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四十二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氨基糖苷类抗菌机制、抗菌谱、临床应用
【抗菌机制】
①通过离子吸附作用与菌体细胞膜结合,增加膜通透性,胞内物质外漏;
②多环节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主要)。
【抗菌谱】
G-杆菌:强大杀灭作用(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沙门菌、痢疾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绿脓杆菌只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敏感);
G-球菌:效果差(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等);
G+球菌:效果差(链霉素对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G+球,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对 MRSA有效);
结核杆菌:有效(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
厌氧菌:无效。
【临床应用】
①主要用于敏感需氧 G-杆菌所致的感染:泌尿道、呼吸道、皮肤软组织、胃肠道、创伤烧伤、骨关节感染。
②但对于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严重感染,需合用其他抗 G-杆菌抗菌药,如广谱半合成青霉素、第三代头孢及氟喹诺酮类。
③口服用于消化道感染、肠道术前准备等。
④链霉素、卡那霉素可治疗结核感染。
2.氨基糖苷类常见不良反应
(1)耳毒性;
(2)肾毒性;
(3)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4)过敏反应;
3.杀菌特点:
①杀菌速率和杀菌持续时间与浓度呈正相关;
②仅对需氧菌有效,抗菌活性显著强于其他类药物,对厌氧菌无效;
③PAE 长,持续时间与浓度呈正相关;
④初次接触效应;
⑤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4.代表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
5.链霉素临床应用:
①治疗结核病(一线药);
②与四环素联合用药,鼠疫和兔热病首选;
③与青霉素合用可治疗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
6.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仅次于青霉素的抗生素是链霉素。
7.氨基糖苷类药物消除的主要途径是:原形由肾小球滤过。
8.呋塞米与链霉素合用可增加耳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