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时间观念如此糟糕的脑科学原理找到了——
前言
“每次你说马上就到,但每次我都要多等半个小时!”
“为什么你总是到最后一刻才提交作业?”
“你真的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
“你没有时间观念。”这句话对于很多多动症ADHD群体都不会感到陌生,工作后我因为时间观念差差点被炒鱿鱼。
很多多动症ADHD群体也曾尝试过去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具有“时间观念”。但往往都抓不住要领,在多次失败之后就直接躺平,任凭别人怎么说都无动于衷了。
其实所谓的时间观念,不是说你有这个意识就可以改变你缺乏“时间观念”的问题了。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间知觉。只有深刻了解这个底层原理,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什么是时间知觉?
很多研究都表明,多动症ADHD群体会对时间知觉产生影响。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是指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包括时序知觉、时距知觉、时间点知觉。
时序知觉是能够分辨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如今天我们记得自己先吃午饭后午睡的这样一个事件时间发生顺序的感知;时距知觉指能估计出事件存在的持续时间,如我们对于看了一场电影花了多少时间的感知;
时间点知觉也叫对时间的确认,指知道某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如对于和朋友约定一个时间见面的感知(彭聃龄, 2014)。

多动症ADHD群体时间观念差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研究表明,多动症ADHD群体的时序知觉、时距知觉和时间点知觉都要弱于常人,对于有时间限制的工作任务也完成得更差。多动症ADHD群体更难感受到时间的流逝,特别是对于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会估计得非常不准确。
这种对时间感知的缺陷导致多动症ADHD群体在学习和工作中可能遇到很多问题,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和工作表现。比如说,多动症ADHD群体的处理速度慢于常人,别人十分钟就能做好的事情,ADHD可能需要20分钟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津巴多时间知觉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把时间感知分为5个维度:积极过去感(Past-Positive)与过去的快乐回忆感知相关,消极过去感(Past-Negative)与过去不愉快的回忆相关。
此刻宿命感(Present-Fatalistic)用于测量对于生命的信念,此刻享乐感(Present-Hedonistic)追求活在当下、及时行乐,未来导向感(Future)则关注个人目标导向的程度。

研究发现,多动症ADHD群体在此刻享乐感方面的得分高于常人,生活中则表现为更容易成瘾(如手机成瘾、烟瘾、酒瘾等)。
虽然平时我们对于时间知觉很难感知到,但时间知觉受损确确实实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儿童ADHD来说,时间知觉受损主要体现在同伴交往和学习上的问题:对时距的错误估计则可能让多动症ADHD群体在与同伴交流时无法辨别对方说话的持续时间和语句停顿,从而影响动症ADHD群体对他人话语的理解;
在学习方面,有研究表明时间知觉受损可以显著影响学习成绩。对于成人多动症ADHD群体来说,时间知觉受损则主要体现在社交和工作上的问题;
在社交方面,对时间点的错误估计可能会导致多动症ADHD群体经常在约会中迟到,被人误解为没有时间概念、没有责任心、傲慢等;在工作方面,时间知觉受损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除了直接影响工作效率以外,对时间的感知受损也可能会使多动症ADHD群体的昼夜节律失调,从而影响多动症ADHD群体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并进一步影响到工作效率。
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多动症ADHD群体对于时间的错误估计也可能导致他们更容易在玩耍时忘记了时间,比如原来只是想玩一会儿游戏,结果却从早上打游戏到了天黑。
大家都知道多动症ADHD群体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可能会低于常人,但知道多动症ADHD群体其实会比普通人更加容易失眠,更加容易成瘾,也更容易迟到吗?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之后会更容易体谅多动症ADHD群体的迟到吧,因为多动症ADHD群体的迟到行为很有可能不是故意的,而是真的无法准确感知到约定好的时间。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多动症ADHD群体时间知觉确实受损的基础上,如果对多动症ADHD群体患者的中考、高考、四六级、托福、雅思、GRE等所有标准化考试的时间都延长,对于普通人来说又是否会觉得不公平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个有意义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多动症ADHD群体对于时间的把控异于常人呢?说到这个问题,就要先给大家科普一下时间知觉的生理基础啦。相关研究表明,不止是人类,鸟类、鱼类、啮齿类、灵长类动物都有对时间进行估计的能力。
我们人类能够处理时间信息是神经系统适应的结果,是任务相关脑区和特定皮层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前额叶皮层(frontal cortex)可以帮助我们在进行时间估计任务中提取过往的经验和记忆,并参与预测和监测时间估计的准确性;
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则促进运动控制的执行;顶叶皮层(parietal cortex)作为感觉信息的整合中心,对时间信息的感知和整合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脑(cerebellar)涉及注意、动机等不同的运动过程,不少研究都表明小脑也是时间感知的生物基础,但目前还不明确小脑在时间知觉上的功能;
此外,海马体(hippocampus)对于时间变化信息和记忆参考有重要作用,海马体的损伤可能导致记忆难以形成或维持,也导致对时间的记忆和认知产生扭曲。

