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3.4前瞻杂谈及考据

2023-01-10 18:26 作者:-同载桂花酒-  | 我要投稿

个人向考据,难免会有差错和遗漏,欢迎各位斧正

磬弦奏华歌


磬本意是一种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状像曲尺。单个使用的叫特磬,成组使用的叫编磬。而弦这里可以指乐器上的用以发声的细线。

华象征光辉、生华,引申意为精华、美丽光彩、繁荣。歌字的含义主要是指咏、唱、奏乐,也有颂扬的意思。

故此,标题可以理解为在繁荣,光彩的夜晚用各种乐器演奏。这也对应了这次海灯节的主题——海灯音乐节。

瑶瑶

“瑶”是形声字,从玉,䍃声。“玉”作形旁表意,表示其本义与玉石有关;“䍃”作声旁表音。“瑶”本指美玉。

《尚书·禹贡》:“瑶琨筱荡。”毛传:“瑶琨皆美玉。”疏:“王肃云:瑶琨,美石次玉者。”

《诗·大雅·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瑶琴”指用美玉装饰的琴,泛指精美贵重的乐器。“瑶佩”指美玉制成的佩饰。“瑶华”指美玉。

瑶瑶的命座是木樨座,而木樨就是桂花


桂花,原产于中国西南部,如今中国各地已广泛栽培。在园艺栽培上,由于花的色彩不同,木樨花有金桂、银桂、丹桂等不同名称。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

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也颇为可观。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

除了观赏的作用以外,桂花还拥有药用价值。木樨油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或以上。因此拥有增进胆汁分泌,增强消化系统功能,预防老年人大脑衰老,促进婴幼儿骨骼和神经系统发育等作用。而其中的维生素E还能有效地避免因脂肪被氧化而发生的细胞老化所带来的色斑、皱纹等现象。

木樨花的花语含有谦虚、真实、美好、沉醉和谦逊等美好的意义,很符合我对瑶瑶的印象。

艾尔海森

艾尔海参的英文名(Al-Haytha)与阿拉伯学者海什木(AI-haltham)相似,他的全名是穆哈默德·本·哈桑·本·海什木

  穆哈默德·本·哈桑·本·海什木(阿拉伯文:محمد بن الحسن بن الحسن بن الهيثم أبو على البصري)

他生于公元965年(当时我国是北宋,还是赵匡胤在位的第五年。)的伊拉克的巴士拉城。有大量著作和被现代科学证明了的科学发现,尤其在光学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他是现代光学的奠基人。当然,除了光学领域,他在数学,物理,医学方面亦有不错的成就,在此就不细说了。

接下来是艾尔海森的命之座——天隼座。

天隼对应的应该是荷鲁斯


荷鲁斯是古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王权的象征,同时也是复仇之神。他是冥王奥西里斯和伊西斯的儿子,其形象是一位隼头人身,头戴埃及王冠,腰围亚麻短裙,手持沃斯手杖与安卡符号的神祇。而在古文记载中,作为“宇宙形态”的荷鲁斯就是以“天空之隼”形态出现的。


像许多其他神祇一样,荷鲁斯的性质,以及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一直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可以把荷鲁斯看作是由许多其他与皇权,天空等有关的神祇组成的合并体。

沙虫


在众多作品中,沙虫已经成为了沙漠中的常客,沙虫最早出现在西方经典科幻小说《沙丘》之中,按原小说设定沙虫一般能长到400-500米长,30-40米粗,是十足的巨型怪兽。

《沙丘》里沙虫的形象

比勒琪丝的哀歌

词源Bilqis与希巴女王有关,这是一位在《圣经·旧约》中用文字提及的人物,在传说中,她是一位阿拉伯半岛的女王,在与所罗门王见面后,慕其英明及刚毅,与所罗门王有过一场甜蜜的恋情,并孕有一子。

传说中的希巴女王有两种形象,一个是惊艳绝伦,一个是丑陋无比。

希巴女王首见于《圣经》的“列王记”。而有关女王的神庙被称为Bilqis王座,神庙地址位于如今的也门马里布附近。

塔尼特露营地

词源Tanit是一位布匿女神,她是迦太基的主神,与她的配偶巴尔·哈蒙一起并肩作战。

在西地中海、西西里岛、马耳他、北非、加德斯和希腊化时代的许多其他地方,塔尼特在布匿语境中受到崇拜。

塔尼特的崇拜可能起源于与腓尼基神阿斯塔特的关系,她自己的崇拜最早可追溯到西顿和提尔的腓尼基遗址。

在腓尼基南部的Sarepta出土的她的神殿中发现了一段铭文,据推测这是她在家乡首次识别出她的身份,并将她与腓尼基女神阿斯塔特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两位神灵的肖像画后来变得相似。

两位神灵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实体的在自然界中,代表同一个女神的两个方面。

纸映戏

毫无疑问,原型就是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这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这波文化输出实锤了啊)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2011年时,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

而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是一个记录在《汉书》里的一个故事

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花时来信

神里绫华的新服装名字还是蛮富有诗意的,取自晏几道的《点绛唇·花信来时》:“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3.4前瞻杂谈及考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