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母亲姐妹
大家好,我是阿卡林。 对于历史感兴趣的人都知道刘秀是历史上何等风光的风云人物,但是我今天想要重点介绍与刘秀共度患难的母亲姐妹。 刘秀的母亲樊娴都,是南阳德高望重的三老樊重的女儿,樊重出身于南阳大户人家,他善于农稼,爱好货殖,《齐民要术》里还记载一个“樊重树木”的典故。 樊娴都的父亲性情温和厚道,做事情很讲究法度。他们樊家三代没有分过家,财物一直共有,但子孙都相互礼敬,家里常常像官府一样讲究礼仪;樊重经营家里的产业也非常得法,一点损失浪费都没有;使用仆人、佣工,也是能够人尽其用,所以家里能够上下同心齐力,财产和利润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于后来拥有田地三百余顷,所建造的房舍都是层楼高阁,四周有陂渠灌注;樊重家还养鱼、养牲畜,乡里有穷困紧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一般都满足他们。 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樊娴都,从小若不正容颜和服饰,就不出闺房,樊氏宗族都敬重她。 汉高祖刘邦的八世孙,长沙定王刘发子孙---历任济阳县令、南顿县令的刘钦迎娶了樊娴都。婚后,感情和睦的夫妻两人先后生子女六人:长子刘縯、次子刘仲、长女刘黄、次女刘元、三子刘秀、三女刘伯姬。而且这些都是活到成年的孩子,不包括已经夭折的孩子。 按理说,作为皇族后裔、县令之后,六个兄弟姐妹应该会拥有光明的未来,但是,不幸的是,元始三年(3年),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一家之主刘钦去世。 此时,刘秀才八岁。在处于农业社会的古代,早年丧父比现在更严重,因为古代的母亲作为女性是没有什么工作机会赚钱养活家庭的。 不幸的万幸,父亲还有一位弟弟刘良。刘良在西汉汉平帝时期被郡县推举为孝廉,曾经担任过萧县的县令。刘良作为叔父承担起抚养侄子侄女们的责任,把他们照顾得很好。此外,外租父一家也对刘秀一家有所照顾。 但是过了六年,公元九年一月十五号,平稳的生活再起波澜,他们的皇族身份失效了,因为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可能也是因为这样,汉朝宗室刘良也不再担任县令,刘秀一家又失去了家族收入的重要来源。 想必,刘秀等兄弟姐妹们也一定对朝政时局的变化很不安,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担心过自己未来的前途呢? 总之性刚毅、慷慨有大节的老大刘縯自王莽篡汉,时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并曾前往长安求学。 老二刘仲年少时期没有什么历史记载。 入过太学学习的老三刘秀则勤于农事,大哥经常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大哥一定没有想到吧,自己的弟弟刘秀才是拿刘邦开国剧本的人吧。 但另一方面,表面安分守己的刘秀也藏匿亡命之徒,官吏不敢上门过问。我怎么感觉刘秀这操作有点宋江的感觉呢。这可能也说明刘秀对新朝有所不满吧。 当时新朝政令繁琐,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终失败,引爆了社会矛盾,导致新朝爆发了农民战争,也导致人心思汉。于是同样作为西汉宗室的刘秀兄弟两个也想要起兵,因此告诉叔父,叔父大怒,他对刘秀说:“文叔(刘秀的字),你和你大哥伯升的志向操守一向不同。现在伯升给家里带来灭门的危险,你不但不阻止,竟然还与他同谋造反!” 不得不说,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刘良的话可谓一语成谶。 本来按照顺序是应该介绍大姐刘黄,但是她戏份重,就放到最后说吧。 让我以她们离世先后时间来介绍她们吧。 刘秀的二姐刘元嫁给门当户对、后来成为东汉开国元勋的邓晨为妻,并至少生下了三个女儿。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縯、刘秀初起兵时,不知道是不是担心儿女还是身体原因,六个兄弟姐妹的母亲樊娴都病卒,由族人樊巨公收敛安葬。 就在同一年,绿林军大起义爆发,南阳为之骚动,十月,刘縯、刘秀兄弟也在舂陵起兵。由于部队过于弱小,刘縯决定联络绿林军王匡、陈牧所部共同行动。