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种花家事正册·孟春纪】001-05伯奇奇冤——尹公昏孝子蒙冤 宣王明毒妇心穿

2022-09-30 17:19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05、伯奇奇冤——尹公昏孝子蒙冤 宣王明毒妇心穿

【谗言乱国,覆是为非。尹氏伯奇,父子生离。无罪被辜,长舌为灾。伯奇留离,恭子忧哀。——《焦氏易林》(汉昭帝时焦延寿所著)】

0、绪论

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业余阿卜祝山嵓。上回书说到,宣王刚继位时,主少国疑,不过好在天命尚存,其祷祝云汉后,为国祈得甘霖,至此宗周旱解,万民敬服。之后,宣王就要开始正式执政,中兴大周!

1、青竹蛇口

(1)西周尹公

  周宣王朝中有一位重臣名为尹吉甫(yin3ji2fu3),文武双全,实力不凡。不仅为宣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而且极善辞赋,相传《诗经》便是由尹公负责 采诗辑录而成。

(2)有子伯奇

  尹吉甫有子伯奇,为人孝慈。伯奇之母早亡,尹吉甫续弦,生子尹球。伯奇才华横溢,且名声极好。因此,尹妻担心伯奇会妨碍亲子尹球继承家业,于是多次在尹吉甫面前诬告伯奇行为不轨,并收买唆使他人旁敲边鼓。初时,尹吉甫并不相信,言道:“伯奇为人孝悌,怎会做如此之事?”但三人市虎,随着说的人多了,也逐渐半信半疑起来。尹妻见火候已到,立刻设下毒计。

(3)继母毒计

     尹妻先是将一条蛇放入瓶中密封好,等尹吉甫快到家时,交由伯奇,让他拿给尹球玩,伯奇慈孝,不疑有他,就依言而行。等到尹球好奇打开瓶子时,当即就被吓到,畏怖泣叫不止。正好此时尹吉甫到家,听到小儿惨叫啼哭,赶紧入内查看,结果当场“人赃并获”。晚上,尹妻跪在尹吉甫床前哭泣道:“伯奇常欲杀吾子!”此时尹吉甫已信大半,但毕竟是亲生骨肉,且未造成恶劣后果,因此不忍重手惩罚。于是不断宽慰尹妻,望其能再给伯奇一次机会。

(4)蛰伏待机

尹妻见尹吉甫态度坚决,知道伯奇名声太好,仅凭此事难以扳倒。于是立刻变脸,当场表态已原谅伯奇,并假意要和好如初。奸计不成,但尹妻并不气馁,暂收獠牙后,就再次蛰伏起来。果然很快机会就又来了。

2、黄蜂尾针

(1)师伐玁狁

周宣王五年(共和19年,元始前823年),稳定朝局后的宣王决定对外大规模用兵,全力征讨四夷。三月庚寅,尹吉甫领命帅师北伐玁狁(xian3yun3),千里血战,追亡逐北,最后周军大获全胜,直至将玁狁逐杀至太原方止。

(2)六月庆功

六月尹吉甫班师还朝,献捷于廷。宣王大喜,设宴接风,席间王室作《六月》以彰其功,赞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来归自镐,我行永久。一时间,百官齐贺,君臣相得。

(3)王霸六月

不过恐怕席间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篇周王室所做的赞歌《六月》,竟然会在近两个世纪后的另一场宴会上,意外的决定出华夏中原辅佐周王室的霸主人选。那是一场举办于周襄王十五年,元始前637年的盛大宴会。席上,西伯秦穆公正热情的宴请他的大舅哥,一位已经颠沛流离足足十九年的落魄贵公子……

这位得赐西伯《六月》之命的大舅哥,后来终得返晋,并登基为君。而不久之后大周天子襄王,竟然被狄夷所逐,在此危难时刻,这篇《六月》再次出场,为周王室选出了能够护送周王复国的天选之人……

之后,穆公的这位落魄大舅哥,凭借此次从龙之功,外定周王,内安黎民。之后更是奉天子,令诸侯,释宋围,败荆蛮,一战而霸绝天下!不错,这位穆公家最落魄的大舅哥,正是春秋五霸上三霸之次晋文重耳。

(4)毒计酝酿

不过上述都是后话了。如今让我们将视角重新拉回晋文称霸两个世纪前的这场庆功宴。宴席之上,尹吉甫与宣王及百官同僚是宾主尽欢,快意无比。但他绝对想不到,此时,一个针对其与长子的陷阱也已经悄悄的布置好了!

