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经验谈|RCA全球创新设计申请分享:“设计+技术”于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价值探索


-浴斤-
同济大学
IELTS: 7.5
录取结果
RCA皇家艺术学院&IC帝国理⼯
MA/MSc Global Innovation Design
交流院校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NTU南洋理工大学
NTU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 关于自我
⌜一名热衷于探索“设计”与“技术”二者交点的创客设计师。⌟
我是一个很喜欢动⼿创造新东西的人,设计对我来说是表达自己对未来愿景的一种途径。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我的数学物理成绩很好,平时又很喜欢画画,就想选择一门理科与艺术都兼顾的专业。觉得设计挺合适的,当时就有考虑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两个方向,但由于我对建筑没有很感兴趣,又处于一个沉迷组装和喷涂各种⾼达模型的时期,所以最后决定去了同济大学的工业设计系。
大学期间,学院有开一门叫《开源硬件与编程》的课程,我们很幸运是这门课的第一届学生。它也是我对交互设计的启蒙课程,让我有机会去鼓捣Arduino和各种传感器,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硬件技术去做设计,自此之后我就对交互设计及人机交互产生了兴趣,决定未来朝这个方向发展。大三时我加入了学院的数字创新中心CDI(Center for Digital Innovation),给导师打工的同时自学交互设计的理论和软硬件知识,也参与了一些和英特尔Intel合作的人机智能交互设计相关的项目。到大三下学期时就有了出国留学继续学习交互的念头,也开始准备自己的作品集。我的作品主要是去探索设计如何将未来技术更好的融⼊到⼈们的⽣活场景中,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以下是本科作品集中的部分项目:
项目一:
“让用户把植物当宠物养的智能机器人设计”

该项目是我本科大三时做的团队项目,项目灵感来源于我们对养植物这一用户群体的需求调研。我们发现这类用户很大一部分是养植方面的新手,他们一是缺乏照料植物的专业知识,二是经常由于工作繁忙忘记给植物浇水,导致植物最后枯萎死亡。其次是植物自身反馈太慢,用户在浇水后不能立即知道自己操作是否正确。在我们对市场上现有产品做了竞品分析之后,发现现在的智能花盆一类的产品,会自动给植物浇水,方便用户的同时却剥夺了他们亲手培养植物的参与感及乐趣。我们思考:是否能在辅助用户栽培植物的同时,不会妨碍他们与植物进行情感交流,同时又能给他们新的交互体验呢?

于是,我们想到了“把植物当成宠物养”这一概念,并做了用户旅程图(User Journey Map)以及思维导图(Mindmap),还做了纸制原型进行用户测试。以下是具体的交互流程设计以及模型制作部分。

我们列举出了机器人在几种情况下的交互行为,如植物缺水,缺光等生理需求,或是用户想和植物进行互动的情感需求。然后列出了各个动作在硬件设备的要求,每个功能需要哪些传感器来实现。

我们基于Arduino的平台尝试自己搭建了一套机器人小车,上面搭载了RealSense的摄像头以对用户进行人脸识别,以及检测植物状态的光敏传感器和土壤湿度传感器等。我觉得功能原型对于展现你的设计概念以及后续功能迭代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研究完机器人的“内核”后,我们再从草图到视觉渲染图,及工程结构图,来实现其“外壳”。视觉表现上我们选用了猫咪这一具有人气的宠物作为视觉原型,给用户可爱及亲切感。

上图是动手制作模型的全过程,包括3D打印,喷漆到硬件组装。该项目最后获得2017年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的全国三等奖及上海赛区三等奖。
项目二:
Typegraphy:“基于打字输入法的用户个人书法字体合成设计”

该项目灵感来源于当代“提笔忘字”这一现象,项目方向偏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和计算设计(Computational Design)。由于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的普及,人们慢慢习惯了“拼音打字输入法”,而不再提笔写字了,也导致“提笔忘字”现象越来越严重。假设在未来,人们已经完全用打字代替了手写。那么未来的书法家,该如何生存呢?或是普通用户,该如何从这统一的字体中,彰显出自己的个性呢?于是,我便打算通过测用户在打字时的速度及力度的数据,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字体样式,易引发人们对未来汉字文化消失危机的思考。