刘嘉联络上王匡、陈牧之后,两军会师,接连打了几个胜仗,但在攻打小长安的时候,被王莽的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设伏击败,损失惨重,作为反贼家人,刘秀二哥刘仲、抚养刘秀兄妹们长大成人的婶母(刘良妻)和她的几个孩子遇害。刘元来不及为家人们遇害而悲伤,因为她与三个女儿也在拼命逃脱追兵的杀戮。 此时,战败后的刘秀在逃跑路上单骑逃跑,在逃跑路上遇到了小妹刘伯姬,于是与妹妹共乘一马逃跑。在逃跑路上,刘秀又遇上了姐姐刘元与三个外甥女,刘秀欲救刘元母女离去,叫刘元等人上马,但刘元看着紧随而至的追兵,再看着已经有点超载的刘秀刘伯姬等人,理智地摇手说:“你们走吧,你是救不了我们的,可别两方都活不了啊!”。 不得不说,刘元确实很勇敢善良理智,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临死关头保持冷静,让施救者先保全自己。 刘秀看着刘元与三个外甥女,再看自己与妹妹刘伯姬,权衡利弊之下,只能含泪先跑。 随后不久,刘元与三个女儿一起遇害。 我很惋惜刘元与她三个女儿的遇害,因为从史书为数不多的描述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勇敢善良机智的女子。同时也深感封建时代的残酷,面对新朝暴政,大家只能暴力起义反抗暴政。但是起义失败之后,起义者的家人们又会遭到执政者的残酷报复。不反抗的话,暴政会对自己压迫致死,反抗了,又有失败被杀的风险。 不知道面对家人们的遇害,刘秀有没有想起叔父刘良的话,有没有后悔过自己不应该在没有足够实力的时候仓促起义,以至于连累家人们死亡。 刘元的丈夫邓晨也因为曾经庇护藏匿刘秀两兄弟遭遇牵连,新野县令污损了邓晨家的房宅,焚烧了邓晨家先祖的坟。邓氏家族的人都很愤怒,指责邓晨说:“家里本来很富裕,为什么要追随老婆家的人进入开水锅去呢?”邓晨始终没有后悔的神色。但是对于妻子女儿的遇害,邓晨心里一定是惋惜后悔。 对于没有保全姐姐刘元与三个外甥女,刘秀一直抱有歉意。所以刘秀称帝后,追封并赠谥刘元为新野节义长公主,在新野县西建庙。封邓晨长子邓泛为吴房侯,负责祭祀公主。邓泛应该不是刘元的儿子,不然史书应该会写明。从建庙祭祀的举动可以看出,刘秀希望世人不要忘记姐姐,也可以看出邓晨对于遇害妻子的怀念之情。毕竟一个人真正的死亡就是所有人都遗忘了她啊。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距离刘元遇害已经过去27年了,邓晨去世,刘秀与阴丽华亲临葬礼。不知道是邓晨的临终遗愿,还是刘秀为了姐姐在九泉之下有伴,刘秀诏令派中谒者备办公主官属的礼仪,招迎新野长公主孤魂,和邓晨合葬在北芒。 唉,虽然这些对于刘元都没有意义了,但是我确实感觉到刘秀对姐姐深深的眷恋之情。 对了,一直到汉桓帝时期,刘元庙依然得到很好的维护。延熹七年(164年)冬十月,汉桓帝还曾前往刘元之庙奉祭。 从这也不难看出,刘秀子孙对于刘元的尊敬。 接着介绍的就是,死里逃生的刘家小妹刘伯姬,在公元23年或者是公元24年,刘伯姬与刘秀的好友兼得力下属的李通结婚。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秀封大姐刘黄为湖阳长公主,追封二姐刘元为新野长公主,封小妹伯姬为宁平(今河南郸城宁平镇)长公主。 因为刘伯姬的原因,李通一直深受刘秀恩宠,所以封李通为固始(今河南淮阳县柳林集)侯,拜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的国家财政收支,为九卿之一)。 建武六年(30年),不满三十六岁的宁平长公主刘伯姬英年早逝,葬于封地宁平县。在历史长河中,刘伯姬的墓虽经无数次地震、水患、塌陷和被盗等灾难,但保存完好程度在中原大地还是少见的。 刘伯姬应该是没有儿子的,毕竟史书明确记载李通因为刘伯姬颇受恩宠,但是却没有记载刘秀对李通的儿子们有什么特殊的恩宠。 最后说的是刘秀的大姐刘黄,她在史书上的存在感可比自己的妹妹们强多了。 史书没有记载,刘黄的第一任丈夫是谁,第一任丈夫又是什么时候去世,她又是怎么逃过新朝军队对她的追杀的。但是想来,她在这一段时间相当得当惊受怕,大哥刘演、二哥刘仲、二妹刘元都因为政治战争原因死亡,这种为家人死亡悲痛同时还担心自己是否也会迁连而死的感觉想必不好受。 等到刘秀登基后,她与妹妹刘伯姬作为刘秀唯二活着的姐妹分别被封为湖阳公主、宁平公主。 唉,经历过改朝换代之后,一家六个兄弟姐妹就只活下去三个。 想必,劫后余生的刘黄刘伯姬两姐妹的感情一定非常好。但是不幸的是,公元30年,妹妹刘伯姬也去世了。 这时,刘黄是刘秀唯一在世的姐姐,想必刘秀出于弥补心态也会对刘黄相当纵容,而从下面两个史实,也能看出刘黄凭借刘秀的纵容相当嚣张。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身边亲近之人的相继离去,刘黄对亲近自己的下人相当得纵容。 