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年战争之烽火多瑙河(三):阿本斯贝格战役

简介
阿本斯贝格战役发生在1809年4月20日,由法国拿破仑一世皇帝指挥的法国-德意志联军同奥地利路德维希大公率领的奥地利军团之间爆发的战斗。日子一天天过去,由约翰·冯·希勒中将率领增援部队抵达,负责指挥组成奥地利左翼的三个军团。这次战役最后以法德两国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战场位于阿本斯贝格东南部,包括在奥芬斯登、比堡-西根堡、勒尔河河畔和拉贝尔河畔罗滕堡的冲突。同一天,在坚持了数天后,法国在雷根斯堡的驻军终因弹尽粮绝而投降。
在前一天路易斯·尼古拉斯·达武元帅在泰根-豪森战役中取得了艰苦的胜利之后,拿破仑决心突破阿本斯河后方的奥地利防线。 皇帝随即组建了一支以达武元帅麾下的部分兵力和骑兵组成了一个新的临时军,并下令让·拉纳元帅指挥。 同时,拿破仑指示来自巴伐利亚王国和符腾堡王国的德意志联军从西面进攻阿本斯贝格,而拉纳则从北面向罗尔进发。
当奥地利人才刚刚占领沿河防线的时候,拉纳亲自率领的的法军攻击部队就用一个刺刀冲锋就占领了路德维希大公部署在更东边的防御工事。在左翼,奥地利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的后卫战,但在白天的时候,法军已经成功的击溃了对手的右翼并俘虏了数千人。这一天结束时,奥地利人被迫后撤,勉强守住了大拉伯河后面的一条防线。
第二天,希勒就被迫撤退到了兰茨胡特,他的左翼实际上与在雷根斯堡附近的查理大公的带领下的主力部队之间的联系已经被分割开来了。
幸运的是,雷根斯堡的法国守军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终于4月20日投降,使卡尔大公的军队得以撤退到多瑙河北岸。但是在4月21日的时候,又爆发了兰茨胡特战役。

基本信息
交战时间:1809年4月20日
交战地点:德意志,巴伐利亚,阿本斯贝格
交战结果:法军获胜
交战双方:法国、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奥地利帝国
双方指挥:拿破仑皇帝/ 奥地利卡尔大公
兵力对比:55000/42000
损伤对比:伤亡1000人/伤亡7200人,被俘获12门火炮

背景
前文
1809年4月10日,卡尔大公率领的奥地利大军入侵了拿破仑的盟友巴伐利亚王国。尽管奥地利军队花了六天时间才从边境的因河缓慢进军到了伊萨尔河,但此举仍使法国军队其德意志盟友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拿破仑指定的代理指挥官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元帅对大军团的部署进行了错误的部署,使法军的部队分散在广阔的前线,处在了一片混乱状态中。
4月16日,卡尔大公的拥有着209,600人兵力的主力军在兰茨胡特越过伊萨尔河,但第二天,刚刚从西班牙半岛返回的拿破仑皇帝就再度从巴黎赶到了前线。 拿破仑不顾一切地试图从大公那里夺回主动权,并且开始重新调整部队的部署,命令安德烈·马塞纳元帅的第四军和尼古拉·乌迪诺将军指挥的第二军作为右路,进军兰茨胡特,以切断奥军的交通路线。 他计划让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元帅的巴伐利亚第七军继续守在在阿本斯贝格,而达武的左翼的第三军向西撤退以从多瑙河与卡尔大公率领的部队之间已经开始渐渐缩小的缝隙中逃脱。
4月19日,卡尔大公意识到他有机会摧毁达武元帅率领的法军部队——当达沃特试图进军从侧翼绕过自己的前线时,他立刻向西北派出了拥有65000人的三支强大纵队。幸运的是,约翰一世约瑟夫,列支敦士登王子的两万奥地利大军没有发现处在奥军右翼的任何法军部队。而在中心,路易·皮埃尔·蒙布伦将军的3800骑兵和步兵小部队通过施展巧妙的拖延战术成功的挡住了巧妙地抵挡住了对手罗森贝格亲王手下强大得多的第四军团几乎整整一天。
左翼,霍亨索伦·黑欣根亲王中将率领的第三军则是碰巧的撞上了路易-樊尚-约瑟夫·勒布隆·德·圣伊莱尔将军的步兵师,双方之间立刻就爆发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次泰根豪森战役中,双方的主力部队进行在一对平行的山脊上激烈的鏖战,为了取得胜利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增援部队。 最终,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双方只好选择各自撤离战场。 在那天晚上,卡尔大公在得知了自己的部队遭受的严重的伤亡后,立刻命令霍亨索伦向东撤退,与自己率领的主力部队尽量的靠近。
4月19日上午,卡尔大公要求霍亨佐伦在第三军团和第五军团之间建立联系。因此,第三军团的司令将路德维希·蒂埃里少将的6000人步兵旅分遣到了他的左翼。而又为了蒂埃里和第三军团之间保持联系,霍亨佐勒恩又派出了约瑟夫·弗赖赫尔·冯·普范策尔特少将率领的一个边境轻步兵营和两支轻骑兵中队,约1000人。而当泰根豪森战役激烈进行时,蒂埃里也在阿恩霍芬附近与巴伐利亚军队发生了冲突,在对手拥有优势兵力的压迫之下,将军被迫撤退到了奥芬斯登。

