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梅洛庞蒂(一)

2022-07-27 12:21 作者:论哲三号机一一0ffical  | 我要投稿

读书会:梅洛庞蒂《可见与不可见的》选读(1)

 

本文做了适当删减,且是自己理解

不代表姜宇辉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本科课程模式授课结束,开始选读

读书会以文本对线索,不以某个人的理论脉络与核心词为核心。

 

主要围绕法国:萨特、梅洛庞蒂、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德里达

 

读书会需知:

1. 尽量不用学术词汇去讲

2. 直接讲论证,不琢磨生平

3. 只是入门,无法代替自己读书

4. 姜宇辉一家之言,或有暴论。爱看不看

5. 基本上只有法国哲学

 

 

 

一、前言

不是在强调自然与肉身什么的,而是始终强调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而且不是一种二元性的强调。而是强调两者间如何含混性地交织在一起。就是看似不可并存之中,相互交织在一起。

这里不只是可见与不可见。而是强调两者如何交错。

 

所以关键词在于‘交织’。这是一个重要的意向。梅洛庞蒂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能在很日常的生活中澄清。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总是很错综复杂的。而梅洛庞蒂哲学就是含混性的。一种现象学的,清晰明证的含混。

 

萨特总想明晰地界定,尽可能的回避含混性,但却难以回避。

 

重点在于“”,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是如何联系的。仅仅是可不可见,没啥了不起。

而是,梅洛庞蒂的含混性的现象学。

 

围绕“探究(萨特那里译作拷问)”,我们能去把握萨特与梅洛庞蒂的异同。这是探寻是由浅至深的。两人的风格在同一个词的翻译上,我们自然可以做点区分。

 

梅洛庞蒂通过自己的路径来区分其他的哲学家。

 

先是描述自己与其他哲学家的区别。、

然后描述自己的含混性的交织的本体性

 

 

日常闲扯(1/2)奖励金?送《千高原》?抓到?发生过什么。。不知道,没说清。

姜宇辉试图搞个什么结业奖励?交了文章的进了前二十名的,可以拿到姜宇辉论文集。。。?

 

 

二、反思与探究

 

1.指向笛卡尔的反思

 

知觉不是一个信念,它不能作为知识的基础,而是有待超越的。

从现象学的自然态度走,所以为原初信念辩护,必须要对笛卡尔主义做处理。

 

在梅洛庞蒂这里,也是在晚年再次回到笛卡尔那里再次讨论了。

 

笛卡尔式的反思——哲学反思是要与日常的反思拉开距离的。

从柏拉图到笛卡尔,都有一种传统:对于日常和哲学反思的对立。

 

梅洛庞蒂要与笛卡尔的方法做对比,一路推到柏拉图。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是第一章的重点。

 

现象学必须要捍卫存在的自我敞开,必须要捍卫日常生活的信念本身就是存在的敞开的成果。

通过“身体”,为原初的自然信念的捍卫。

 

这个角度上,梅洛庞蒂或许更为接近胡塞尔。

 

 

2.知觉信念及其模糊性

 

 

知觉信念是先于一切立场意义上的信念。它是最为深刻的信念,体验自然世界的基础。梅洛庞蒂在晚年仍然坚持根本的胡塞尔的现象学立场。

 

最根本 对世界本身存在的信念 奠基性的

 

此处的,“模糊性”作为“含混性”来理解较好。

日常的一团糊的情形,如何明晰地去呈现它的含混性。

而不是用哲学去摆脱含混,而是哲学地描述含混性。

 

在这点上,梅洛庞蒂做出了一个非常创新的东西。

它通向了梅洛庞蒂的世界自身的暧昧的诗意。

 

思如何在呈现世界时如何保留诗?这可能是梅洛庞蒂与海德格尔一样的关注点。

 

 

3. 对于知觉信念的不公允

 

