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Zaravia/设定】星际舰船小百科

2023-02-19 23:49 作者:尖音号角  | 我要投稿

引言:

    人类的太空时代萌芽可追溯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但成体系的深空宇航要等到23世纪末才真正出现,在此之前,人类在太空中的主要栖息地是空间站,主要运输手段是人造卫星、火箭、宇宙飞船和太空电梯。早期的太空飞行器发展史学研究中并没有给出对当时太空飞行器规格和等级的详细分类,当时各国的太空开发工作也是各行其是的,彼此之间虽时有技术交流,但技术标准并不统一。随着太空开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太空飞行器问世,尽管地球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冲突日益复杂化,负责太空开发的部门仍日益呼唤着彼此之间更加深入的合作和技术标准统一化。最终,在24世纪组建太空联合政府的呼声中,各国携同各自的太空开发联合组织一起组建了联合国太空航行与运输协会,并随后出台了第一份建立了深空飞行器登记、航线公开、航线管理、例行巡检等制度的国际管理文件。在这份文件中,依据太空飞行器惯性质量的大小对当时的飞行器做出了初步分类,建立了大型飞行器统一称为“舰”(vessel)、中型飞行器称为“船”(ship)或“艇”(boat),小型飞行器称为“机”(craft)的命名标准。这一命名标准一直延续至今,尽管现在的太空飞行器与当时在体量和复杂程度上早已不可同日而语。27世纪出现的巨型星舰彻底颠覆了过去人们对太空飞行器的认知,太空飞行器从此也从人类的运输工具部分地转变为了人类在太空中的栖息地,并在随后的百年里逐渐超越空间站成为人类在太空中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联合国太空航行与运输协会(当然其中的主要成员与当年已有很大不同)更新了飞行器的命名和分类标准,这一标准便是目前我们所用的通用国际分类标准,现综述介绍如下。


一、星舰

    星舰又称星际航天舰,在新的分类标准中指惯性质量在5万吨以上的太空飞行物。这一分类标准下的常见太空飞行物均已远远超过了过去地球上最大的水面舰艇。如此庞大的人造物难以脱离行星的引力场,因此只能在太空中建造,材料多从小行星带或临近卫星上取材。这一分类标准跨度巨大,最小的驱逐舰约为5万吨左右,最大的旗舰则可达到惊人的近3000万吨。如此庞大的体量中绝大部分为生命维持系统和生态循环系统所占据,因此也有一些非官方标准以能否在不持续补充给养的情况下在太空中独立生存为标准区分舰与船。由于这一民间标准在涉及到一些特殊类型驱逐舰时会产生歧义,故本节中仍然以惯性质量作为分类标准。

旗舰、母舰、首都舰

    对所有星舰的惯性质量进行排序,名列榜首的一定是各阵营的旗舰,但实际上旗舰的定义中并不包含对惯性质量的要求。在官方定义中,旗舰意指载有舰队司令官并悬挂其旗帜的星舰,并不对其吨位做出明确要求。实际上,根据这一定义,“旗舰”这一概念是不能脱离舰队独立存在的,因此实际上并不存在与“驱逐舰”、“巡天舰”平行的“旗舰”类别,只有“某某舰队旗舰”这一叫法才是准确的,如“宝石舰队第七巡天舰队旗舰战神号”等。目前习惯上将各阵营的政治中心所在的星舰称为该阵营的旗舰,如白银舰队旗舰承安号、宝石舰队旗舰方舟号等。这些代表一整个太空区域联盟政治核心的旗舰常常也被称为该阵营的首都舰,但这一用法通常只出现在和平时期的官方文件中,作为一种对各方政治中心不带军事色彩的代称,当文件中对对方政治中心的称呼变为“某某舰队旗舰”时,往往意味着火药味的升级。

