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司其职,才能有效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发改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了3场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对此,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发改委将持续发挥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作用,坚持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认真倾听民营企业家的真实想法,积极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具体诉求,及时对现行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估,进一步完善宏观政策举措,共同为民营企业等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坚持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种新提法,更是一种新做法。作为一种探索,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并切实把民营企业提出的问题解决好,把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改善好,对民营企业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

要知道,召开座谈会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开会任务,而是为了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让民营企业感受到政府关心企业的诚意。如果把开会当作一项任务,当作一项指标,也就大可不必浪费时间了。不仅有关方面不要浪费时间,更不要浪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时间。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问题当作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的目标,开会的意义和作用才能体现。
国家发改委想把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当作常态化工作,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可是一个不低的要求。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召开座谈会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对民营企业家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国家发改委有没有条件解决和实施,如何解决和实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企业家,反映的诉求也不同。搞不好,就会五花八门。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改委如何选择,如何整理,如何反馈,甚至如何解决,就成了最为重要的方面。

更重要的,从民营企业家可能反映的问题来看,也决不是发改系统一家就能解决的,而涉及到方方面面,有的还需要政府层面研究才能解决。那么,发改系统是自己解决呢,还是协调解决,或者成为医院的“门诊挂号”,把所有的问题让企业家去找具体的部门。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企业家提出的问题,仍然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地跑,就等于问题没有解决,座谈会也就成了一种形式,是做秀,久而久之,企业对这样的座谈会就失去兴趣了,甚至对发改系统产生不信任感。
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需要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发挥作用,共同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特别涉及政策层面的东西,要能够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基础上,能放的放,能松的松,能宽的宽,能简的简,能够并联的决不串联,能够同步的决不照本宣科。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是否召开座谈会,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召开座谈会的目的,只能是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而不是老问题的重复反映,不是唱流行歌曲。
实际上,在民营企业发展问题上,最主要的还是“信任”问题,亦即对民营企业是否有足够的信任。信任了,也就放手了,就会给其足够的空间和通道。不信任,也就不会放手。譬如某些领域的放宽,就存在着放给不松的问题,或半推半就,或半放半收。又如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帮助问题,地方政府总体还是关心城市建设、房地产,重视大企业、大项目,而对中小微企业不关心。如此,也就等于是对中小微企业不重视,对中小微企业不信任。

对民营企业怎么样,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怎么样,关键不在开多少会,而在做多少事。即便开会,也要让所有的举措和要求能够走出会议室,来到企业,来到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够伸出诚意之手,帮企业做点什么。反过来,就是收起管理之手,让民营企业放手发展、放手创新、放手投资、放手创业。
“放管服”改革以来,民营企业普遍反映,吃拿卡要越来越少了,这方面的压力大大减轻了。可是,服务效率降低了,服务质量下降了,笑而不答、乐而不办的现象增加了。这就是问题,就是职能部门需要解决的难点。不横刀立马地收钱收物,却有气无力地躺平,可能比横刀立马更加可怕。不管怎么说,横刀立马还能把事给办了。有气无力地躺平,则是啥事也办不成了。那么,这一切,能从座谈会上了解到吗?恐怕不行,因为,参加座谈会的对象都是大企业,他们是遇不到这些问题的,只有那些中小微企业才能遇到,只看座谈会,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又如地方政府答应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在政府困难的情况下不能兑现,又将如何解决呢?座谈会上能够听得到这样的声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