安全考虑北方设计局还是谨慎地将油料的设计装载量减少了45吨,腾出空间来让给防护性围堰,这45吨可以供应1134B航行150海里。接着,海军又提出了给深弹发射器装填PGB-60和PGB-10深弹设计专门的装填吊机,北方设计局则认为像1134B这样大型舰船的深弹弹药的补给是由辅助舰船完成或者在基地由基地设备完成,专门为装填深弹而设计一种吊机没有必要。

最后,海军确定了400名舰员的额定人数,尽管事前北方设计局的人宣称1134B舰员将不超过369人,但事实上,随着后来安装新系统装备的过程,实际的舰员人数超过了425人。

工程制图、建造、测试和正式交付首舰总共花了48个月,其中建造阶段历时36个月。尽管该舰设计论证期间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最后还是批准通过了此项目。

该级舰舰首前倾,其下部设有球鼻首舰壳声呐;中部干舷较低,两舷外张明显,尤其是首部两舷更为突出;中部有一个方形大烟囱;尾部为斜方形,向内推进。它为了克服"克"级舰舰内容积紧张和上甲板面积不足的缺点,在其舰桥和中部塔桅之间插入了一个约15米长的舰体分段;不仅大大改善了居住性,有利于设置指挥舱室和控制舱室,而且对于增设新武器和传感器也很有利。

与1134A相比,1134B具有更高的适航性。从体积上,1134B比1134A增加了38%,长度增加了12米,宽度增加了0.6米,优雅而稳重。前部多了一个巨大的球鼻首金属导流罩,内装“大力神”-2声呐,加上天线直径约为2米,锚加上锚机等设备的重量约为4吨。在锚链管出口位置,专门安置了1台MI-110K红外线水痕仪用来监测核潜艇经过水域所产生的温度差。

从长度上看,整个舰体框架被划分为17道防水壁和18个水密隔舱。从高度上看,从下到上整体分为低层、储油层和上层3层甲板。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框架在水中的导磁性,1134B框架基本材料用的是导磁性很弱的MK-40和MK-35型低镍钢。

1134B首次在苏联军舰上实现了冷库自动制冷和程序控温,根据储存对象,系统提供4档温度可供选择,温度区间在-18℃~+2℃之间。舰内日常内需供应也实现了机械化,舰队补给舰通过自动抛射装置将接液体补给管道投向1134B,可以对其连续供油3-4小时。在远离基地的情况下,休闲区也为舰员提供了锻炼身体的设备。

为了降低声场效应,1134B特制了一层与采用悬挂技术与龙骨连接的减震平台,平台由电子振荡控制器控制,可有效减少动力装置对龙骨结构产生的振动效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爆炸产生的震动与噪声。

1134B首次采用了有效的措施控制运行声呐站和空气流动产生的各种混杂噪声。推进轴、轴支架与声呐导流罩采用悬挂技术完全与船体主框架隔离,轴支架采用经过电子绝缘处理的低镍钢,而且船体水下部分还刷上了绝缘涂层,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电磁场。

在控制水声及声呐站工作噪声干扰方面则使用低噪声螺旋桨、延长桨轴与船体的距离、轴支架做成“两爪”式,减少与船体的接触面、应急发动机,辅助机械和燃气轮机采用消噪框架结构固定在悬挂平台上,并且使用双层消声阻尼片降噪声,使用一种称之为“玛瑙”的减震吸声涂料有效地吸收了声呐导流罩上的电声源。

1134B普遍在机械的基座部位采用吸声绝缘材料,通风设备全部放在采用隔音技术焊接的钢板隔间内,其通风管道由弹性材料制成,在燃气轮机的排气管道上使用消声器,有利于控制舱内气流噪声级别。

总之,为了消除噪声与热场,1134B还使用了各种特殊的方式。由于1134B除工作舱外,居住舱没有安装空气压缩机,舰员因此要使用含有空气的煤气点灯取暖,这便产生了热源。使用煤气冷却器,用喷嘴把海水引入烟道,冷却发动机烟道内的高温。刻赤号最初换装的MR-600雷达运转时会产生高温,当时技术人员在主桅内装了许多换风扇及排风口,企图制造局部强烈的空气对流带走高温,但这个方案因为噪声太大而放弃。刻赤”主桅内用的是昂贵的制冷系统来解决MR-600雷达产生的高温。除此以外,1134B还使用高压气流排汽消声冷却器对空气压缩机、锅炉蒸汽排汽放空时产生的喷注噪声实行控制。种种尝试都是为了尽可能创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和安全的临战状态。