    “母舰”这一概念最初并不用于指代各阵营的首都舰,而指代可携带战斗机编队、提高战斗机生存能力的星舰。实际上,对于当今许多被冠以“舰”分类的太空飞行器而言,携带舰载机几乎已经是标准配置,因此“母舰”一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分裂出了两种用法。其一为舰载机飞行员用于称呼负责起降其舰载机的对应星舰,通常这一用法只出现在舰载机飞行员之间的俚语中。其二为指代某某阵营的首都舰,但其用法比“首都舰”更具有主观情绪色彩,更多见于民间口语中。目前“母舰”这一用法偶尔也不专门指代首都舰,而更广义地指代该阵营所属的所有星舰,但这一用法十分罕见,具体定义需根据语境而定。

    尽管不论是母舰、“旗舰”还是“首都舰”的定义中均没有硬性规定惯性质量的大小,但如今太阳系中最大的人造太空飞行器的桂冠仍然属于各个阵营的首都舰。如白银舰队的首都舰“承安”,宝石舰队的首都舰“方舟”,黄金舰队的首都舰“阿维尼翁”,天桥舰队的首都舰“猎手”等。这些首都舰的惯性质量均大于1000万吨,其中最小的是天桥舰队的“猎手”号,约为1545万吨,最大的是宝石舰队的“方舟”号,有2989万吨,人口超过900万。这四艘首都舰均不是单一结构,而是由多艘卫星舰模块化对接形成的复杂组合体。这些模块化的卫星舰在对接时也经历解体,将各自功能相近的模块组合在一起,形成首都舰的功能区域,如“承安”号的主引擎功能区就是由600余艘卫星舰的推进引擎模块综合在一起形成的。首都舰极度庞大的体量使其甚至会对临近行星产生微弱的潮汐效应,而在航线上不得不远离大部分行星系统。这种庞大的体量是几百年来经济和政治共同发展的结果,大部分新生的卫星舰因首都舰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密集的特点而最终都选择与首都舰对接,最终形成了规模惊人的太空星舰城市。首都舰通常既是该阵营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首都舰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大体上可以分为引擎功能区、食品功能区、居住功能区、政治功能区和军事功能区等。一座首都舰通常具备相当的军事防御能力,任何未经允许侵入首都舰领空范围的未知飞行物都可能被合法地摧毁,但由于首都舰庞大笨重的体量决定了其几乎不具备机动性,不管转向还是变速都是需要耗费大量反物质燃料的痛苦过程,因此首都舰通常不具备军事攻击的能力。但一艘首都舰通常由十余艘护卫舰及其战斗舰群负责其安保工作,外围还有激光火炮可组成密集的高能激光帘幕,并有上百颗卫星负责侦查和排除航路上的风险,因此即使在高烈度战争中,直接打击敌方的首都舰仍然不是一个好选择。

卫星舰

    卫星舰指惯性质量大于100万吨的太空飞行器,且必须具备能够支持超过一万人舰上长期定居生活的条件。这个定义便决定了卫星舰的主要功能是漂浮在太空中的人类定居点,或称“非固态殖民地”(与行星上的人类定居点“固态殖民地”相区别)或“浮空城市”。各阵营的首都舰实际上是搭载了政治中心的特殊的卫星舰。卫星舰的惯性质量上不封顶,目前最大的几艘卫星舰除了各阵营的首都舰外,便是宝石舰队的“碧玺”号,惯性质量约330万吨,其次是白银舰队的“冬青”号,惯性质量约279万吨,第三是黄金舰队的“玛利亚”号,惯性质量约210万吨。除首都舰外,各阵营保有的卫星舰数量为5-12艘,其中宝石舰队12艘,白银舰队10艘,黄金舰队5艘,天桥舰队8艘,最小的卫星舰为属于天桥舰队的“美洲豹”号,仅为100万吨出头,人口一度掉至一万人以下。这些卫星舰通常各有主导产业,有些的繁华程度甚至可媲美首都舰,有些并不繁华,但独特的功能区构造仍使其内部景观具有别具一格的美感。这些卫星舰除承担经济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外,还承担着部分军事功能。由于卫星舰的体量也十分笨重,因而不能与首都舰在太近的距离内航行,需要战斗星舰护卫其航线安全,因而也需要接受驻军,并具有一定的防空火力。不同之处在于卫星舰没有决定投掷核弹或反物质炸弹的权力,这一权力仅属于母舰。卫星舰除从护卫舰战舰集群中获得保护外,自身通常也承担着为这些战舰集群提供补给和武器养护的职责。卫星舰上的生态较为脆弱,因而往往形成注重集体、鼓励工作、重视团结、强调纪律、鼓励沟通的独特文化,有些卫星舰上的文化甚至有显著的军事化倾向。尽管笨重的非固态殖民地看起来是很容易锁定的打击对象,但出于人道主义和防止对等报复的原则,星际时代的战争法明确规定禁止对敌方的非固态殖民地实施会永久毁坏其生态循环能力的打击。

