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何虹膜识别是人脸识别的更新迭代技术

2021-04-13 11:45 作者:点与面智能科技  | 我要投稿

最近,家住上海浦东的市民谢阿姨收到了一封国庆期间的交通违法处理告知单。告知单里的违法当事人是谢阿姨的哥哥,1933年出生的谢老伯。这让谢阿姨十分意外,因为谢老伯今年1月的时候过世了,还是谢阿姨亲自替哥哥张罗的后事。既然人已不在世,那这张罚单从何而来呢?谢老伯终生未婚,没有子女,退休后一直与妹妹谢阿姨一家居住在一起,生前户口也落在谢阿姨家里。谢老伯的死亡证明显示:1月8日谢老伯发生意外,经120救护车送达医院前就已宣告死亡。如今户口簿上,谢老伯也已是注销的状态。根据违法告知单的描述,谢老伯的违法行为是由电子监控设备抓拍的。违法地点在中山南一路双峰路口,路口设有电子监控设备。电子屏幕上正在公示的违法信息,与谢老伯告知单的地点描述完全一致。此处的监控探头抓拍违法行人后,通过人脸识别确定身份。谢阿姨说,1933年出生的谢老伯,生前出行基本都有家人陪伴,活动范围局限于上海浦东一带,他也没有多胞胎兄弟。会不会是人脸识别出了差错呢?

一般来说,当事人可以通过“上海交警”这款APP查看违法抓拍照片,但要使用APP必须要以本人身份证注册并通过人脸识别,而谢老伯的身份信息已被注销了解情况后,徐汇警方第一时间与谢阿姨取得了联系,并立即展开核查。10月12日下午警方登门向谢阿姨说明情况。,更不可能通过人脸识别,所以家人也无法核实相关的违法信息。谢阿姨告诉记者,根据警方的解释,经初步判断,此事是电脑系统闹的乌龙,误将其他闯红灯行人错认成了谢老伯。此外,因为户籍数据库更新不及时,导致未能在数据匹配时发现所谓“违法行为当事人”谢老伯实际早已过世。

事情圆满解决~谢阿姨也表示了谅解。

但是整个事件都围绕了一个关键元素而进行,那就是——人脸识别。其他人乱闯红灯被路口的人脸识别监控探头拍摄到之后,被误认为是已经去世的谢老伯,才搞出这样的乌龙。

人脸识别频频受阻

有网友表示,他需要外出采购生活用品,戴着口罩去附近超市,在需要解锁支付时,手机屏幕上却显示“无法识别面部信息”。他微微抬起手伸向口罩,纠结要不要拉下口罩进行人脸识别时,收银员大妈下意识退后了一步。于是,他只能老老实实地使用密码解锁和支付。

接下来的几天就像一台复读机,只要在外面买东西,就不断地重复着这个剧情。最后,他只能关闭了手机的人脸和密码,仅保留微信和支付宝的密码支付。但是手机在没有人脸和密码的保护下使用,多多少少会增加一点隐私风险。

有没有不用脱口罩的身份识别方法?

有啊!那就是——虹膜识别

虹膜识别技术是基于眼睛中的虹膜进行身份识别。虹膜是位于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其包含有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冠状、条纹、隐窝等的细节特征。而且虹膜在胎儿发育阶段形成后,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将是保持不变的。这些特征决定了虹膜特征的唯一性,同时也决定了身份识别的唯一性。因此,可以将眼睛的虹膜特征作为每个人的身份识别对象。

虹膜的安全指数有多高?

不同于其他生物识别,虹膜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唯一性,它在胎儿发育阶段形成后,直至死亡,终身保持不变,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而磨损变化,即使同卵双胞胎、同一个人的左右眼虹膜纹理都不相同。


一个虹膜大约有266个单位的读取点,而其他传统生物测定技术只能读取13-16个单位,因此虹膜的准确率更高,相比于指纹和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的误识率低至百万分之一,想出错都难。

虹膜复杂的细节特性让伪造也变得几乎不太可能,而且虹膜的生物特征只有在活体情况下才能够识别,用照片、录像等代替活体的虹膜图像都无法生效。可以说,虹膜识别是目前最稳定、最准确、安全系数最高的生物识别技。

在上海,就有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虹膜识别的高科技公司:点面科技!


点面科技创始人程治国博士师从上海交通大学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长江学者刘允才教授。团队成员来自三星电子、中兴、华为、3M Cogent等跨国公司和高校,专注虹膜研发19年。

作为虹膜生物识别国家标准GB/T 20979-2019及行业标准的修订者、主持与技术组织者,参与修订了虹膜生物识别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虹膜识别系统技术要求》及《虹膜识别系统技术要求 环境适应性要求及测试》,主持与技术组织行业标准《信息安全技术虹膜识别系统 活体识别技术要求》制定。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虹膜领域相关研发的团队之一,点面科技积累了深厚的生物识别算法及产品研发经验,攻克和掌握了从虹膜核心算法、软件、硬件到系统方案的几乎所有技术难点,是业界少数具有独立和完整的虹膜全产业链、产能与国产化能力的公司。

 

 


为何虹膜识别是人脸识别的更新迭代技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