1134B的导弹装备包括2座双联装“风暴”(M-11)防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联装“黄蜂”-M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另外,亚速夫号上还装备6座四联装“堡垒”(S-300F)垂发装置。

前后共2座双联装M-11“风暴”防空导弹发射装置,由2部“雷电”-M火控雷达控制,双联装B-192型旋转发射架可实现储弹和自动供弹,备80枚V-611型导弹。“雷电”-M受EGSP-192型电声遥控系统和A-82M水面曲率计算机联合控制,“低点”系统则提供群组稳定的干预机制。

风暴双联装舰空导弹发射装置


1959年7月25日,苏联部长会议第846-382号文件做出了研制“风暴”防空导弹系统的决议,历经10年于1969年正式装备海军。1976年改进型“风暴”-M降低了杀伤范围,提高了杀伤精度,对机动目标自适应跟踪,同年装备海军。1134B有部分舰只更新了“风暴”-M系统,该系统发射V-611M导弹,该型导弹采用单级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战斗部为破片式烈性炸药,重120千克,最大速度1200米/秒。射程4~22千米,射高50~15000米。V-611M使用单脉冲雷达导引头寻的制导,这种被动光学导引头在前阶段采用低抛物线网格形式扫描寻的。其火控雷达能同时跟踪10000米高度的20个机动目标,对每个目标可以开通2个噪声屏蔽雷达信道,当处于5000米时可打击其中17个目标。

黄蜂M防空导弹


1134B侧舷烟囱两侧,各装备一座双联装“黄蜂”-M末端防空导弹系统。该防空导弹系统由Zif-122型可收放旋转式发射架、20枚9M33备用弹组成,受4R33火控雷达控制,“低点”-1134A/B系统提供群组稳定的干预机制。“黄蜂”末端防空系统有海陆若干个版本,海版称之为“黄蜂”-M(北约代号SA-N-4“壁虎”)。1960年10月27日,苏联部长会议第1157-487号文件做出了研制“黄蜂”末端防空系统的决议。1973年“黄蜂”正式装备部队,同年装备1134B和基辅级航母。

装备堡垒舰空导弹的1134BF 阿佐夫号


1980年初,1134B上就反复试验了诸如“匕首”近程防空导弹系统、“玛瑙”反舰导弹之类的新式装备,4号舰亚速夫号就在这个时候换装了3M41火控雷达,用来试验6组四联装“堡垒”(S-300F)垂发装置,为此拆除了原来位置上的1部制导“风暴”-M的“雷电”-M火控雷达,而舰首另一部“雷电”-M则保留不动。亚速夫号也因此成为1134B系列最早一艘有工程代号的试验舰,它被称为1134BF。

舰炮

AK-762舰炮


基本火炮单元是2座双联装76毫米AK-762炮,备弹4800发,可接受D67-1遥控发射器指挥,MR-105“顶环”炮瞄雷达提供目标锁定,火炮群组稳定性的机制干预程序由“低点”系统提供。

装备4门AK-630速射炮,该炮于1976年1月正式装备海军,专门对付巡航导弹和低空目标,备弹8000发,MR-123“信号旗”雷达为其提供火力控制。

反潜导弹

暴风雪四联装反潜导弹发射装置


1134B的反潜装备由2座四联装URPK-3型“暴风雪”反潜导弹发射系统(北约代号SS-N-14“石英”)、鱼雷、深水炸弹组成。

“暴风雪”反舰反潜系统由彩虹设计局1968年研制成功,1973年装备海军。“暴风雪”能够在20~400米深度范围内,5000~50000米发射半径内对潜艇构成威胁。由2座四联装KT-M-1134A型发射筒组成,发射角度为18º,与舰首的“风暴”防空导弹共用1部“雷电”-M雷达。它采用85RU型导弹为发射母体,85RU实际是一个火箭助推器,全长7.5米,采用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射程55千米,飞行速度0.95马赫,一次可装载1~2枚AT-2型鱼雷或E53-72型鱼雷。若换装反舰导弹,其射程为35千米,战斗部重500千克。85R在“雷电”-M指挥导引下进入目标截击高度,便自动放下鱼雷,鱼雷自动打开降落伞落水,以25节速度在水中搜寻目标,当自动寻的装置锁定目标后,鱼雷便提速到40节高速驶向目标。