双方行动
奥军行动

4月20日,卡尔大公的主力部队拥有着第三和第四还有第一后备军团,这些部队都已经被安排在了杜恩斯林和埃克米尔附近。 步兵上将约翰·柯罗华特的第二军团则从4月19号开始渡过多瑙河,试图从北面向雷根斯堡发起进攻,尽管路易斯·库塔德上校的2000名士兵组成的第65线列步兵团成功的守住了城市,但是他们的武器弹药却严重不足的小武器弹药严重不足。除了柯罗华特之外,骑兵将军海因里希·冯·贝勒加德的部队也依旧停留在多瑙河的北岸。
路德维希大公依托着阿本斯河向西展开了自己所率领的第五军团,而且他的部队在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林德瑙的师被配属给了利希滕施泰因亲王后,他的部队仅仅只剩下了罗伊斯-普勞恩的海因里希十四世親王与Vincenz Freiherr von Schustekh-Herve率领的两个师隶属于路德维希大公。

基恩米亚将军率领的第二后备军团(名义上为7975人)在卢德曼斯多夫等待支援,其麾下的安德烈亚斯·冯·施耐勒将军率领的胸甲骑兵旅被派去支援利希滕施泰因,而四个龙骑兵中队被派去增援蒂埃里将军。 19日晚,希勒刷脸的军团主力的大部分都已经到达了南面的美因堡 ,就和第五军团和第二后备军团一样,第六军团也因为四处分兵而导致自身的实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战争开始的时候,卡尔大公就派出了了弗朗茨·耶拉契奇率领的部队试图前去夺取巴伐利亚首都慕尼黑。希勒还派出了阿曼·冯·诺德曼少将率领的部队前往了伊萨尔河畔莫斯堡,以照看他的南翼。希勒的第三军团的总人数为75,880人,但是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分兵后,他的部队仅仅剩下了42,000人。

法军的行动
拉纳到达前线后,拿破仑立即指派他来负责指挥一支临时兵团。这支临时兵团的部队主要是有刚刚从卡尔大公的陷阱中逃脱出来的第三军抽调而组成,即莫兰德将军的第1师、古丁将军率领的第3师、圣·苏皮尔斯算你的第2重骑兵师,以及本属于蒙特布兰的师的夏尔-克洛德·雅基诺将军指挥的轻骑兵旅。另外还有来自骑兵预备队的艾蒂安-马里-安托万·尚皮翁·德·南苏蒂将军指挥的第1重骑兵师。圣皮尔苏斯的一个旅之后又被被派往守卫多瑙河畔萨尔 ,这是拉纳与达武两位元帅的部队之间的一个联络点。

4月20日上午,由于拿破仑误以为卡尔大公的大军率领的大军就在离他不远。因此,他随即下令向东南方向的兰茨胡特前进。拉纳的任务是把奥地利的右翼向南逼退到罗尔。多米尼克·范达姆将军则将率领他的符腾堡军团进攻锡根堡。勒菲弗尔的第七军团的其他几个师,以及第三军团约瑟夫-洛朗·德蒙将军指挥的预备役师,负责接通拉纳和旺达姆将军之间的联系。拿破仑之后又命令马塞纳的第四军团攻占兰茨胡特位于伊萨尔河附近发渡口,试图切断奥军军部队之间的的通讯线路。


战斗打响
阿本斯贝格
4月20日上午七点半的时候,卡尔大公向他的兄弟路德维希大公下达了命令。 他指示后者应该退回拉贝尔河畔罗滕堡,并且在大阿伯山附近建立防线。 之后卡尔大公又通知希勒在路德维希大公的左翼也就是普费芬豪森形成一道防线。 卡尔大公的这道命令很迟的时候才发出去,而且还没有通知查尔斯很迟才发出命令,而且没有通知霍亨索伦他应该向东撤退,这是错误的决定,后者的动作使得第五军团的右翼已经暴露在了法军的袭击范围之下。

