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s":[{"insert":"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被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n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n译文:登山临水,举目望远,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箭簇。帆船在夕阳下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州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n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可他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史荣辱喟叹感伤。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唯有江上的烟波与草上的凝结的露珠常在,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生歌唱«后庭花》遗曲。\n赏析: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省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阙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阙写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n 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辞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名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成“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是为下一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做铺垫。\n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干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既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描写,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月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文点捕展(“翠峰如簇”﹚相应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副金陵锦绣江山图在眼前。\n ”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征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有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n″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的点晴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蒸发渐渐远去。水天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腾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一为千古传送的骈文警句,一为前所未有的词中创境,可谓是异同工。正如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阙。\n 下阙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了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隋兵已等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继\"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己。\n ″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 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失,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n 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陏书五行志》说:\"祯明初, 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ss,九,就作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n 同时,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他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词本倚声,但王安石说:古之歌者,皆先为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咏言,生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赵令畴《侯鲭录》卷七引)显然是不满意只把词当做一种倚声之作,这在当时是异端之论,但今天看来却不失其锐敏和先知先觉之处。北宋当时的词坛虽然己有晏殊、柳永这样一批有名词人,但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词风柔弱无力。他曾在读晏殊小词后,感叹说:宰相为此可乎?”(魏泰巜东轩笔录》引)。”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指出向上一路,为苏轼等士大夫的全面登台,铺下坚实的基础。\n 首先,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展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头三句是泛写,廖廖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不凡。以下“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写出一个广阔的背景。\"征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这景色,与”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相比,虽辽阔者同,然而,前者壮丽,后者凄清,风格迥异,而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浓烈与俊爽之差别显得显而易见。至于”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电影镜头打进一步推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竞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干仪态。远去的征帆像是飘漾在淡淡的白云里,飞舞的白鹭如同从银河上惊起。此词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其旷远、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是那些\"小园香径\"、“残月落花\"之作无可比拟的。\n 其次,立意新颖,高瞻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桂枝香》不片所发的议论,绝不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焦急心情。前三句”念往昔豪华竟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千古凭高\",二句则是叛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而如今六朝就是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全词的重点在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此意唐人杜牧也写过,然而作者不是杜牧那样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指桑骂槐,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差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然而'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此结局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有人说,张昪的巜离亭燕》是王安石《桂枝香》所本。如果从语言句法来看,王词确受张词影响不小。然而,张昪六朝的兴亡,只是一种消极的伤感:”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两词的思想境界简直不可同日而语。\n 第三,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上片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一篇从此生发。次句”故国”二字点名全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接着是近景,远景,最后以”画图难足”収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安排十分妥帖、自然。下片拓开一层大发议论:金陵如此壮丽,然而,他正是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见证。”念往昔”三句表明了对六朝兴亡的态度,\"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史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以下即转入现实,结句又回到今天。首尾圆合,结构严谨,丝丝入扣。词有以景结,如晏殊的《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写的是莫名其妙的春愁;有以情节,如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现的是专一诚挚的爱情,而巜桂枝香》却以议论作结,其中,寄托着作者对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桂枝香》在章法结构方面的这些特色,反映了词的发展在进入慢词之后,以散文入词出现的特点。\n 第四,用典贴切自然,”千里澄江似练”乃花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星河鹭起\"用的是李白巜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全无心肝的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而王安石巧妙地是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极其精炼的而又形象的表现了六朝的覆灭,”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做了总结,结句话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短短的一首词而四用典,在王安石之前实不多见。\n创作背景:\n 此词可能是王安石出知江宁府时所作。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之后,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当作于这两个时段的其中之一。\n王安石\n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自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巜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巜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品出处——古文岛\n \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