反潜深弹

РБУ-6000


舰首2座12管RBU-6000深弹投掷器,装144枚RPG-60深弹;舰尾2座6管RBU-1000深弹投掷器,装60枚RPG-10深弹。深弹的火控程序名为“暴风”-1134B,当攻击集群潜艇时,深弹则由“巡逻兵”-1程序指挥。RBU型深弹除攻击潜艇外,还可拦截敌方鱼雷。根据“大力神”-2和“竞技手”声呐提供目标信息,RBU深弹投掷器可以同时攻击5~6艘潜艇,命中率在30%~50%之间。 

鱼雷

1134B装备的是PTA-53型气动鱼雷发射系统,鱼雷射程为6000~8000米。发射单元为2座五联装发射管,可发射SET-53、SET-53M或SET-65型鱼雷,无备用鱼雷。每组PTA-53型系统标准装填是2枚反舰鱼雷和3枚反潜鱼雷,其火控程序名为“海神”-1134B。

ПТА-53-1134 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与1134A一样,RBU-6000深弹发射器放在舰首沿平面中线对称位置,中间由一块特制的多孔防焰板隔开。往舰尾方向看,1134B与1134A的不同之处开始表现出来,它的一对电子诱饵发射器的位置比1134A更接近舰首,安放在双联装“风暴”防空导弹B-192型发射装置的前面。在舰桥驾驶舱的左右两侧,布置有2座“暴风雪”(URPK-3)四联装反潜导弹发射装置。

下沉式机库的两侧各有1座RBU-1000深弹发射器,格栅式着舰装置下面就是“竞技手”拖曳变深声呐以及可移动水压回收绞车,回收绞车的旁边是“侧卫”-DU水声异动报警系统及其升降装置,其下是舵机用PEG-8-3型变速箱。

驾驶舱顶部平面中线位置的最前方安放1部“顿河”导航雷达基座和1套“贝加尔”导航系统,驾驶舱顶部中央位置装备1部“雷电”-M火控雷达,用来引导“风暴”防空导弹。AMG型防锈铝合金建造的前桅中段安放1台ARP-50R无线电测向器,前桅顶部是1部“安加拉河”(MR-310A)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雷电”-M火控雷达之后是1台MT-45型水面监视系统的摄像机,前桅基部两侧各1部“顶环”(MR-105)炮瞄雷达用来引导AK-726炮。1134B的前桅比主桅要低一些,这一落差在1134A上恰好相反。

主桅两侧各有4个突出的球形天线罩,这就是“古尔祖夫”-A(MRP-150),北约称为“边球”的机械扫描式大功率干扰机,“古尔祖夫”-A共有8个球形天线罩。通常情况下,“古尔祖夫”-A系统需要和“钟”系列电子侦察设备配合使用,因此在1134B的主桅附近还装有2座“击钟”(MRP-12型)电子侦察天线,1台“打钟”信号截获接收机,2座“敲钟”雷达告警接收机天线,在“古尔祖夫”-A系统中,“敲钟”起定向搜索接收机作用,目标指引由“海湾”侦察设备提供,“海湾”侦察设备是一种“击钟”和“打钟”的组合方式。主桅的顶部则是一部硕大的“曙光”(MR-600)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刻赤”号在80年代后期用“桦树菇”(MR-650)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取代了MR-600。

1134A采用的是当时相当流行的烟囱与桅杆二合一的烟道桅杆设计,但其问题也随之而来,雷达被烟尘熏得漆黑,1134B放弃了1134A的烟道桅设计,主桅与烟囱分离。每舷各2座AK-630速射炮,由“三角旗”(MR-123)火控雷达负责指挥。