普拉芬泽尔将军把比安奇将军部署在了最右侧。 蒂埃里将军的部队则位于比安奇将军以西,拥有三个和三分之一的步兵营驻守在奥芬施泰滕。 他的其他部队已经在前一天离开了此地,并且加入了卡萨特兰扎公爵弗雷德里克·比安奇少将的部队,后者在比堡附近拥有六个营。

路德维希大公在勒尔河畔的舒特赫派驻了四只轻骑兵中队,还有二又二分之一的步兵营。 舒斯泰克的步兵,约瑟夫将军,冯·梅斯科·德·费尔索·库比尼男爵率领的这个旅才刚刚从美因堡的第五军团那里回来。

拉纳元帅率领的部队的前卫在4月20日清晨的时候接近了比安奇,迫使普拉芬泽尔将军的小部队被迫向东转移至巴赫,从而希望和第三军团会合。 巴伐利亚王储路德维希中将率领的巴伐利亚第1师和由伯恩哈德·伊拉斯姆斯·冯·德罗中将率领的第3师以及约瑟夫-洛朗·德蒙将军率领的法军第三军的一个师在奥芬施泰滕附近会和。

大约上午十点钟的时候,他们碰上,并且立刻击败了蒂埃里将军率领的区区一个旅,此时此刻拉纳率领的部队也从北方赶了过来,将蒂埃里逼退到了巴赫(Bachl),在此之后,将军又匆匆撤回了匆匆撤回了罗尔,他于下午两点钟的时候到达那里。
历史学家詹姆斯·R·阿诺德则是提供了一种与前者相比大相径庭的说法。他写道,普拉芬泽尔所指挥的部队是在第三军团司令霍亨佐伦的命令下撤回的,这么一来,使得通向巴赫的南北向大道对于法军来说已经是畅通无阻的了。与此同时,蒂埃里属下的龙骑兵发现阿本斯贝格及其附近的道路上到处都是移动的敌军纵队。早上八点钟左右,蒂埃里回到巴赫村附近,他惊愕地发现法国骑兵早就已经占领了此地,蒂埃里率领的步兵和本来负责掩护的龙骑兵被分割开来后被法军的已经占领了这个村庄。蒂埃里的部下与支持他的龙骑兵分开后,被夏尔-克洛德·雅基诺将军的法国骑兵一直追击进了树林,将军和他的部队只有在徒步穿越过乡村地区后才能够返回罗尔。
作家弗朗西斯·洛莱恩·佩特里说,古丁在巴赫以北碰上了普拉芬泽尔将军率领的奥军部队,并且在上午九点钟左右的时候将其击退。上午10点左右,巴伐利亚第一师和胡格少将的符腾堡步兵旅将蒂埃里从奥芬施泰滕离开,当奥军撤退到巴赫的时候,他们发现了正在进攻友军的夏尔-克洛德·雅基诺将军所率领的法军部队,他们“四处部署在树林中”。普拉芬泽尔向东进军朗克韦德,在那里,他重新加入了霍亨佐伦率领的部队。
因为担心自己部队的左翼的树林里面有可能躲藏着奥地利人,所以拉纳放慢了进军的步伐,以便侦察东部的地形。 即使是这样,元帅所率领的部队还是在蒂埃里步兵之前到达了罗尔。 没有普拉芬泽尔将军的部队来提醒的情况下,拉纳元帅率领的部队的到来把Vincenz Freiherr von Schustekh-Herve将军吓了一跳。 这位奥地利指挥官在发现了夏尔-克洛德·雅基诺将军部队的前卫部队之后立刻向其投入了四支轻骑兵中队发动了进攻。 最终,雅基诺将军将整个旅的部队投入了作战付诸行动,将奥军的轻骑兵赶回了出发阵地,试图寻求罗尔的友军的增援。 这时,蒂埃里将军和他率领的步兵好不容易逃脱了法军骑兵的追击后,再度出现在了战场上。 在古丁的派过来的第17轻步兵团和炮兵的帮助下,雅基诺将军率领着自己的部队再一度的击溃了蒂埃里的步兵,将他们再次赶进了树林。

为了减轻步兵的压力,在蒂埃里将军的龙骑兵出现战场上面的时候,Schustekh再一次的率领骑兵发动了冲锋起初,最开始的时候进攻进行的十分的顺利,但是在之后他们却遭遇了一大股的法军胸甲骑兵,一场大混战下来,结果是哈布斯堡骑兵全数溃败,四处逃窜的疾病甚至是搅乱了自己的步兵队伍。