护卫舰

     护卫舰指惯性质量大于50万吨而小于100万吨的太空飞行器,主要职责为护卫卫星舰群的航行。护卫舰也具有强大的生态自循环能力,但其主要功能为军事方面,通常作为军事基地负责其所属战舰集群的军事指挥、军事调度、后勤补给、武器维护和军事训练等工作,又称“防卫基地”,可容纳5000-10000人同时在舰上工作和生活。战舰集群的常驻指挥部通常设在护卫舰上,军事等级为上校或少将。护卫舰通常在首都舰和卫星舰外侧或中间航行。以首都舰为原点建立三维空间坐标系,可划定出十余个区域,每个区域为一个防区,每个防区根据其所在三维象限以I~VIII的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命名,如II5防区,有时罗马数字也用英文字母代替,如A8防区。每个防区均由一艘护卫舰及其战舰集群负责,防区的名称即是护卫舰的名称,如A8护卫舰或A8防卫基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防区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卫星舰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和首都舰保持相对静止,防区的安排也会根据卫星舰的位置做出调整,以确保为所有卫星舰提供安全保护,因此当防区位置发生改变时,对应防区的护卫舰应带领战舰集群巡航至新的防区并重新组织队形,这时整个护卫舰与战舰集群的代号均更换为新防区的编号,因此一般而言,通过护卫舰的名称即可知道其相对于首都舰的位置,这一命名原则是太空时代以来为确保太空航线安全、减少恶性军事猜疑而做出的诸多让步之一。另外,护卫舰通常具有完善的食品和燃料自给能力,不需要额外消耗过多外部援助,甚至可以暂时负担其所属战斗集群的补给工作,因此又被称为“太空军用加油站”。

巡天舰

    巡天舰指惯性质量大于20万吨而小于50万吨的太空飞行器,主要职责为依托护卫舰提供的维护平台护卫卫星舰群的航线安全、为卫星舰群提供领航指引、遂行深空军事任务等功能。巡天舰的机动性强于护卫舰,可以较大的加速度进行转向或变速,且可为驱逐舰、鱼雷艇和舰载机等提供补给及作为临时维护平台。一艘巡天舰可在不依赖外部补给的情况下在深空中长期独立生存,因此在深空军事任务中,至少一条巡天舰的参与往往是必要的,可大大弥补驱逐舰生存能力较差的弱点。巡天舰上指挥部的指挥等级仅次于护卫舰,为中校或上校。

驱逐舰

    驱逐舰是星舰分类系统下最小的飞行器,惯性质量大于5万吨而小于20万吨,具备良好的机动性和强大的火力,是强化了作战能力的战舰类型,但代价是它的生存能力较差,在脱离护卫舰或巡天舰的支援时大多仅能独立生存六个月到一年不等的时间,因此无法长期独立执行深空任务,但可以凭借机动性在领空防卫任务中以巡天舰为中心变换队形。驱逐舰的主力武器通常为大范围微波炮、粒子束炮和电磁轨道炮和导弹,主要任务为确保航线安全、遂行作战任务和与敌方战舰直接交火,可以说是冲在第一线的战舰,也是大部分人想到“功勋舰”、“英雄舰”时最容易想到的类型,如宝石舰队的“水晶号”、白银舰队的“荆棘号”、黄金舰队的“荷鲁斯号”等。执行深空任务时,驱逐舰通常以至少一艘巡天舰为核心编为3-10艘的作战编队,服从巡天舰的指挥调度。驱逐舰的指挥等级为少校或中校。

