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吸血鬼:在黑暗中永生,与死亡共舞,优雅而孤独

中西方文化里,鬼怪也有诸多共通之处,比如都有灵体的鬼,也都有具备实体的鬼。后者在中国,我们叫它“僵尸”,西方则是“吸血鬼”。此二者都是人死后肉体所变,还都咬人。
有意思的是,在八九十年代,香港僵尸片大行其道,拍来拍去,僵尸也仍旧是蹦蹦跳跳的传统鬼样子,捉鬼的人是永远的主角;与此同时,1994年11月11日在美国上映的《夜访吸血鬼》,却成功地彻底颠覆了吸血鬼的传统形象,一举让人们走进了吸血鬼的内心世界,或者换句话说,将人性赋予在了这个神秘而古老的载体上。

影片的中文名《夜访吸血鬼》,很容易让人忽略掉字面含义,实际上英文名就比较显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影片开头(的镜头和配乐非常棒,营造出了一种史诗叙事序幕的氛围感),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吸血鬼路易(Louis),接受一名记者的采访,开始讲述自己身为吸血鬼的故事。
故事不算复杂,用一句话就可概括——颜值绝美的两名吸血鬼男子恩怨纠葛200年的故事。
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影片以故事为推手,以戏剧冲突为支点,通过两名优秀的主演,极富感染力地刻画了复杂而深邃的人性。

许多在其它影片中或许可以独挑大梁的主元素,在本片中都只是“工具之一”:比如“吸血鬼”这个惊悚角色,在本片中只是主线故事里,偶尔用以刺激观感和肾上腺素的调味剂;“爱”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也只是本片用以表达复杂人性的一个角度;而像新旧美国、老欧洲、瘟疫,贵族社交等等极具历史感的元素,在片中也只是勾画、衬托角色的背景板而已。
“ 人性,是唯一不会过时的主题。——威廉·福克纳。”
要我说,人性不仅不会过时,它还是唯一可以真正广泛地引起人类普遍共鸣的主题。
我们的两位主人公,路易做人做鬼都很失败、却得到了片中众多角色的怜爱;莱斯特人怕鬼不待见,却活得我行我素、自在张扬。
▶ 路易:显而易见的人设、复杂纠结的人性
想死,却又在濒死时屈从吸血鬼选择了永生;当吸血成了生存必须后,又无法舍弃内心的善念,以老鼠为食,不肯吸食人血;在本能欲望的召唤下,极力抗拒、内心痛苦,最终却又被欲望所制,甚至咬的还是个小女孩;自己不想杀掉莱斯特,却又眼睁睁看着甚至帮克劳迪娅杀死莱斯特;被新的同类吸引,又不舍旧的陪伴;做人的时候想死,成了吸血鬼又想守住自己“身为人的最后一口气”……

作为访谈的主人公,路易的内心世界完完全全地打开在观众面前,他的痛苦和懦弱、纠结与挣扎、爱与愤怒、自我厌弃和固我坚持、迷茫与放逐……人性的诸多弧线交织在一起,却又在(剧本的安排和)布拉德·皮特的表演下条缕清晰,强烈而深刻。
性格深沉、复杂的路易,其实在表演上,反而很“直给”,他的每一个情绪和状态,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镜头也都给了足够的时间去捕捉、记录。

路易初登场,如烂泥一般颓败,无生的欲望,也差那么一点果断赴死的勇气,摆烂的路易身形虽仍有着贵族的挺拔,气质却透着颓废无力,在赌徒的枪口对准自己时,他的眼神是在无望人生中升起对死的一点渴望,还有一丝丝兴奋或紧张。
在选择成为吸血鬼,最后一次看日出的时候,眼神里除了对正在告别的世界的留恋,和对即将到来的未知世界的紧张敬畏之外,我竟然还在路易的神情里,感受到了一种婴儿般的懵懂。

成为吸血鬼之后,残存的人性和吸血鬼的生存法则产生了强烈冲突,路易内心的痛苦一路升级,直到他咬克劳迪娅的那幕戏达到顶峰——在女人鲜血前的抗拒、逃跑;绝望地走在雨里、不停地吸食老鼠,缓解心理和生理上的饥饿;以邪恶的永恒生命,怜悯地拥抱安慰母亲去世的小女孩;忍不住咬了克劳迪娅之后,他慌乱、痛苦、自责、绝望……最后倒在污水里吃老鼠,却连死也不能了。
路易的心是纯粹的、是透明的、是易碎的,破碎感在路易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布拉德·皮特把路易的每一面,都用最纯粹直接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因为直接,观众才能不费力地准确接收这样大量的情绪,因为纯粹,这些情绪才能格外深刻,以至于可以互相交织而互不杂扰。

在克劳迪娅正式加入之后,路易过了一段感情有寄托的吸血鬼生活,尔后杀死莱斯特、满世界旅行寻找同伴、为克劳迪娅复仇,(除了在克劳迪娅的请求下将一个女人变为吸血鬼时之外)他都没再经历过太多的内心挣扎。

