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线培养的孩子,怎能符合信息时代的需求?
流水线教育,不可能因材施教
不要再教育孩子头悬梁锥刺股了。
我们东亚国家,传统上都比较热爱劳动啊,勤俭节约是吧。孩子呢也愿意吃苦。如果愿意吃苦能够花在更有效率的地方,其实会更有用。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被浪费的。
这种工厂化的教育啊,就是要求我们的孩子:
把事情做对,但是从来不要求孩子做对的事情,
现在的教育啊,像德鲁克所定义的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不生产有型的东西,而是在生产知识创意信息。
学生应该学习什么?
学生时代的真正成果,不是他们交上去的作业和考卷,是他们所真正学习到的和思考的内容。这些东西在技术上是无法进行严密的监督的.,中国的这种教育体制,在工业化早期,其实是产生了很大的作用的.
因为在新建里的工业体系下,这种普鲁士的这种方式高效率的培养一些普通的、初级的工程师和普通的工人。这个,还是非常有用的。也为东南亚各国在20世纪的飞速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随着技术和经济的演变,这种体制,越来越发现不合时宜。这一点就像当年的苏联的重工业是一样的。
当年苏联的这种体制,计划经济,按规定的方式生产,采煤是为了冶钢,冶钢是为了机械,机械呢又致力于生产挖掘和冶炼机器。——这样形成了一个内部的自我循环机制,但是这种内部的自我循环机制,基本上是无视市场,和竞争的实际需要的。重工业在苏联的工业化时期,确实制造了,本来非常非常稀缺的工业制品。
但是发展到了某个特定的阶段啊,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到现在你们看。苏联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他的汽车工业机械工业。生产资料卷进这样的体系,还有什么价值呢?
东亚教育体制,曾经培养出大量标准化的人才,但是在新的时代里,这种类型的人才,是越来越缺乏竞争力了,为了脱离这样的机制,很多中国的父母,也喜欢把孩子送去欧美留学,可是,除非他们留在国外如果回国就业。这些海龟的孩子,还是要以他们的毕业的各种学校为求职的砝码。这就陷入了就比较学校名气的这种漩涡。
“应试主义”和“学历主义”
托福啊雅思,这种美国、英联邦的考试制度,在东亚也无形中被卷入到富有东方特色的“应试主义”和“学历主义”的体系里。这种体制,由于造就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阶层。其实是很难撼动的。就像苏联的重工业综合体一样啊,病得致死才方休。
苏联的重工业,不停的制造对社会没有什么好处的,无益的机器。
形成一个利益相关的势力,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直到整个国家体制崩溃。
东亚的教育制度呢,一方面养活了庞大的,又非常低效的教育机构,是不是非常像苏联的工业集团?
另外一方面通过对学历的看重,占据社会中高层阶层的。多半是这个最适应这个体制的人,而这个阶层,又通过加大在应试教育上的更多支出,保证自己的下一代在这个,考试体系中也能够脱颖而出。
从而把自己在社会地位上的优势,又传给下一代。实现阶级巩固。
这个急需改革的体制,就这样在各个利益集团的共谋下越发僵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