法国骑兵和胸甲骑兵则是趁此时机横扫了蒂埃里和Schustekh的部队,奥军战线彻底崩溃。包括蒂埃里在内的3000多名奥军士兵沦为了俘虏,此外他们还损失了4门大炮。

前一天晚上,希勒带领的第六军团在美因堡宿营。虽然虽然有一条能够从这里直达路得维希大公率领的部队的左翼所在的西根堡的仅仅只有13公里长的公路,但希勒还是选择了通过普费芬豪森绕道行军,继而与他的友军部队会合。希勒一到,就被授权指挥奥军左翼三支部队的指挥权。中午时分,希勒亲自抵达西根堡,与路德维希大公商谈。在听到来自右翼的令人不安的报告后,他决定派出卡尔·冯·文森特中将率领约瑟夫·霍夫迈斯特少将与尼古拉斯·魏森沃尔夫少将组成的前卫旅,加上罗森贝格的轻枪骑兵团的四个中队,前往罗滕堡。

路德维希大公又任命了鲁斯亲王和少将约瑟夫·拉德兹基·冯·拉德斯基作为西根堡的四个步兵营和十二个骑兵中队的指挥官。 比安奇的部队负责守卫着阿本斯河在东岸的比堡。 陆军中将卡尔·菲利普·冯·雷德向西根堡发动了一轮试探性进攻,但他的第2巴伐利亚师很容易就被拉德斯基率领的部队和一个12磅炮兵连给击退了。 就在这个时候,路德维希听到了法国人袭击了蒂埃里所部的消息,所以他命令拉德斯基向右翼掉出了两个营的兵力,并从Ludmannsdorf调集过来了基恩密亚将军所率领的后备军团。
维尔德之后又向北移动到了比堡,在那里他试图再次穿越阿本斯河。 起初他没有成功,但是随着比安奇带领他的部队撤退到基希多夫,使得巴伐利亚第二师渡到了河的东岸。 同时,多米尼克·旺达姆率领的符腾堡军团后来改称第八军同样的来到了西根堡。 旺达姆很快意识到,在敌军严防死守的西根堡的渡河根本不会成功,而且还有可能遭受到严重的损失,所以他和前者一样,也选择向北进发,在相同的地方渡过了河,,向南移至了基希多夫。 巴伐利亚人和符腾堡人在这里遭遇上了比安奇的加强旅和一个骑兵中队。 鲁斯亲王指挥着拉德斯基挥下的两个步兵营很快也来到了这里。在下午两点钟的时候,两军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斗之后,奥地利军队又开始向东南方向撤退。 据一位知情人士说,让·维克多·塔罗将军率领的法军第二军的骑兵师也投入了战斗。

在弗雷德的第7巴伐利亚步兵团以及两个符腾堡的轻步兵营的进攻下,拉德斯基率领自己的部队在西根堡公路上进行了有序的撤退,除此之外,他们还得到了由康斯坦丁·吉赫里安·卡尔·德阿斯佩少将领导的边境轻步兵和基恩米亚将军的掷弹兵的掩护。 在巴伐利亚军队切断自己与友军的联系之前,他设法成功的通过普费芬豪森并且与第五军的辎重部队会合了。 维尔德将军指挥着巴伐利亚军队勇敢的进行的追击并且俘虏了许多人,但却没有来得及制止奥地利人烧毁桥梁。 即便如此,巴伐利亚人还是保持了攻势,在晚上十一点左右于大拉布河的水浅处度过了河,并且立刻向对方发动了进攻。 拉德斯基最后带领他的部队撤退到了一座叫做霍恩巴赫的小山上,在那里他的后卫部队再度与巴伐利亚人发生了战斗,一直持续到了第2天清晨。
当文森特的纵队接近罗滕堡时,他发现公路上挤满了第三军团遗弃下来的马车和其他的车辆。罗森贝格的轻骑兵的冲锋阻止了法国胸甲骑兵相当长的时间,为他的步兵能够在河东侧监利稳固的阵地赢得了相当长的时间。希勒也在下午晚些时候抵达罗滕堡,并下令在晚上7点发起反击。文森特挥舞着他的左翼的旅发动了冲锋,迅速的击溃了巴伐利亚的一支小部队,俘虏了300多人。不久之后,德意志第四步兵团与巴伐利亚和法国步兵也展开了激烈的交火。在暮色中,奥地军在损失了六百人后被迫撤退,但他们终于阻止了追击他们的敌人。