    庆功宴结束后,尹吉甫就带着宣王封赏的宝物,兴高采烈的归家与亲人团聚,但到家后不久尹吉甫的脸上就已阴云密布。原来,尹吉甫见到尹妻,正是小别胜新婚,有一肚子的悄悄话要与尹妻倾诉。但此时的尹妻却早已酝酿好了一条毒计。正当尹吉甫兴致勃勃的给尹妻讲行军时的见闻,以诉相思之苦时,却见妻子一直面容哀戚的默然不语。尹吉甫不解,忙问其故。但妻子却一直欲言又止,小声啜泣。如此再三,尹吉甫不耐,严词逼问。

     然后尹妻就忽然跪在尹吉甫床前哭诉道:“妾身不说,并非蓄意隐瞒,而是不愿伤害夫君与伯奇的父子深情,以致家人不和,外人耻笑。万望夫君莫在强逼贱妾。”尹吉甫一听,更不肯依,立刻再三逼问。

(5)再进谗言

     这时尹妻才假装十分勉强的向尹吉甫说到:“自妾身入门之后,伯奇见妾有美色,就常存觊觎之心。夫君在时,其一直守规守距。但此次夫君离家远征后,伯奇便本性暴露,每遇无人之时,其就以问安为名,欲行不轨,妾身立刻严词申饬。但其不但不加收敛,还威胁贱妾,放言玁狁强悍,夫君此次远征,必凶多吉少。待其继承家业,第一件事就是强烝妾身为奴,日夜淫辱,以偿夙愿!故夫君远征之后,妾身一直提心吊胆,茶饭不思,终日惶惶,就是生怕夫君有失,伯奇做下禽兽之事。若因此而使夫君蒙羞,为万夫所嘲!那妾身就万死亦难辞其咎了!”

     尹吉甫听后,大怒不止!但一想到伯奇平时表现,又不太信。要说伯奇为了嫡子之位加害尹球,那还有可能,毕竟上次瓶中蛇事件人赃并获;但觊觎尹妻就有点离谱,虽说尹妻的确貌美动人,但以伯奇的才貌家世,只要放出话招亲,应征的姑娘绝对可以从镐京排到太原,什么样的年轻绝色找不到,怎么会有此悖逆人伦之心。

     不过之前尹妻的重重花招此时已起作用,看着尹妻故意节食而消瘦虚弱的模样,已信大半。但惊疑不定的尹吉甫,却迟迟拿不定注意,只能脸色阴沉的来回踱步。尹妻见时机成熟,立刻使出撒手锏,说道:“若夫君不信,可试置妾和伯奇于空房中,君登楼而察之。便可知其本性”尹吉甫闻后,感觉有理,于是就在将信将疑之下,同意了此次钓鱼行动。

(6)蛇口蜂针

     过了几天,尹吉甫按照计划登楼。尹妻布置妥当后立刻招伯奇前来,假意为上次瓶中蛇之事道歉,言说自己已经调查清楚了,是有仆人在屋中遇蛇,就用瓶子困住,但惊慌之下,没有告知就匆匆逃离了。而自己当时不慎拿错了瓶子,以致于伯奇被父亲误会责罚,还望伯奇原谅。伯奇仁孝,当即起身向尹妻行礼致意。正在此时,尹妻忽然将准备好的道具放到胸口衣领处,然后捂着胸口大声惊叫。伯奇赶紧抬头,发现尹妻前胸衣领等处爬有数只毒蜂,赶紧去帮忙抓赶,驱赶不及之下,伯奇就脱去尹妻外衣,而尹妻似乎受惊,四处跑动,大叫不止,伯奇担心尹妻受伤,赶紧上前搀扶尹妻。

     但是可惜在远处楼上观察的尹吉甫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故事。他看到,先是伯奇忽然站起来向尹妻走去,然后尹妻大叫,之后伯奇突然向尹妻前胸伸出“咸猪手”,尹妻不断挣扎躲避,伯奇不断试图抓住尹妻,甚至撕去尹妻外衣。至此,尹吉甫彻底相信了尹妻的谗言,狂怒之下,立刻下楼阻止。

(7)奸计得逞

此时是周历七月,已然入夏,尹妻本来穿的就薄,且有心使坏,在驱蜂之时趁乱撕扯衣裳。结果等到尹吉甫下楼后,正看到伯奇“抓着”尹妻,而尹妻此时带断扣落,春光隐现。狂怒之下的尹吉甫,根本不听伯奇的任何“狡辩”,立刻命人马上将伯奇赶出家门逐于荒野之中,不许其带任何的生活用品,并命人给城中国人放话不许任何人帮助伯奇,要任其自生自灭。