134B的战斗信息控制系统由“林荫大道”和“坚定”组成。这两个系统都是苏联第一代舰船战斗信息控制系统,作为战舰的大脑其功能有情报搜集、地图信息分析、武器系统评价和战斗发送指令。“林荫大道”是信息自动交换系统。该系统旨在自动处理舰队的信息联络,自动分析反馈信息,为联络友方舰艇提供信息搜集服务,为联合反潜创造统一的数据计算程序。“坚定”系统负责地图信息分析处理和自动输出战斗指令。根据声呐、雷达以及各种红外线装置,包括MI-110K和MI-110R红外热像水痕探测仪,MG-409K型声呐浮标信号接收机等提供的信息对目标定位、分析目标运动轨迹和自动航行。由“贝加尔”S4数据输出系统、MPTS-301E目标指令备份系统、MT-45M电视显示器、“火光”-50-1红外线装置、MBY-2A型技战术分析计算机组成。

在火力攻击上,MPTS-301目标指令备份系统处于联系“曙光”(MR-600)、“安加拉河”(MR-310A)和“雷电”火控雷达的枢纽位置,相当于1134B的神经中枢。其任务是向火控雷达发送目标指令、计算空中目标的高度、生成目标运动轨迹报告。1134B也装备了“山脉”安全使用武器及联动保障系统。

电子侦察设备为1套“海湾”电子侦察系统。“海湾”由2台“打钟”(MRP-11-16M)信号截获机和1台“击钟”(MRP-11-14M)电子侦察设备组成。“海湾”系统旨在为“安加拉河”提供机动目标测向参数。“刻赤”号上装备4套“甜酒桶”(MP-404)电子侦察系统取代“海湾”电子侦察系统。

电子干扰系统包括1台“古尔祖夫”-A(MRP-150)和1台“古尔祖夫”-B(MRP-152)机械扫描式大功率干扰机(“尼古拉耶夫”号和“奥沙科夫”号除外),“古尔祖夫”系统北约称“边球”系统,有手工和自动操作两种工作方式,可同时干扰2个目标,具有频率掩蔽和阻塞,频率复制的方式,制造舰艇机载搜索雷达与岸基雷达之间的频率干扰,还可通过快速重建频率来干扰巡航导弹的导引雷达。

1134B的电子战手段还有PK-2舰载干扰金属箔条发射系统,该系统包括2座Zif-121诱饵发射器,由“三度音”火控系统控制。Zif-121的外形为小炮塔形式,2根并列向上的炮管用来发射箔条弹。Zif-121的备弹全部采用新罗西斯克应用物理研究院研制的TS系列箔条弹,备弹总数为200发TSP-41型箔条弹,或TSO-47型光电组合箔条弹,或TST-47型红外线箔条弹,均为手工装填。

此外,还有“侧卫”-DU水声异动报警装置,当受到自导鱼雷攻击时起报警作用。其组成包括6台无线电发射机,14台无线电接收机,13台短波收发机,2台超长波发射机。

1134B搭载1架卡-25PL搜救型直升机。卡-25PL必须配备格栅式着舰装置,该装置看来是种相当原始的着舰装置。它是一块长11米、宽10米的格栅,格栅上刷有防滑涂层用来固定反潜直升机,周围有一圈护栏,格栅式着舰装置通过系紧装置固定在甲板上。直径分别是4米和7米的2道白色同心圆刷在甲板中央上充当起降准星用。

卡-25PL存放在舰尾防水空调机库内,机库尺寸为12.5×4.8×5.5米。该机库顶面和两扇库门可由水压装置带动的绞盘来开启,因此实际上是一个半埋式机库。机库内一部旋杆式升降电梯负责卡-25PL日常的进出。机库及旋杆式升降电梯的工作模式是:为迎接直升机出机库,库顶和两扇库门先全部打开,然后电梯升降平台将直升机从机库下层升至与主甲板处干同一平面,最后由与拖曳声呐共用的绞盘将直升机连同格栅式着舰装置一起拖至起降区等待起飞。


