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标签”

2020-01-01 18:45 作者:机言鸠  | 我要投稿

关于“标签”

很多人对贴标签这件事是十分敏感的,尤其是经常和他人一同参与到关于社会经济政治哲学等等人文领域的讨论时,许多人最忌讳“贴标签”,他们在有意克制,不为参与讨论的人贴上标签,同时当别让为他贴上标签时,他会感到被冒犯,并试图摆脱这个标签,无论这个标签对他来说是否准确,他们往往都会极力试图摆脱自己与这个标签的关系,同时对于在人身上贴上标签一事表示绝对的不认同,人为“贴标签”是对人的禁锢和限制,首先对于这一部分人,对于他们能够换位思考的意识,我表示赞赏与尊重,但这样的行为在我个人看来,并不适宜于讨论;同样的,有一部分人,他们习惯在遇到反对的意见的时候,会为对方贴上一个标签,并会在接下来的辩论当中极力攻击那个标签而不是对方的观点,同样的,这样的行为也是绝对不适宜于讨论的,也是不健康的讨论问题的形式。

那么,我们应当对“贴标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才能够将讨论的形式变得健康呢?

在正式引入我关于“标签”的观点之前,我得先大致阐述一下什么才叫健康的讨论形式,所谓“健康”的讨论形式,是讨论的双方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信息本身是没有损失或者损失极小的,用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参与讨论的双方立场明确,且参与讨论的双方都正确的理解了对方的每一句话里所表达的观点,并且对于对方的观点都做出了正面的回应,并且是循序渐进的,解决了一个话题再进入下一个话题,为了再方便理解一些,我在此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

小明和小王讨论这一斤猪肉是做成水煮肉片好还是做成红烧肉好

健康的讨论形式:

小明:我觉得做成红烧肉更好,因为红烧肉的色泽比水煮肉片的更加鲜艳,能让人看到了之后心情大好。

小王:我承认红烧肉的色泽比水煮肉片更加鲜艳,但是水煮肉片清淡的颜色也有其可取之处,过于鲜艳的颜色可能会让人看着感到油腻,进而减少食欲,而清淡的颜色给人的清爽的感觉则会增加食欲。

不健康的讨论形式:

其一(理解错误)

小明:做红烧肉好,红烧肉比水煮肉片好看多了。

小王:水煮肉片一片一片的样子可比你红烧肉一坨一坨的样子好看多了。

其二(偏离话题)

小明:做红烧肉好,因为红烧肉好看。

小王:但是红烧肉没水煮肉片健康养胃啊。

其三(立场不明)

小明:红烧肉的色泽挺鲜艳的。

小王:水煮肉片吃起来挺健康的。

当然,我是从学术问题的讨论出发的,一些讨论问题的形式错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特别常见的,不过大多不会影响到交流和生活所以也不用特别在意,就像语法在口语中的应用一样。

那么,标签在一场讨论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是健康的呢?首先我们就必须明确,什么是标签,标签分为定性标签和非定性标签,非定性标签是对一些观念、观点、看法、行为的统称,比如说起素食主义,人们就会想到“只吃素菜”的这个行为及其相关的一些观念,如“在不吃肉的情况下人类也能汲取相当的微量元素”、“吃素比吃肉更加健康”等等观念,甚至会关联到动物保护等等,由此可见,标签往往只是一个观念的集合体罢了,标签往往不具备定性的功能,而错误运用标签的人的其中一条就是忽略了标签的复杂性,把非定性的标签当作了定性的标签,而定性标签又是怎样的呢,定性标签拥有明确的定义,其包含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是在满足了一定的确切可量化的条件之后便成立的,比如资本主义,当有在市场经济下进行的商业活动在进行时,当雇佣劳动客观存在时,即便名字不同,将其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任然是成立的,因此,另一部分人在讨论中对于定性标签的错误运用则是由于在自己掌握的信息不足或者不明确的情况下使用了定性标签,导致讨论向着不健康的形式发展。

在了解了标签的具体特性之后,我们还要摆正对标签的态度,虽然标签也存在定性的标签,但是其终究只是一种,方便人们更加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观念的工具罢了,我们要是人来使用工具,而不是工具来使用人,不是因为有了这个标签才有了性质,关键点还是在于,实际上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事情又在哪些地方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关于“标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