复仇之后的路易,无所牵挂,似乎也由于认命而接纳而无所畏惧了,他好像已经成为一名真正强大的吸血鬼了。(路易最后拒绝阿曼德转身离去时候的那个配乐,那个沧桑感、宿命感、弥漫性的报复性的双人悲剧感,简直绝了!)直到在《夜访吸血鬼》的末尾,整个故事讲完,记者兴奋地表示想要变为路易的同伴,拥有永恒不死的生命和强大的力量时,路易突然怒不可遏——原来在他心里,成为吸血鬼依然是一件罪恶至极、痛苦至极的事。

路易,一个过于像普通人的吸血鬼,仗着黑暗天赋活了200年,也原地踏步内耗了200年,出走世界,归来仍是那个内心纠结自弃的贵族青年。
▶ 莱斯特:张扬如烈焰,深邃如黑夜,孤独似星辰
与路易截然相反,莱斯特(Lestat)热烈张扬、活得随心所欲,就算是在吸血鬼族群中也是一个异类。他毫无负担地杀人,享用血液;他享受吸血鬼的本能和天赋,无视族群的规矩和传统;他喜爱上层生活,在贵族派对上挑选自己的猎物;他高兴起来会拉着尸体跳舞,也会因为一句话就咆哮愤怒;他将路易和克劳迪娅变成吸血鬼来陪伴自己,却被他们设计杀害。
莱斯特美丽、强大、邪恶、危险,却别样迷人。
同样与路易相反,情绪强烈、喜怒外露的莱斯特,在表演上,却是决胜于细节处的“微操”。汤姆·克鲁斯的厉害之处,在于完美把握住了这个人物深层真相收放的“度”,在极短的时间内,用台词、形体、表演,传递出人物另一面的内在真相。

在故事里,莱斯特是一个纯纯的反派角色,他是所有人和鬼都畏惧、反感、甚至怀恨的对象;但对荧幕前的观众来说,莱斯特偶尔流露出的真实,短暂复杂得难以捕捉,却又精准而强烈,足以进入观众的潜意识,令人不知不觉对他着迷。

莱斯特强大而残忍:在路易的回忆里,莱斯特的初登场是干脆利落地杀人吸血;人对他来说只是食物,少女,美男子、贵族是他偏好的口味,无论“猎物”死前如何血流满地、哀嚎求饶,他都无动于衷;
“Evil is a point of view. God kills indiscriminately, and so shall we. For no creatures under God are as we are. For no creatures under God are as we are. None so like him as ourselves.”(邪恶是观点问题。神一视同仁地杀戮,我们也是。神之下再没有像我们这样的生命这么近似于他。)
莱斯特劝说、安慰崩溃的路易时,先是像往常一样浅浅取笑路易寄身的下水道,接着带着笑,逐渐真诚、又温柔地,说出了这番话(而且台词念得超好听有没有!)他的动作神情无一不在告诉观众:莱斯特是真的这么认为,甚至可以感觉到,他当初可能也是这么说服他自己的——他当初可能也曾像路易这么痛苦过。

莱斯特虚伪而邪恶:他会读取思想,在劝服路易答应成为吸血鬼时,他言辞如诗、蛊惑人心,直击路易内心地讲了成为吸血鬼千般好,像个引诱人出卖灵魂的魔鬼。但这场引诱的最后一句话,却意味深长:I'm going to give you the choice I never had.(我会给你一个选择,我从没有过的选择)。莱斯特用轻柔的语调讲出这句话,又在“I never had”里给出停顿和重音,他轻轻扶起路易,就像在扶起一个容易破碎的珍宝,一句话时间里的种种细节,留白了无数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难以尽述。
莱斯特自私又诡计多端:他看上路易,便哄骗他成为吸血鬼,但路易对人性的坚持,与吸血鬼的存在之间有着本质冲突。为了让路易成为自己合格的吸血鬼同伴,莱斯特花言巧语、引诱、说服、逼迫,用尽了办法。痛苦的路易越来越反感莱斯特,而实际上,莱斯特最终用自己的方式对路易做出了让步。雨幕中莱斯特站在窗口望着路易跑走的方向,这是全片中他唯一一次没有任何其它情绪掩饰的悲伤——为遥远的路易和遥远的自己,为眼前的路易和将他变成这样的自己。

在影片的末尾,莱斯特经历了路易和克劳迪娅的背叛,千难万险从沼泽中爬出来,独自度过上百年虚弱而恐惧的时光。在见到回来的路易之后,他终于再度走进新的世界,走进了这个属于摇滚乐的时代。
莱斯特在公路上截了开车逃离路易的记者,用他的血恢复了自己的美貌和力量,此时音响里正传来路易的自述:“我渴望死。我在寻找解脱。从生存的痛苦中解脱”。莱斯特扶着方向盘整理袖扣,然后镜头转到他的脸上,用戏谑、无奈、甚至有点宠的表情和语调说:“Oh. Louis, Louis. Still whining. Louis.”(哦,路易啊路易,还在哀号,路易。)
莱斯特切掉了路易的采访,换上一首摇滚乐,然后满面笑容、语调欢快地对濒死的记者说:"I'm going to give you the choice I never had."
经历背叛和生死,我们的莱斯特,变得更加美丽、强大、邪恶、危险,孤独又迷人。

微博@re若小山
豆瓣@若小山
微信公众号@句读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