补给舰

    补给舰的分类与惯性质量无关,而只与其正在执行的任务有关,一些民用星舰也可被改装执行补给舰任务。补给舰通常需要具备强大的生态自循环能力,可生产和携带大量常用物资,并具有一定的机动能力,因此惯性质量通常不大于15万吨。补给舰的职能为运输物资、提供维修与维护服务、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等,有些补给舰还具有提供通信中转站的职能。

运输舰

    运输舰为主要职能为运输大宗物资的星舰,大多为民用星舰,惯性质量均在20万吨以上,通常具有基本生存能力,但大多不具备武力,且自动化程度较高,乘员数量较少,大多无法独立长期生存。运输舰通常负责执行往返于卫星舰与固态殖民地、固态殖民地与固态殖民地、殖民地与地球之间的物流运输任务,运输物质包括陨冰、金属矿、硅砂、氘、氦等经过初步处理的工业原材料、各殖民地的工业贸易产品、农产品、经戴森棱镜充能的能源电池等。运输舰具有良好而稳定的长途巡航能力,其特化的磁场外壳可较好地减少贵重货物受到的太空辐射影响,但由于其几乎没有武装,缺乏清理航路上小型太空垃圾或陨石的能力,故需要战斗机、武装飞船、火炮艇为之护航,通常运输舰可为护航编队提供基础的补给和维护服务,但主要的补给来源仍需路上的补给舰或中转站予以提供。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和产品运输过程常常由五艘以上的大型运输舰完成,由该阵营派出巡天舰携驱逐舰集群护航。民间商业运输在出示登记代码、起始与目标代码、航线规划和货物安检记录后可依《国际太空法》和各阵营领空相关法律法规合法穿过各阵营领空或公共太空区域,依法享有不受拦截、不受武力威胁、攻击和伤害的权利和遇险后向临近阵营寻求救援的权利,收到求救信号的任何阵营有义务对信号予以回应并采取积极的救援措施。一些阵营会派出军用战舰为民用运输舰进行深空护航,这也是彰显军事实力的一种手段。


二、船、艇的分类

    在人类刚步入太空时代时,太空飞船曾泛指一切可将物体或生物运入太空的飞行器。如今,它的定义是惯性质量在5万吨以下、100吨以上的太空飞行器。通常重量在1000吨以下的太空飞船又名太空飞艇,具有在行星大气层内长途航行的能力,且可相对较容易地突破第一宇宙速度,因此通常具有满足空气动力学要求的结构。目前严格的定义中通常以能否实现大气层内外的两栖飞行将飞船和飞艇加以区分。

运输船

    运输船即专用于运输货物的太空飞船,一般多见于民间运输公司,是星间商品贸易的血管。运输船通常以编队的形式往来于各个殖民地之间,船队通常由多家运输公司共同拥有或租赁。运输船通常不进入大气层,只与太空电梯或星舰港口对接,但一些较小的运输船也有在行星表面迫降的能力,但运输船通常都难以进行大气层内的长途航行。目前一些民间称呼中将执行零星运输任务的个人所有的太空飞艇也一并称作“运输船”。运输船编队在星际航行中可能遇到海盗集团、太空垃圾或小型陨石碎片等威胁,因此通常会雇佣护航编队护航。这些护航编队需要在各阵营军方注册、定期接受审查并提交关于冲突情况和武器损耗的简报。尽管各阵营对护航编队的管理十分严格,但护航编队之间相互威胁仍然不少见,这些威胁偶尔会演变为流血事件。战前各个阵营都在考虑是否彻底取缔护航编队这一职业,舰队战争让这类职业重新兴起了。目前各个阵营的护航编队已结成了自己的公会。有传言称护航编队已成为了舰队战争后一些危险分子隐藏身份和集结力量的所在。