很多先人,对知觉信念都是打压的态度。而梅洛庞蒂认为:不光是方法上,要找到一种哲思的道理——不摆脱知觉,而回到世界,把本质放回存在。不拒斥常识的知觉信念,澄清存在。

 

现象学是要回到存在之家,找到这条路。取回含混性。

 

以知觉为纽带,不抛弃常识去通向存在。

不在柏拉图主义上的路径:内在性的方式

内在性的在哲学中思考,而非超越性的去思考。

 

(笔者注:福柯有一篇文章,分析了哲学史上的超越性与反思性的路线。而在姜宇辉参与编辑的《二十世纪法国哲学》中也同样有所提及,还有《从康吉莱姆到福柯:规范的力量》

等等.....)

 

反思通过否定知觉的信念,制造了常识与真理。一种日常与哲思的分离。

 

哲思和常识都是立足于自然态度,人仍在世存在。构想出理念的世界,常人是傻瓜。

而现象学并不否认生活,怎样的哲思都不会与日常生活所看到的世界不同。

 

所谓闭着眼的常人与睁着眼的哲学咖,都活在一个世界。

两者都相信日常时间的存在,都在这个世界活着。

 

而不是犯了哲学病。如果把问题分离出来去哲学地陈述,去变为概念的主体化的东西去讨论。

“别人不问我,我很清楚,你问我,我就迷糊了”

梅洛庞蒂认为,超越性的思考方式本身,假设了自然世界是一种幻象,一个有待超越的,有待抛下的。但它恰恰是不该抛下,而是去重视的。

 

自柏拉图起,这样超越的哲学路径下。对知觉信念的否定的开端,便在思考的初始作茧自缚了。

 

现象学把自然信念揽到自己的怀里。

 

知觉信念不会因为是哲学家就消失,不应该以哲思的体系去抛下它。

进入知觉信念的深层里去,不是取代日常的含糊,而是不背离它,从中挖掘。哲学要比日常信念走得更深,为其提供意义的基础。

 

因此,从内在性出发,哲学并非无用之学。

 

“沉默”:未被哲学反思的,但已有的。哲学将其挖掘,呈现出来即可。

 

以人类的思考,去推进,呈现自然的力量。而非妄图首府一切。

自然的沉默,恰恰意味着哲学家们未意识到的。

 

传统哲学认为制造了自然之思与自然人之思的割裂。

不要因为要去想,就不去看。

 

大量民哲,恰恰是柏拉图式的割裂下的产物。

 

梅洛庞蒂企图找回这个和解的路。哲学如何与世界和解,而是能有一种爱世界并哲思。

 

把本质放回存在

 

在世界之中,进行哲思。再度回到知觉信念。

 

哲学家觉得常人是白痴,通过哲学启蒙后,才走向逻各斯。才走向真理。

这样的迷之自信怎么来的?哲学家会觉得普通人缺乏反思能力。自然人不认识自己

 

自然人不按哲学家偏离自然,而是沉浸在生活中。活在生活之中去对抗抛弃生活的立场。

哲学家制造的这种断裂已经摆脱了生活与常人。常人们恰恰是通过这一情绪来对抗的。

 

但这一固执的态度,也是有些许问题的,走向反智的

 

(笔者注:无知与非知的区别。)

 

这样人为的分裂,使得常人与哲学家的撕裂。

哲学家的词恰恰在常人那里是含糊的。

哲学颠倒了明确与含糊的位置。

在常人眼中,生活才是明确的,哲学词汇充满含糊与生活无关。

在哲人眼中,哲学才是明确的,日常语言充满含糊与哲学无关。

 

而哲学不正是为了生活的本质吗?这如此的荒诞。

常人,越是不去思考,越是对生活感到满意

哲人,越是去思考,越是与生活拉开距离

 

现象学的态度就在于,内在性的。不拒绝生活信念的基础上去思辨。

 