由于是申请国外院校,外国老师可能不了解中文的拼写规则,所以在一开始我对拼音系统作了简要的调研和介绍。

作为一个研究性项目,不可能一上来对所有字体都做设计。我便挑选了书法中最常见的“永”字作为案例。

将“永”字拆解成“点”和“线”,并放入坐标系中。为了建立“打字”与“写字”间的联系,我从两个维度进行了考量:速度和力度。一个是时间维度,一个是物理空间维度。因为这在书法中也是关键两个要素,书写的速度会决定你的笔画流畅性,而力度则会决定你的笔触粗细度。我通过压力传感器和自己编写的打字速度检测程序,来收集用户在敲打键盘时这两个维度上的数据,并结合自己写的算法进行生存设计。

-关于专业
当时我在看美国和英国各个院校交互相关的专业时,也有留意其他感兴趣的方向。而在看RCA的官网时,很意外的发现了这个专业:全球创新设计(Global Innovation Design,简称GID)。为什么我最后会放弃申请交互设计相关的专业,而选择了GID这样一个看起来很陌生的专业呢?因为它的课程设置和培养⽅向更符合我的设计对创新的期望。
GID是由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联合培养的双学位项目,学期一共两年,六个学期。且其中两个学期是去另外两个国家交流。交流线路有两条可供选择,一是去日本东京的庆应大学(KeioUniversity)和美国纽约的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二是去北京的清华⼤学(TsinghuaUniversity)和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GID在于让你体验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产业背景,并期望你的设计能对未来整个全球化的环境都产生影响力。对我而言,这种对跨学科跨文化创新机遇的培养,比单纯学习交互的理论知识更有吸引力。因为工设,交互,甚至是设计,我觉得都可归结为一种思维过程,是去辅助你解决问题或是创造价值的⽅法⽀撑。我个人做设计并不在意其载体(产品,APP,装置)或是设计领域(工设,交互,服务),重点是在于项目的背景(Context)和设计切入点(Insight)是否吸引我,是否创新。所以我选择了GID,这个项目比起在学校上课更像一场旅程 (Journey)。
-关于留学
一 . 时间安排
建议在大三上把托福、GRE、雅思等语言硬性指标考过关,尤其是申请美国院校的同学,申请截止日期较早。少数学校像RCA是可以在拿到offer后再提交语言成绩的,但还是建议今早把语言考试解决。后期可以专心做作品集。
二 . 院校专业选择
不要只看学校的名气去选择申请学校,一定要去该学校的官网看项目介绍和往届学生毕业作品,才能知道这个学校或是专业是否适合你,我身边由于理念不匹配而后悔来RCA的也大有人在。其次,可以把眼界放开,不要只盯着交互的Program,还可以看看其他感兴趣的Program,说不定也会有惊喜。
三 . 未来规划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写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中提到,世界上所有的人类活动可以分为两种游戏,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有限游戏如下棋、考试、公司经营到发动战争,是有明确的规则和目标,为了获得胜利而进行的活动。而无限游戏相反,没有规则和目标,仅仅是为了延续游戏本身而进行的活动,如婚姻、文化及宗教等。甚至人生,也是一场无限游戏,人们的唯一通用的交换成本是他们的生命时间,你要用时间去换取什么则是由你个人价值观所决定。所以,如果你能尽早找到自己所最在意的点,或是想清楚你未来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更早的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并更快获得成功。

更多申请经验谈以及其他海外留学的资讯可以关注UXD交互工业产品设计分享或者添加小助手,还可获取讲座直播哦~

|福利大放送 | WELFARE
对于设计初学者,完成从0开始创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学习过程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样。有了大量的积累,才能在脑海里建立素材库,这些素材库能帮助同学们完成最初的设计想法积累,基于这样的基础再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最终才能做出高质量的作品集。全球院校最新作品集免费拿!添加小助手即可获取:



UXD交互工业产品设计学院是尤克斯国际旗下的一家专注于交互、服务、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的顶级设计学院。除了一对一设计课、基础技能课程、小组课题、设计评图、联合教学外,我们提供不定主题的公开课和内部小组课,教学计划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基础软件技能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讲座、申请必备知识解析等。



本文版权归UXD尤克斯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