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没啥可玩的,38间茅草屋靠乡愁每年吸引7千万游客,魅力何在?

2023-06-29 17:55 作者:bili_86777206972  | 我要投稿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余光中先生这首诗,道出了亿万中国人的乡愁。而当文旅融合时,诗和远方走在了一起,许多游客可是去他乡寻觅故乡的乡愁。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典型记忆,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而乡愁,可能是一个时代印记的最佳体现。在那交通落后、环境闭塞小山村,是我们的故乡,也是我们难以回去的乡愁。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故乡已经现代化,而记忆中的故乡,仿佛永远地留在了记忆里。于是,那些与世隔绝的乡村,突然有了成为“网红村”的潜力,最终成为人们乡愁的扎根之地。


蓝裕文化主题开发设计院了解到,在日本就有这么一个村,就连村里搞个“消防演习”,都成了游客们狂欢的节日,每年吸引7000万人次参观,大获成功。这对我们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紧跟潮流期待一炮而红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很好地借鉴,我们既要留住原生态环境的乡愁,也要留住乡村人际的乡味。


一、茅草屋之乡:美山町


位于京都巿北边南丹巿的美山町,有一座座造型古朴的茅草屋聚落,距离京都约2小时车程,它与白川乡合掌村、下乡町的大内宿并列为日本三大“茅草屋之乡”。


保留了日本最传统的乡村原风景,被称为“日本人心灵的故乡”。


美山町以广大的森林及美山川为背景,尽是田园风光与茅草屋交织的乡间景色,不食人间烟火的氛围,空气清新,散发著灵气,美山町的原始风景,被日本媒体誉为:日本人心灵的故乡。遗世独立的美山町,没有铁道、也没有大型街道,交通的确不太方便,而且规模不像合掌村这么大,但相对的游客也不多、不商业化,这也让美山町格外充满了魅力!


这里仅有50户人家,村中民宅多半是江户时代中末期兴建的,其中共有38间茅草屋,这些被保存下来大大小小的茅草屋至少都有150年至200年的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为220年前建造。从茅草屋外观、木造的墙壁门户、客厅里的炭火炉到厨房内的灶炉,都完整地保存了江户时代以来的屋舍以及当时的生活风貌。1993年,美山町北村以及周围的森林被确定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区”。


美山町的茅草屋是这里最有特色地方,也是日本乡村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茅草屋不使用一根钉子固定而是以卡榑、结绳结成,茅草屋顶也会因为日晒雨淋而耗损,大约20年换一次。屋顶多用芒草来制作,芒草本身质地坚硬,历久耐磨是制作屋顶的最佳草材,且用芒草做的屋顶冬暖夏凉。



屋顶的转角和底部要求做的笔直,转角是最难做的地方,需要多年经验的老手才能做出来。屋顶木条的根数是屋主富裕程度的反映,数量多则房屋面积大,面积大则富裕。


由于茅草屋屋顶每20年就需要更换,代价高昂,而且懂这项技术的人越来越少,因而大部分村庄的建筑屋面都换成了金属材质,也仅有很少的村庄,像北村这样大规模地保留了茅草屋面,也正是因为如此,给他们带来了蒸蒸日上的旅游业发展。


虽然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但是并没有过分的商业化气息,可供游客参观体验的项目也很少,不过都很特别。


二、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美山町有一个茅草屋的博物馆,可以看到茅草屋的内部构造:



没有用一根钉子固定,而是以卡榑、结绳固定而成,据说如今会这种手艺的仅有几十人。


茅屋顶多用芒草来制作,芒草本身质地坚硬、历久耐磨,是制作屋顶的最佳草材,另外用它做的屋顶还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当然了,茅草屋顶再厉害,也会因为日晒雨淋而耗损。


所以,茅草屋的主人大约20年就会为自己的屋子换一次屋顶。


屋顶的转角和底部要求做的笔直,转角是最难做的地方,需要多年经验的老手才能做出来。


屋顶木条的根数是屋主富裕程度的反映,数量多则房屋面积大,面积大则富裕。


由于这种屋顶更换时代价高昂,而且懂这项技术的人越来越少,因而大部分村庄的建筑屋面都换成了金属材质,也仅有很少的村庄像北村这样大规模地保留了茅草屋面。


所以说,茅草屋是这里最有特色地方,也是日本乡村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的屋顶上,长满了青苔,有些还冒出一些野花,成了最美的风景。


三、防火演习日


茅草屋最怕的东西就是火。在2000年的时候,这里曾发生过一起火灾,烧毁了一个档案中心,很多房屋也受到了破坏,这给当地的人们敲响了警钟。于是,他们发明并安装了一个特殊的灭火器,可以像喷泉一样自动喷水的灭火系统。


为了不破坏传统的原始环境,他们还造了一个小木房子装灭火器,这些小木屋和周围建筑融为一体,一旦发生火灾,小木屋的屋顶就会自动打开。与此同时,一个消防龙头也会自动升起,并开始喷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龙头还可以自动旋转角度,加大了水雾覆盖面积。这样,整个一栋茅草屋都可被水笼罩起来。这种灭火器村里一共安装了62个,一旦启动系统,霎时之间,就如同下起了倾盆大雨,整个村庄都被保护起来。从天上俯瞰尤为壮观。