世界自身是清楚的,常人会说:我日常生活的体验比你明证一万倍。

常人没有在明证性中添加任何东西。活出生活的明证性就行。

但这种对抗以反智为代价。

使得把自己完全变成了谜团,成为了不值得思辨的。

本来是可以通过哲学来更好的拥有自己的生活的。

哲学与生活的撕裂使得,这种对抗的张力出现了。

 

两者的遗憾的分手造就了诸多问题。

所以,梅洛庞蒂决定不再此基础上讨论。走自己的第三条路

 

大仲马不是金庸吗(日常扯皮2/2)

 

4. 哲思的真正目的

哲学不是一个词汇,是一种表达。重点在于词义的背后,哲学不是为世界命名,并且取而代之。

而是一种表达,把事物自身的沉默的本质引向表达。回到事物本身。

 

该沉默的是哲学,仔细去寻觅世界自己的沉默。

不要让哲学成为敌视生存的敌人。

 

(姜说:c刊就是一种功利性的东西(乐乐乐乐)。总是要有一段时间,把c刊往后稍稍。)

 

这里也是在反讽哲人的浮躁。

 

梅洛庞蒂需要一个新的现象学方法来引向梅洛庞蒂的立场。

这样一种方法怎样回到事物的本质?

 

 

5. 肯定的含混vs否定的虚无

诗意的自然vs冰冷的自在

 

梅洛庞蒂想同萨特一样,找到一种能回到具体的含混的生活情境之中的方法。

 

 

(杀马特的萨特,和自然萌的梅洛胖弟?(日常扯皮3/2))

 

一开始提到这种探究的方法,已经揭示出他与其他现象学家不同的路径。

梅洛庞蒂确实搞懂了萨特,在此基础上去搞。

萨特是否定性的,打开虚无化的裂痕

庞蒂是要打开自我与它者,人与世界的相互的缠结。是一种诗意的自然。

同事实的视像相一致。我们如何用哲学让自己与世界自身的呈现联络在一起,回到事物本身。

 

这里所探寻的世界的整体看到的不是恶心、畏,而是世界自身的含混。

泰然自若地生存在世界的含混之中,在互渗之中去体会。

世界确实有不相容的部分。

世界就是无限的不相容相互勾连在一起,不是逻辑的。而是碎片化的交织。

 

世界就是无穷的相互呼应的碎片的共鸣——有形之谜

 

6. 梅洛庞蒂与笛卡尔

 

知觉的被认为是假的,是需要哲思后才为真。

视像倘若是我的视像便会被打击。(你看到的只是你看到的)

哲学家会用普遍性的概念打压对知觉的澄清。

洞穴隐喻的哲学遗留,让我们抛下生活走向真理的世界。

总是先去动摇对生活信念的坚持,这样才能把常人带往那一边。

 

第一怀疑:没有什么可以把清醒与幻梦分清,没有什么感觉一定不是幻觉。

人需要意识到对象,通过判断才能去认识事物本身,只有思考才能分清幻梦与清醒。

知觉信念是一种假象。把幻梦误认为真实。

 

梅洛庞蒂在自身的现象学,去批判笛卡尔。

但倘若没有切入文本之内,站在自己立场去批评很难说是好的批判

 

梅洛庞蒂认为:把梦认为是假的,意味着已经存在标准。已经有真假标准在了,已经在感觉中体会了真,去评判梦的假的。

如果人不能区分梦与醒,这边意味着两者的转换是不知不觉的。

我们总是能明确两者的边界。因为知觉就是信念,我们就是通过知觉信念来确定清醒与否了。

 

知觉与梦没有绝对差异

笛卡尔认为:知觉也有可能是梦境,知觉无法与梦完全区分

庞蒂认为:梦来自于知觉之中,或是从知觉中衍生出来。

 

梦要么是偏离,要么是残余,要么是残余。

 

知觉自身也是含混的,发散的。

 

在知觉自身之中找到本体论保证:知觉能保证对世界的认识。

 



【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梅洛庞蒂(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