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活!播优姚老师想跟大家聊聊初三和高三家庭教育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这话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为什么在教育上出了那么多问题?孩子们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坎坷,那么多悲剧?仅仅是教育的原因吗?不,是坏的生活、扭曲的生活、崩溃的生活导致了孩子们扭曲的成长。
家庭教育其实是父母们最擅长、最有经验的,也是孩子们最需要、最受益的一种教育。家庭教育包括家庭关系、家庭生活及价值观的引领。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培养健康人格是家庭教育的方向,核心是主动性和自制力。药家鑫作为学习音乐的高才生,为什么会持刀杀人?研究表明他是一个不敢犯错误的孩子。实践已经证明,不敢犯错的孩子会用更大的错误来掩盖本来并不严重的错误。
他父亲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时说自己对药家鑫的教育过于严厉。很多父母都追求一种教育效果,就是孩子最好永远不要犯错。实际上,孩子就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关键是在犯错误的时候,他敢于承认错误,吸取教训,并勇于改正。
孩子的类型一般有四种:理想型、小绵羊型、破坏型和游手好闲型。
理想型的孩子身上普遍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主动性,一个是自制力。
主动性以内在兴趣为核心,以探究(好奇心)为主,人在主动性的作用下做事情是高兴的、愉快的、舒适的;自制力表现在有规则、有底线、遵纪守法、有职业道德;
小绵羊型的孩子自制力很强,但主动性比较弱;
破坏型的孩子主动性非常强,自制力很弱,很多出问题的孩子都属于这一类型;
游手好闲型的孩子在这两个方面都比较弱。
家庭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学会妥善处理家庭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
很多父母都有这种困惑:我跟孩子讲了很多话,他就是不听;我都是为他好,他就是不理解。不起作用的原因可能不是讲得不对,而可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父母的解释风格可以分为积极的解释和消极的解释两类。积极的解释引发孩子的自信和乐观,消极的解释导致孩子的悲观和绝望。
例如,孩子数学没考好,有一些简单粗暴的父母就会说:“你笨死了,将来就是扫大街、喝西北风的料。”有的父母表现得很包容,会说:“孩子,你为什么学不好数学?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数学细胞,所以咱家人学不好数学是正常的,别难过。”
后者听起来很温柔、很理解孩子,但它是一种消极的解释。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孩子是否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思想,关键在于父母的解释风格。当孩子成功时,父母可以说只要方向正确,努力就可能成功,成功是努力的结果。对失败事件,可以将其解释为失败是暂时的,是特殊情况,并不是因为孩子不够好。
什么是好的关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底线是当孩子遇到麻烦和危险的事情时,是否敢于告诉父母;高线是当孩子发生严重错误的时候,父母是否敢于惩戒孩子和孩子能否主动承担责任。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生命线,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好的,教育就可能是成功的;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糟糕的,教育一定会失败。
好习惯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将好习惯比喻为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一个人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
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被动阶段一般会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遵从;进入主动阶段后,这时的心理特点是认同;自动阶段的心理特点是内化,不需要任何人提醒,自己连想都不用想就会去做。
习惯中有一个简单的神经逻辑回路,即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只要保留暗示和奖赏,就容易改变惯常行为。即,有了暗示,开始了一些惯常行为,得到了奖赏之后,人就容易自觉自愿地坚持,也会得到更多的暗示,然后又获得新的习惯。显然,这是习惯养成的重要规律。
我小时候因为历经生死,留下了神经瘫痪的毛病,反应慢,还口吃。大概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主任让我做班长,给孩子们讲数学题,讲语文题,来培养我的演讲能力。这把我难住了,我连说话都说不出来,怎么能讲课呢?我虽然胆怯,但是一个领了任务就不服输的人,我就依靠老师提供的她自己的备课讲义,把我看到的重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知识结结巴巴地讲给大家听,没想到越讲越顺溜,哪怕是升到了初中,依然可以帮助老师去给自己的同学们讲课,我讲过物理,讲过数学,讲过语文,也讲过历史课。从那时起我就不再害怕讲话,也不再害怕别人的嘲笑的,因为自己总是排名十分靠前了。我没有花一分钱治疗口吃,来自同学们,老师们的肯定是对我最大的奖赏,让我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愿意去寻求新的发展。
学生教育离不开细节的指导,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明确规范,这非常重要。小学五年级是榜样影响力的高峰,初中二年级是偶像影响力的高峰。父母要给孩子做榜样,并且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偶像。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孩子更多地把父母当作自己的榜样和偶像,但如果父母出现了“说话不算话”等七八种不良行为的时候,有些八年级的孩子就放弃将父母作为榜样。
不过我们在注重习惯养成的同时,不要把一个人所有的行为都规定为某种习惯要求,否则对习惯的培养就可能变成对“奴隶”的训练。习惯培养的原则是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目标是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从低级的不良行为中解放出来。
毕竟,培养好习惯是对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下面是姚老师给大家整理的好习惯养成六步法,大家可以参考借鉴:
第一,激发动机,目的是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明确规范,目的是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第三,榜样教育,儿童少年时代是榜样和偶像的时代,其学习特点是观察和模仿;
第四,持久训练,目的是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良好习惯;
第五,及时评估,目的是让孩子在对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第六,形成环境,目的是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