有一次,刘黄家的奴仆大白天杀人,躲在刘黄家中不出来,官吏无法捉拿。刘黄外出时,并且让家奴陪乘,洛阳县令董宣在夏门亭等候,刘黄一到,董宣就拦住车子跪在马前,拿着刀在地上比划,大声数说刘黄的不是,喝斥家奴下车,随即将家奴打死。自从刘秀成为皇帝之后,还没有被人如此对待的刘黄立刻回到宫中添油加醋地告诉刘秀,总之刘秀大怒,召来董宣,准备用棍棒将他打死。 董宣机智地叩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道德圣明,使汉中兴,但放纵奴仆杀害平民百姓,准备用什么治理天下呢?臣不需要等杖击,请允许我自杀。”随即用头向柱子撞去,满脸流血。此时,冷静下来恢复理智的刘秀,想起打天下的过程,也明白了董宣的做法是对的。 但是为了让姐姐刘黄消气,刘秀让小太监扶着董宣,要董宣向刘黄叩头道歉,但是董宣不肯向包庇罪犯的刘黄低头,光武帝让小太监强行要他叩头,董宣用两只手撑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 看到这里,刘黄不由得阴阳怪气地说:“文叔做一般百姓时,藏匿逃亡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门。现在做了天子,威权不能用于一个县令吗?”刘秀笑着说:“天子与一般百姓不一样。”随即,刘秀吩咐让刚强不屈的董宣出去,赏给他三十万钱,同时敕封了他强项令的头衔。 很明显,刘黄不是刘秀那种胸怀天下的人,甚至还是那种以权谋私的女人,如果那个杀人的家奴遇到的不是董宣,可能家奴就真的逃脱法网了,而董宣冒着生命危险也始终不愿向一国公主低头,是否也说明,他看不起刘黄,如果刘黄只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董宣应该不会那么倔强,是否说明,刘黄经常以权谋私,以至于董宣忍无可忍当众指责刘黄 。唉,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推测。也许是刘黄第一次以权谋私就遇上了董宣这种硬角色了。 后来刘黄的丈夫去世,刘黄因而守寡,心疼她的刘秀和她一起议论可以与她结婚的朝廷大臣,暗中观察刘黄的意思。刘黄害羞地说:“宋弘的相貌品德,各位大臣没有人赶得上。”刘秀犹豫地说:“我来想想办法。” 大家可能会好奇,刘秀为什么会犹豫?难道宋弘有什么问题吗? 不,恰恰相反,这位俊美的宋弘确实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对皇帝直言敢谏,以品行清雅获得称誉,刘秀本人对他十分器重。 有一次,宋弘见刘秀坐在新屏风前,屏风上画着女人像,刘秀多次回头看屏风。宋弘脸色凝重地说:“没有见过喜欢美德如喜欢美色的人。”光武帝立即命人撤掉屏风,笑着对宋弘说:“听到符合道义的话就服从,行么?”宋弘回答说:“陛下修养品德,我非常高兴。”由此可见,刘秀与宋弘关系很好,因此,刘秀不可能只考虑刘黄的感受。 而且,最重要的是,宋弘早已娶妻。刘黄想要嫁给他,就意味着要正直的宋弘休妻再娶。在古代,停妻再娶是要被人谴责,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治男子的罪。而且,对于宋弘的妻子而言,休妻也是极大的羞辱。而且宋弘与妻子没有儿子,宋弘也没有因此休妻,毕竟宋弘如果没有儿子,他的爵位封地就不能传承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宋弘仍然不愿休妻,就可以说明,宋弘与妻子关系很好。 依照刘秀对宋弘的了解,宋弘不太可能会答应。但是,为了姐姐刘黄的幸福,刘秀还是决定试探一下宋弘。于是,刘秀召见宋弘,同时为了表明自己尽力了,刘秀提前让刘黄坐在屏风后面,向宋弘试探说:“俗话说地位尊贵了就换朋友,家中有钱了就换老婆,这是人的本性么?”宋弘说:“我听说卑贱时的朋友不能忘,共患难的老婆不可抛弃。”刘秀听后,回头对屏风后面的刘黄说:“这事办不成了。”此即成语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之妻)的典故出处。 根据《方城县志》、《重修炼真宫记》记载,可能是因为宋弘拒绝,也可能是觉得与心怀天下的刘秀精神境界差距越来越大,刘黄心冷修道,皈依了道门,来到封地西北部的方城境内“炼真宫”诵经修真。而“炼真宫”道观及宫城正是此时光武帝为湖阳公主能安心“炼真”修道所筑。 从此在史书就找不到湖阳公主的记载了。 唉,虽然湖阳公主并不是一个好人,但是最后的结局还是很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