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何伟文:针对全球供应链的“三个动态”,需采取“三个应对”

2023-11-21 10:13 作者:全球化智库CCG  | 我要投稿




2023年11月6日,由商务部和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主办,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共同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会上,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伟文发表以下观点:

今天很高兴能够来到这里,非常感谢邀请我参加本次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我想分为两个方面简短地说一下我的意见。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全球供应链的“三个动态”,第二方面是“三个应对”。三个动态是什么?第一个,全球供应链出现部分转移的态势且这个态势正在继续,我们可以从中美贸易中看到这点。根据海关数据,今年前三个季度我们对全球的出口同比下降5.7%,都是按照美元来算。这里下降得多的是发达国家,对欧盟下降10.6%,差不多双倍(于对全球出口降速)。对美国下降16.4%,三倍。对日本、韩国的是8%左右,降速没那么高。进口倒过来,进口从美国和欧盟下降得并不是特别多,但是从日本、韩国下降得非常多,从全球进口下降了7.5%,但是从日本下降降幅是15.3%,双倍;从韩国进口下降23%,三倍。又是双倍、三倍的现象。由于发达国家下降得更快,这样我们贸易结构的低端化又有了新的苗头,今年前9个月高技术产业出口同比下降13.7%,进口下降14.9%,都超过了对全球进出口下降幅度的双倍,这是从中国角度来看的。

第二个,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印证这点,根据美国BEA的发布,今年头8个月美国对北美地区,即墨西哥、加拿大的贸易基本上(持)平了,对墨西哥增长2.5%,加拿大下降3.8%,加在一起差不多,对中国大幅度下降20.5%。那么我们看看是不是转到东南亚去了?去年是这样,但今年没有。今年美国从印度、越南、日本、韩国的进口,从中国台湾的进口都是负增长。当然,没有从中国进口负增长的幅度那么大。

正增长在什么地方呢?欧盟。在美欧双边贸易中,对德国增长了13.4%,对荷兰增长10.9%,对英国增长3.9%,所以看出这么一个现象,就是转到那儿去了。美国的高技术产品(ATP)贸易统计数据也可以印证这一点。今年头8个月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对全欧出口增长了7.1%,但是对中国出口下降了12.7%,这是两位数的下降。但是对欧盟出口没有下降,而是增长了令人震惊的30.8%,跑到那边去了。从全球的进口是下降的,负增长了19个亿美元,小数点以后不说了。但是这里下降更多的是来自中国。从中国进口下降252亿,从欧盟进口反过来增长了152亿。从中至少能看出一些动向,但不能说是规律,因为它刚刚开始不久。也就是说,供应链局部从环太平洋,特别是中国朝北美和跨大西洋移动,这是第一个动向。

第二个动向是本土经济学,这现在叫得很凶了,而且是不是成为一个经济流派,是不是反映经济规律仍有待观察。但至少有一点,很多国家都在这样做,把产业转移回国内,也把其信得过的国家的群体缩小了。

第三个是将前两者进一步提升了一下,就是地缘经济碎片化,这是地缘政治必然的后果。现在我们看到2022年全球的贸易限制措施超过了2000项,比2019年增加了3倍。现在分析很多,WTO总干事前几天有个讲话,说如果全球经济分为两个重要阵营的话,能使全球GDP缩减5%,这相当于日本的经济体量。这个趋势我们要看到。关于供应链的韧性,我们要发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并思考应针对性地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有三个方式。

第一个,全球问题用全球视野来解决,我们坚定维护多边体制,但是这个多边体制首先要维护全球地缘政治的合作。在经济和贸易方面要维护WTO的多边贸易规则,同时要把它多样化、联合化,增加各种各样可能的双边、区域和周边议程,像最近在英国举行的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就很好,美国、中国、欧盟都参加了,大家共同来讨论,这是一个从全球多边出发的角度。

第二个是从中国出发的角度。从中国出发角度的唯一路子就是扩大开放、坚决开放、向全球开放,在经济上要毫不犹豫地开放。

第三个要办实事。办实事有很多渠道,一是增加地方的合作;二是增加行业合作的轨道,比方说中国半导体协会和美国半导体协会有固定的机制,每个行业都要争取这么做。三是企业渠道,最后落实在企业上。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商务部和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主办,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共同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何伟文:针对全球供应链的“三个动态”,需采取“三个应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