卡-25PL一次可搭载4枚AT-1航空鱼雷,或吊挂20枚PLAB-250-120空投深弹,或32枚PLAB-50型空投深弹,或240枚PLAB-MK2空投深弹。此外还可搭载5种特种战术外挂组合:l枚AT-1航空鱼雷或4枚PLAB-250-120空投深弹;8枚PLAB-50型空投深弹或120枚PLAB-MK2空投深弹;10枚OMAB-25-12D信号弹或10枚OMAB-25BH信号弹。54个PGB-M1型水下噪声电浮标;15个雷达应答浮标。

卡-25PL装备了苏联产第一部吊放式声呐“神目”(VGS-2),以及拖曳式磁异探测仪和光电探测器,在机头下方的雷达舱内装有搜索雷达,雷达舱直径1.25米。卡-25PL并不具备夜间和全天候反潜作战能力。卡-25PL在舰体横向摇动8º,甲板上方气流速度18米/秒,两侧舷间风力5~8米/秒之内气候和海况下可正常起飞。

卡-25PL本身配备足够的三防措施,包括通用型防水自动闭锁系统,5个过滤通风装置、27个航空过滤吸收器,KDU-4A型放射物监控装置以及6个辐射计和其他一些自动化设备。

与1134A相比,1134B的倾斜式下沉直升机库、起降平台、起降指挥窗是重新设计的产物,起降平台铺设一个格栅式着舰装置。

1134B采用双轴双桨推进,主机为2台M-62正车燃气轮机,每根主机轴套接1台双速减速器,采用对称方式布置在主机舱内,总功率92000马力,每根主机轴再连接2台M-8E补燃燃气轮机,功率为20000马力,倒车功率单轴6000马力;2台主机与各自的减速器放置在中部靠舰首的机房,各配备2台涡轮发电机;舰尾部为2组共4台补燃燃气轮机,配备1台涡轮发电机。主机轴通过1台斜角齿轮减速器与隔音离合器相连。

在1134B的动力机组中,供电由“西蒙风”(M-5)保护系统和“台风”遥控系统这2个涡轮发电机控制系统提供,2个系统合称为“帕米尔”-2系统。“帕米尔”-2系统控制4台与主机联系的GGY-12.5A涡轮发电机和1台与补燃燃气轮机联系的GGY-6M涡轮发电机,总功率5600千瓦,电压380伏,频率50赫兹,采用“安加拉河”-B自动控制系统。发电机组采用4+1工作模式,即4台1250千瓦的GGU-12.5A涡轮发电机和1台600千瓦的GGU-6M涡轮发电机,后者专供舰首声呐站使用。

1134B的燃气轮机经过重大改进,是一种可逆转式燃气轮机,不需要附加调速器和可逆减速器等部件就能实现倒车,不论可靠性还是经济性均比可变螺距螺旋桨高。按照北方设计局的结论,1134B的燃气轮机同以往建造的任何燃气轮机相比,性能都是杰出的。在同等燃油储备情况下,1134B以19节每航行1390海里要比1134A的2台蒸汽轮机以同样速度多出30%的续航力。这主要是因为1134B的燃气轮机采用了补燃技术,燃气轮机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烟气通过涡轮发电机组发电,出燃气轮机的烟气进入补燃型余热锅炉,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反过来驱动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制备冷却燃气轮机的冷却水。

根据不同的运行模式,1134B的电子油路控制系统将燃料合理地分配给燃气轮机,这样可以节约不必要的油耗。并把动力机组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机组,分别为其建立悬挂平台,能够最大程度消除水声场效应,这样做也能降低以搜索目标速度航行时,发动机噪声对己方声呐站的干扰,从而提高声呐识别率。1134B还首次安装了BM-600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

1134B的燃料储存在双层底结构油库中。分成36个油罐,最大容积2153吨,锅炉给水池容积15吨,在舰尾部有一个为直升机特制的容积为21000升的航空煤油储油罐。此外还有3个容积分别为22.6吨、47.5吨、75.4吨的淡水储存罐。

1134B自动控制系统可确保全舰处于最适宜的管理模式下和无故障操作。主机和各种辅机用油的正常储备是915吨,完全储备1830吨,极端情况下可达2153吨。主机用润滑油储备是10.4吨,淡水储备为144.5吨,锅炉用水储备为14吨。直升机用航空煤油储备为16.8吨。