研究人员让多动症ADHD群体、患有小脑功能障碍的人和作为控制组的正常人一起做时间估计任务,结果发现,患有小脑功能障碍的人和多动症ADHD群体都表现出时间感知受损的行为。
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多动症ADHD群体的小脑可能受损,从而影响时间知觉。
另外,多动症ADHD群体大脑皮层中的灰质和白质都异于常人,这也可能是时间知觉受损的生理证据。除了多动症ADHD以外,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症也可能会对时间知觉产生影响。
有一些抑郁症患者在罹患抑郁症后自我报告说感觉时间过得比正常情况慢,甚至感受不到时间的流动。精神分裂症患者则会忘记生活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对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扭曲。帕金森症患者的时间知觉受损则表现为对时间信息的处理速度变慢,反应也变慢。
我们该如何应对ADHD时间知觉不足的问题
1.药物治疗:前面我们说过时间知觉受损是有相应的生理基础的,那么找到相应的药物对症下药按理说就可以药到病除了。
多动症ADHD群体的时间知觉异常化确实可以使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如研究发现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对于时间知觉也有重要作用。
但一般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价格昂贵,且伴有副作用,在有其他方法的情况下并不是很推荐。
2.培养做计划的习惯:设定闹钟、列计划清单的习惯对于多动症ADHD群体有效地完成工作,将自己的时间有效利用起来有很大帮助。
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思考一下今天一天都做了什么,总结一下白天的时间分配方式,并列出第二天的计划清单,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
很多手机上的app就有这样的功能,如果不方便用便利贴、计划清单的话也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一个计划清单的应用软件。
对于自己的计划,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为计划设定时间,如果担心因自己的时间知觉能力或自控能力较差不能在相应的时间完成任务的话,可以在截止时间之前多设置几个闹钟提醒自己。

3.进行有反馈的时间训练:有研究表明,基于神经反馈技术的时间相关游戏任务可以有效改善多动症ADHD群体的时间知觉、注意力和工作记忆。
平时在做事情的时候都可以给自己进行时间限制,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间。
比如说,当自己要做家务时,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到点了再看看自己是否完成任务,如果完成任务就给自己一些小奖励。
4.正念冥想:正念指的是有目的、不评判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正念冥想已经被证明对身心健康有很多益处。在时间知觉方面也可以帮助多动症ADHD群体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进行正念冥想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时间知觉的异常。
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席地而坐,闭着眼睛感受自己当下的时间、当下的状态对于多动症ADHD群体的很多问题都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生活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也会打开另一扇门
我们多动症ADHD群体以往总是容易背负拖拉,没有时间观念的“骂名”。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工作总是手忙脚乱,弄的一地鸡毛。
但生活为多动症ADHD群体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
虽然多动症ADHD群体对于时间的感知弱于常人,但对于情绪和周围情境的感知能力都比别人强。
多动症ADHD群体可以更好地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即便很微小),这让多动症ADHD群体具有更强的同理心,也让不少多动症ADHD群体在艺术创造和写作方面有着更敏锐的洞察能力。
这就是多动症ADHD群体,它既给我们带来烦恼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处。
对于多动症ADHD群体,我们更应该采取的态度是接纳,这里的接纳,既要接纳它带来的好处也要接纳它给我们带来的困难。接纳多动症ADHD给我们带来的困惑和误解,也接纳它给我们的天赋和美好,然后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向前,再向前。
当我们可以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一切,我们就会发现:生命中的一切事物都在正常运转,而且到处都有着小小的奇迹。
希望多动症孩子的家长们,也能接纳孩子的问题,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持,让孩子更加顺利、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彭聃龄. (2014).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Fontes, R., Ribeiro, J., Gupta, D. S., Machado, D., Lopes-Júnior, F., Magalhães, F., Bastos, V. H., Rocha, K., Marinho, V., Lima, G., Velasques, B., Ribeiro, P., Orsini, M., Pessoa, B., Leite, M. A., & Teixeira, S. (2016). Time Perception Mechanisms a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Neurology international, 8(1), 5939.
(3)Kabat-Zinn, J. (2003).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0(2),144−156.
(4)Moradi, N., Rajabi, S., & Mansouri Nejad, A. (2022). The effect of neurofeedback training combined with computer cognitive games on the time perception, attention, and working memory in children with ADHD. Applied neuropsychology. Child, 1–13.
(5)Ptacek, R., Weissenberger, S., Braaten, E., Klicperova-Baker, M., Goetz, M., Raboch, J., Vnukova, M., & Stefano, G. B. (2019).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Perception of Time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A Review. Medical science monitor : 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25, 3918–3924.
注:图源网络,侵删
审核校验:嘉华 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