雷根斯堡

4月20日,抵达了雷根斯堡的奥军第二军团继续围攻着路易斯·库塔德上校所指挥的第65线列步兵团,随着一只为守军前来运送补给弹药的法国运输车队在上午八点钟被奥地利骑兵伏击后。 法国军队终于用完了弹药,库塔德要求柯罗华特休战24小时,如果此后没有友军前来为他解围的话,他就宣布投降,奥军指挥官很是愚蠢的答应了这个条件。
但是,利希滕施泰因亲王的部队很快就从南方开了过来,他指出现在的休战条件根本就不适用于自己,并且要求法国守军立刻投降。库塔德上校随即在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宣布了投降,法军工兵很是遗憾的发现,坚固的雷根斯堡大桥根本不可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拆除,这座大桥后来成为了卡尔大公能够延迟撤退的关键因素,在为期两天的战斗中,法军损失了11名军官和200名士兵,另外有1988人被俘。奥地利方面总共有73人死亡,220人受伤以及85人失踪,此外还有75名士兵和一面军旗,但是随着法军的投降,他们得以全部获释。
当晚,当柯罗拉特最终报告第二军团可供执行任务时,司令部命令他的部队连夜向西进军,抵达多瑙河北岸的黑马乌。早上,已经疲惫不堪了的部队被召回雷根斯堡,结束了他们毫无意义的行军。

后续
阿诺德列出了联军伤亡总计1107人,其中包括746人的巴伐利亚军。而奥地利军队的损失是阵亡492人,2219人受伤,近4000人被俘,总计6711人,除此之外,法军还成功俘获了八面军旗和12门火炮。迪格比·史密斯正是指出联军伤亡人数仅仅34人受伤438人,但是其中只包括法国的盟友,德意志联军的部队,奥运损失为6872人,其中包括3000~4000人被俘虏。边境轻步兵团的第2营(梅斯科旅)被歼灭,18名军官和1040名普通士兵被计算为失踪。皮特列出了2710名奥地利士兵的伤亡名单,另外还有大约4000人被俘。希勒负责指挥左翼的第三军团的42000人,面对着55,000法军以及德意志联军,但是仅仅只有25000人的奥军和同等数量的联军参加了这次战役。约翰·H·吉尔最近的研究表明,奥军损失7200人和12门火炮,法国和法国盟军仅仅损失1000人。

4月20日的时候,奥军并没有遭遇到达武元帅所指挥的部队。
那天晚上,随着蒂埃里和舒斯特赫所遭遇的惨痛的失败的严重程度逐渐为人所知,希勒最终决定把他的第三军团撤退到伊萨尔河畔的兰茨胡特,使得希勒做出这一决定的因素还包括马赛纳在他左后方的进军以及来自于路德维希大功的有关不利战况的宾馆。这一关键决定意味着奥军的左翼部队在不久的将来会独立于卡尔大公所指挥的主力部队之外,一直到5月15日的时候,希勒将军才再一次的见到了他的司令官。
当拿破仑猛烈攻击其左翼时,卡尔大公在这个时候却保持着惊人的惰性。早上6点,大公和罗森贝格亲王呆在一起,早上7点30分,看下路的维修,发布了命令后,然后还写信给了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但是从上午11点到下午6点30分的这一大段时间,这位奥地利大元帅却再也没有发不出任何的命令。那要么是正在指挥部队围攻雷根斯堡,要么是他的癫痫病发作了,然后把他锁在了自己的住处里面,不愿意与外人相见 。癫痫病发作是可能的,但也有可能是卡尔大公没有能够及时行使他的指挥权的一个幌子,但是已知的是4月20日奥地利的第三军团、第四军团和第一后备军团一直没有对呆在阿本斯贝格的法军的三个师(弗里昂、圣伊莱尔与蒙特布兰)。
尽管总兵力比对手少了50000多人,但是拿破仑手下的110000多人依旧将入侵巴伐利亚的奥军打退,并且将其分割成了两支部队。 卡尔大公手下的五个军团,包括位于雷根斯堡以北的第一和第二军团的的48000名士兵,一直待在北方,没有任何的动作,而希勒的第三军团则退回了兰茨胡特。 (马塞纳和奥迪诺的57,000名士兵不算在拿破仑的总兵力的人数中),在此之后,两名奥地利军队都必须各自同法军再度打响第二次战役。 希勒于4月21日打响了兰茨胡特战役,而卡尔大公本人于22日指挥了埃克米尔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