1134B配备的是2部铜制4叶低噪声螺旋桨推进器,船中两侧各装2对固定式减摇鳍。对于安装了2对鳍的舰船来说,后鳍常会受到前鳍严重的水动力干扰,以及船的运动对后鳍的影响,使后鳍的升力下降。为了提高2对鳍系统的减摇效果,一般情况下采用增加前后鳍间距的方法来减小前鳍与后鳍间的相互干扰。但对于满载排水量超过8000吨,航速32节的1134B来说,为了获得更高的适航性,设计师在前后鳍间距之间采用了增加1对UK-134-5型可收放式减摇鳍的方法来补偿后鳍升力下降,从而提高了2对鳍的整体减摇效果。

舰舰员编制为425人,包括52名军官、62名士官、311名水手。

高级军官居住在5个单间内,其中2个拥有全套生活设施。其余住在2个双人间和1个4人间内。

军士长们居住在能容纳44人的起居区内,包括2个双人间,4个4人间,2个5人间,1个6人间和1个10人间。军士们则住在18人的起居室空间内。

水手们集中在12个水手起居区内,这12个水手起居区内拥有若干个从15人间到54人间不等的房间,总共320个铺位,水手食堂可同时容纳150人用餐。

另外,舰上还设有手术室、拥有4张帆布床的医务室、一般接治室、消毒室等。还有2个日常值勤医疗站,1个在左右舷之间的水手区通道,另一个在舰首部的水手区。

1134B以规整、严酷的侧面形象在苏联舰队、造船工业、燃气轮机研制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它的前任卡辛级能够被美国人称为“唱歌的护卫舰”的话,那么,1134B则完全配得上“唱歌的巡洋舰”这个美誉。

毋庸置疑,1134B是苏联海军面向远洋反潜迈出的一大步。它拥有极高的适航性、强大的武备、杰出的独立作战能力、高标准的配套居住环境,这一切创造了舒适而宜人的条件,延长了舰员在气候复杂多变的大洋上作战的时间。同时,1134B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美国人也认为其是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设计建造的最成功的反潜舰。

然而,1134B固有的缺陷是无法根除的。例如它的反舰手段依然十分有限,全燃动力装置设计过于复杂和燃油消耗过多等。大部分情况下,战舰全速航行的概率很小,而且大航程与燃油储备成正比,这种情况最多只会发生在跨战区调动上,不过,即使是战区调动也不常见。

太平洋舰队演习中,暴露出“暴风雪”反潜鱼雷发射系统的设计最大射程与目标指令引导之间存在冲突,这导致火箭助推器和鱼雷并不能完成其最大射程。更要命的缺陷在于,从火箭助推器发射鱼雷到鱼雷在截击海域降落,敌方潜艇雷达都能截获信号并提前采取行动。其实早在与“灰鲻鱼”级(690型)潜艇的较量中,就发现后者总能轻易截获鱼雷落水信号,并释放“西鲱鱼”声响诱饵炸弹误导鱼雷。由于实战中被鱼雷一发直接命中的概率并不大,因此敌方潜艇很可能也会采用这种方法与鱼雷周旋。

“安加拉河”(MR-310A)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和“曙光”(MR-600)分别拥有对空中目标150千米和300千米理论上的探测范围。但通过太平洋舰队演习,暴露出两种雷达能够稳定保持的探测范围只有100千米多,并且都缺乏对多个机动目标的识别与选择能力,这种缺陷大大影响了1134B的反潜与防空能力。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它也很难发现低空目标和巡航导弹,常常等到低空目标临近并将要采取攻击时才会被发现,但此时已无时间自卫了。

最后,对同时代地区冲突的研究表明,大型舰只的防空与反潜需要得到护航舰只的支持,单打独斗的发展思路是不合时宜的,仅靠巡洋舰来承担水面舰艇防空反潜的重任还远远不够,护航舰必须承担起中程和近程防空的责任,同时拥有中程防空火力的护航舰只还要适当补充火力。马岛战争有力说明了这一点,英国海军作为同时代海军的佼佼者在实战中被阿根廷人狠狠上了一课。这场战争连同中东战争的经验教训引起苏联军界的广泛学习,结果成为发展下一代远程压制型防空反潜武器的推力。


前苏联1134B型巡洋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