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技术一流,为何不造航天飞机?美国2次教训令人深刻

近年来,中国在航运领域发展的如火如荼,取得的各项成就令各国瞩目,但是很多关心航天的民众,心中不免有一个疑惑,中国航天技术一流,却为何不造航天飞机?为何每次航天员返回地球,使用的都是普通的返回舱呢?其实这个问题,和国外航天飞机的血泪史有一定的关系,美国的2次惨痛教训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圈个有用:航天飞机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工具,它既能像运载火箭一样垂直起飞,又能像飞机那样返回大气层在机场着陆。

航天飞机曾被航天专家寄予厚望,也被航天爱好者吹得神乎其神,美国是最早研发航天飞机的国家,因此美国人曾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航天飞机有六个优势,首先是执行航天任务成本降低,其次是一次任务承载的航天员数量多,运力大,很安全,乘坐舒适,发射频率高,因此认为航天飞机是可以替代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船的工具,对于人类航天发展史来说,航天飞机的确具有里程碑的发展意义,但是在美国发生的2次重大事故,令各国专家感到震撼。

美国一共建造了5架航天飞机,先后有2架遇难,导致航天员全部丧生,分别是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这两艘航天飞机事故,至今仍然是航天界的噩梦,深深警醒着人类,在无法确保技术可靠性的前提下,一切技术的运用不能操之过急,除了令人发指的安全事故,其次航天飞机的成本问题也是一个重点,美国前后花了30年时间,投资了2000多亿元,研发建造了5架航天飞机,是真正的航天“吞金兽”,一般国家根本无法承担巨额的投资费用。
那么航天飞机是否真的一无是处?中国又是否有研制航天飞机的必要呢?首先对于第一个问题,航天飞机对完成航天任务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的运载能力非常大,内部又有广阔的货物装卸舱,以美国航天飞机举例,上行运力30吨,下行运力20吨,强大的运载能力,赋予了航天飞机,兼具运载人造卫星,充当货运飞船,担负载人飞船甚至小型空间站的任务功能,而且借助航天飞机,还能扩大宇航员在空间的空洞范围和活动规模。

航天飞机可以搭载很多设备仪器,以及人造卫星零部件,对年久失修的卫星进行维护,对已经退役的卫星进行回收,中国在太空已发射超过500颗卫星,其中在轨运行的卫星超过200颗,有很多卫星可以进行回收,也有很多卫星因为太空恶劣的环境造成故障,需要在太空环境下维修,未来中国还将在太空发射空间望远镜,类似于美国哈勃望远镜,建造航天飞机,就可以充当这些轨道设备的移动维修站,成为各类在轨设备的“奶妈”。
航天飞机既能成为往返于空间站和飞机场的飞行器,又能充当移动维修站,小型空间站,所以建造航天飞机对中国来说是有好处的,但是想要建造航天飞机,需要先确保各类技术都十分成熟,能够保证执行航天任务不出现意外事故才能建造,仅仅一项材料学,就能让专家研究十几年,虽然中国航天事业正在飞速上升的局面,并且只要肯投入就能攻克种种科技,但是中国是否真的需要建造航天飞机,还得从技术角度和需求角度谨慎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