医疗船

    在人类开始太空开发的早期阶段,太空中的医疗问题就成了困扰人类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太空中医疗资源的匮乏常常使一些轻微的外伤最终酿成悲剧性灾难。为此,国际红十字会与联合国太空署共同开展了人类外太空健康保障计划,设计并建造了多艘目的为提供太空医疗保障的太空飞行器。现代的医疗船继承了前辈的功能和目的,同时也继承了前辈的行星十字标志。医疗船通常具有可供一百人以内乘员生存一个月的生态自循环能力和长途巡航能力,是太空中移动的医院,常年在各个空间站和殖民地之间巡航,为过往船只上的成员提供医疗保健和人道主义救援服务。对于一些比较偏远的空间站来说,医疗船甚至可以说是他们获得医疗资源的唯一希望。目前的医疗船绝大多数属于各个阵营所属的公益性组织或太空红十字会,也有一部分仍属于联合国太空署,可能是联合国在太空中话语权最高的部分。

维修船

    工程船是一大类以具体职能作为分类标准的太空飞船的统称,包括负责采集陨石水冰的破冰船、负责采集陨石矿藏的采矿船、负责深空科研任务的科考船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维修船。维修船通常质量较小,一般负责大型星舰、飞船、空间站或人造卫星外层的维护,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戴森棱镜的维护和维修。维修船通常以短途航行任务为主,不具有独立的长途巡航能力,且结构上往往具有功能性特化设计,如具有机械臂、舱外显微镜等。由于维修船内生态循环能力通常不强,驾驶并操作维修船是艰苦而危险的工作,且对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因此负责重要基础设施维护的维修船团队通常较难组建,常由各阵营官方负责,特别重要的设施则由军队的工兵负责。舰队战争中期至今,由于战争对职业团队的损耗,负责驾驶和操作工程船的通常为民用型人造人。

登陆艇

    太空飞艇通常指可以进行太空-行星大气两栖机动的太空飞行器,质量在1000吨以下、100吨以上。登陆艇是最常见的太空飞艇,几乎配备于每个大型太空飞船或星舰上。由于过大的太空飞行器难以在行星大气范围内正常起降,故其上的人员若想前往行星地表就必须借助登陆艇或穿梭机。登陆艇通常具有符合空气动力学的结构,可在行星表面垂直起降及在大气层中长途巡航,其中长途巡航多数需要机场跑道辅助加速。一些登陆艇可替代太空电梯执行一些小宗货物在行星大气层内外的运输,这类登陆艇在民间俗称中也被称为运输船或运输艇,与真正的运输用太空飞船产生了混淆。

火炮艇

    火炮艇指具有武装的太空飞艇,一般负责星舰或飞船的护航任务,也可短时间内以具有补给能力的太空单位如巡天舰等为中心执行独立任务。火炮艇是完全武装特化的太空飞艇,通常装备有一门以上的电磁轨道炮或微波炮,可携带100-200枚导弹。火炮艇是执行太空作战的主力飞行器之一。民间护航编队不允许使用火炮艇。

三、穿梭机

    穿梭机指惯性质量小于100吨的飞行器,包括了只能在行星大气中飞行的飞行器,也包括可在大气层和太空两栖机动的飞行器。这一分类下的飞行器种类繁多,具有大量民用类型,最小的重量可低至1吨左右。按照功能通常可分为民用穿梭机、歼击机、侦察机、轰炸机等。其中民用穿梭机没有武装或只有少量武装,不允许携带微波武器等范围杀伤武器,但护航编队的民用穿梭机允许挂载动能武器如电磁轨道炮等用于推开太空垃圾等障碍物。通常民用穿梭机无法做出复杂的机动动作,而歼击机则可在大气层内外使用复杂的机动动作进行空天格斗。歼击机通常可携带6枚导弹,且携有至少一门电磁轨道机枪,一些歼击机也会携带电子对抗级低功率微波武器。侦察机的构造与歼击机相似,但一般不携带过多武装,而重在雷达隐形和使用雷达进行大范围侦测和环境分析。轰炸机通常体型较大,能够挂载大质量炸弹,负责直接对太空或固态殖民地目标进行攻击。舰队战争时期,在太空时代的战争法中,由于非固态殖民地的脆弱性,对非固态殖民地使用任何类型的核武器或大规模环境杀伤性武器被认为是非法的。