为了保持灭火系统稳定好用,同时也为了时刻提醒人们防火,每年村庄都会举行两次演习。没想到的是,美山町每半年一次的消防演习,竟成了吸引游客观光的特色活动之一,每次演习都可以吸引上万人参观。


四、雪灯廊和烟火活动


每年冬天这里会举办雪灯廊和烟火活动,这是一个集合了雪景、美山茅草屋点灯、灯光秀、烟火大会等丰富文化的活动。 来参加的人都会带着手工制作的雪灯笼或花灯,灯笼散发出的柔和光线照亮了宁静古朴的山村,美丽雪景呈现在眼前,美不胜收。




烟火大会只在雪灯廊祭的第一天(1月27日)及最后一天(2月3日)举行。此外,第一天及最后一天在美山町东边的知井八幡神社也会有“奉灯之舞”仪式,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日本舞蹈,也是深入了解日本文化的一项体验。


五、美山民俗资料馆


美山民俗资料馆原本的建筑本体建造于200年前的江户时代末期,平成5年(1993年)起作为资料馆被广泛运用。然而平成12年(2000年)一场无情的大火摧毁了大部分的建筑,幸好记载了过去江户时代相关的详细资料幸存下来,凭据着这些记录原来的美山民俗资料馆得以完整呈现过去的光景。


六、小小蓝美术馆


还有小小蓝美术馆(小さな藍美術館),用手绘的方式对茅草屋构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这个美术馆是35年前移居美山的蓝染作家新道弘之的私人工作室兼美术馆。


一楼的工作室内并排着巨大的染缸以及新道弘之先生的作品。


二楼则展示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蓝染布料及作品。



七、小巴士杂货店


这是村庄中唯一可以购物的地方,外形看似普通的小巴士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有生活用品、零食、料理杂货,甚至连生鲜食品、冷冻肉类都被安安稳稳地放在冰柜里。据说因为美山町人口稀少,店家更少,因此才衍生出这种独特的的移动式小巴士杂货店。当地的居民只要一听到小巴士杂货店所播放的音乐,就会从家里跑出来买东西,补足生活用品。


这种“乡村寻常事”,居然也可以成为“打卡项目”,有人美滋滋地在流动巴士商店上买个小商品,兴奋地比手拍照。


八、道之驿美山交流广场


美山町附近有个道之驿美山交流广场,四周群山环绕,与清澈的美山川比邻,是许多人旅途的休憩站。全区内「ふらっと美山」贩售者当地的特产产品,另外还有观光服务中心,以及超人气的美山牛乳直营店「美山のめぐみ牛乳工房」所推出的霜淇淋!美山地区因水质清澈空气清新,种植出来的稻米也特别受欢迎,经过精美的包装设计,成了当地旅游的最出名的伴手礼。




九、茅草屋民宿体验


想要深入体验美山町在地生活的朋友,也可以选择在当地的茅草屋民宿入住一晚。不过美山町內仅有2~3家民宿,经常一宿难求。踏入屋龄超过150年的茅草屋,犹如跨越时空回到过去一般的错觉,宽广的榻榻米和室、客厅正中央的传统炭火炉、刻画着岁月痕迹的木头柱、走过便会唧唧响的木板地走廊。



十、原汁原味的乡村图画


美山町北村把很多村里人的生活,传统的节日,做成了自己的特色活动。如今,已成为日本每年超过7000万人次参观的美丽乡村,同时也成为了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虽然这里的旅游越来越热,但当地人却依然从事着农耕,你随时可以见到那些乡村生活的场景。


十一、咖啡馆、小餐馆


美山町虽然大部分为一般的民家,但也隐藏了不少咖啡厅跟小餐馆。不过为了保持原始街道的面貌,而且餐饮店都没有设置招牌,游客只能自行探索,结果许多人做了攻略——“美山町隐藏美食”,又把每家店捧成“网红店”。


其中流水素面是这里夏天的代表食物。一根长竹子对劈开,清水顺竹筒流下,有雪白的细面被水流推送到面前。食客们必须眼疾手快,才能体验那一刻的清爽。


许多时候,我们都想着怎么样把乡村打造成所有人向往的地方,重金打造,最后钱越花越多,“村”的感觉越来越少。


蓝裕文化主题开发设计院认为,美山町这样的乡村,可以成为我们一个借鉴的模板,它传承着过去,也像自然生长出来一般,慢慢形成许多当今时代最独特的传播点。


但愿我们的乡村振兴,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而保留的是那份乡村历史传承,古色古香加上原汁原味,才是乡村该有的样子,留住乡愁,也是留住历史。

关键词:蓝裕文化,酒庄设计,博物馆设计,展馆设计,工业游设计,工业旅游设计,文化产业园设计,特色工业园设计,特色文旅小镇设计,酒厂游设计,回厂游设计,酒体验设计,白酒营销策划,体验店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


声明:除非另有标明,本文图文来源于“公共网络”,由蓝裕文化编辑整理,我们未能找到出处,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没啥可玩的,38间茅草屋靠乡愁每年吸引7千万游客,魅力何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