星际运载器吨位与剪影示意图

四、人造卫星与空间站

    人造卫星是人类向太空发射的第一种人造物体。现在的人造卫星发射成本已十分低廉,为了控制卫星数量和位置,避免形成过多太空垃圾,各阵营均出台了人造卫星轨道使用条例,规定需提前向有关部门报备需要使用的轨道位置、卫星类型、功能、惯性质量、飞行速度、使用年限等,提前申请轨道位置并等待审批。目前已不止是行星周围分布有人造卫星,各种星舰附近也常常有人造卫星伴飞,提供通信、侦查等各种服务。

    空间站是人类刚进入太空时代的第一个落脚点,现代的星舰许多都是以殖民初期的空间站为核心增加了巡航能力后发展而来。目前空间站的许多功能已被星舰基本取代,但在太空端与太空电梯对接并为飞船与星舰提供停泊和货物转运地点的仍然是空间站,这类空间站一般被称为行星港口,拥有产生旋转重力的能力,可容纳大量飞船与之进行相对静止对接,并为登陆艇和穿梭机提供进入行星大气层的航行指引。行星港口的规模有时可大至卫星舰的水平,形成行星港口城市。区分空间站与星舰的标准是是否有自主长距离巡航的能力。此外,戴森棱镜在定义上实际也属于空间站,与地球戴森棱镜和火星戴森棱镜相连的空间站群同时还承担着承接太空电梯运输与为小型运输船提供停泊地点的任务。目前最大的行星港口城市是克鲁特尼港口城市,为原克鲁特尼小行星在经历了工业开发和分解后原地构筑起的港口城市,是人类进军深空的第一座桥头堡,在舰队时代也仍然发挥着沟通地球与舰队的重要作用。地球的行星港口除处于中立地位的克鲁特尼港口城市外,还有归属于宝石舰队、轨道更高的方解石空间站、位于月球轨道的月长石空间站,位于地球另一拉格朗日点、属于白银舰队的芍药站和属于黄金舰队的卡巴拉站等,在行星港口与星舰轨道之间提供中转和维修补给服务的中转站更是不计其数,但不是每个空间站都有提供重力的能力,但作为空间站的一个基本要求是需要为驻站人员提供基本的可持续长期生存所需。与地球行星港口城市地位类似的还有位于火星拉格朗日点轨道上的“火星一号”和“火星二号”,分别属于宝石舰队和白银舰队,构建材料取自火卫一和火卫二。黄金舰队原本通过与这两支舰队合作,通过交付租赁费用获得港口的使用权,但随着舰队战争前期,舰队之间关系恶化,黄金舰队建设自己的火星港口的努力失败而被迫“选边站”。舰队战争前期,“火星一号”因黄金舰队的核反击而遭遇重创,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被完全修复。


结语:

舰队战争开始前,人类在太阳系中发展出了繁荣的文明,巨型星舰排列成编队有序地航行于各个行星之间,小型飞船与穿梭机在其中穿梭,共同组成了前舰队战争时期(或又称“黄金时代”)的贸易景象。舰队战争后,太阳系被撕裂为内外两部分,黄金舰队被撕碎,旗下星舰与太空船各寻其主,仅余首都舰与白银舰队一同退至土星轨道以外,苟延残喘,与临时盟友同床异梦。白银舰队被驱赶至外太阳系,却在缺少日照的外太阳系占据了宝藏,逐渐站稳了脚跟,而其下属的殖民地和空间站仍在人造人们的协助下于宝石舰队眼皮底下与首都舰保持着联系甚至贸易往来,因此这场战争中究竟是否存在所谓赢家是不确定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星际舰船的制造与应用技术得到了极大的考验。尽管星门技术的出现似乎意味着星际舰船将沦为老掉牙的东西,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星门仍然仅适用于光年距离上的运输,且至今原理不明,存在较大危险性,因此,未来必将涌现更多星际舰船制造技术上的创新,届时或许也将有新型星际舰船如曲率飞船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为人类向太阳系外的探索提供真正切实可靠的动力。


【Zaravia/设定】星际舰船小百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