(8)荒野求生

     无依无靠的伯奇只得在荒野流浪,好在此时已经入夏,夜晚并不算冷,且野外有不少野菜野果。伯奇在野外河畔暂时定居,渴了,就喝一口河水;饿了,就以河边的鲜花苔藻为食;身上的衣服破了,就采摘水中的荷花荷叶编成衣服穿在身上。就这样伯奇在河水边艰难求活,勉强熬了下来。后来恢复一些体力的伯奇就用山黎木给自己在河边搭了一个小亭子,这才勉强有了容身之所,形势似乎正在变好。

但可惜好景不长,夏天很快就过去了,天气开始逐渐转寒,伯奇没有防寒衣物,日子又开始变得越发艰难。初冬的一天清晨,伯奇醒了过来,终于又捱过了一个寒冷的夜晚。伯奇艰难的在小河边行走,以寻找可以果腹的食物。此时的草木上已经开始结霜,他跌跌撞撞的走在结霜的草地上,找了很久却一无所获,忽然他在河边见到了一张木琴,可能是别人临河弹奏后不慎遗失的。试了试琴弦发现还能用,伯奇因家学渊源,酷爱音律。流浪的这段时间,一直艰难求活,已经很久没有碰过乐器了。此时见到这把木琴,一时见猎心喜,竟然暂时忘却了饥饿与寒冷,立刻席地而坐弹奏了起来。

弹琴时的伯奇是快乐的,他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今凄苦的现实。在悠扬的琴声中,伯奇开始回忆过去美好的点点滴滴:幼年之时父亲手把手教他抚琴;等他学会弹琴后,父亲很高兴,就带着伯奇去野外游猎;待兴致到时,就停下车马,找一处幽美之地抚琴合奏……

沉浸在美好回忆中的伯奇,越弹越开心,琴声也越来越欢快,但正在此时,忽然弦断。伯奇的意识立刻就回到了冰冷的现实当中。他又重新想起如今自己的处境,一时神伤不已。伯奇早已明白过去的快乐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却一直不愿接受现实,一直寄希望于尹妻的幡然悔悟,父亲的事后明察。而如今的这把木琴将他带回了美好的过去,却又残忍的用断弦将其重重的摔回现实。

(9)以死明志

这剧烈的情感反差,让伯奇一时间百感交集。此时的伯奇彻底放弃了幻想,决定以死明志,以证清名。萌生死志的伯奇忽然文思泉涌,然后其立刻拿起残琴,轻播琴弦,援琴而鼓之曰:“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qian1)。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歌罢曲终,伯奇放下残琴,自投江中,以明己志!

3、宣王察冤

(1)宣王伐徐

次年,即周宣王六年,宣王率上卿召公、太师皇父、司马休父等大臣南下师伐淮夷徐戎。周军攻至徐淮,大获全胜。战后宣王设宴,众将庆功。酒过三巡后,大臣尹吉甫亲作诗《江汉》《常武》以美宣王。

两诗文采斐然,众将酒兴再起,喝彩连连。宣王大悦,亲赐尹吉甫宝马四匹,軥(qu2)车一座。后又与众将连饮数觥(gong1),直至君臣尽欢方止。

(2)水畔闻冤

宴后宣王率军班师,经过长途跋涉,大军再过一河就能进入镐京郊野。不过此时宣王下令暂停行军,全军在河边修整,待军容整饬后,再盛势入城,以便能壮国威,安民心!

众将得令,立刻开始整军,但就在众人饮水休息,洗漱整理时,忽闻有舟人在水上扬声悲歌。 其歌动心,其辞悲戚,令人闻之,竟皆欲泪。周宣王静静听完后,说到:“此必孝子伸冤之辞也。”于是立刻命人前去调查,至此方知尹吉甫与伯奇之事,正所谓旁观者清,宣王当即就察觉到了其中猫腻。

宣王见此案疑点重重,而尹吉甫竟然全无所觉,不加详查就轻率逐子。大怒之下,立刻斥责尹吉甫荒谬,不辨忠奸,信妇谗言,误害孝子。要求其立刻寻回伯奇,查明真相,平反昭雪,以正国风。

(3)孝子沉江

尹吉甫此时业已觉悟,赶忙询问舟人,打听伯奇下落。而舟人说到:“那日行舟时,忽闻有人弹琴,感觉悦耳欢快,听后令人欢愉,小人就划舟过去静听。但突然弦断,本以为演奏结束,甚是惋惜,正欲驾舟离开,忽又听此人继续弹唱。不过此时的弹曲虽空灵动人,宛如仙乐,但却不复欢乐,甚是悲伤,想来是其想到了非常伤心之事。竟连小人亦感同悲,本想等其弹唱完,驾船去问候致意,但琴声刚止,其就投水自沉了,小人急忙前去营救打捞却没有发现任何踪迹,仿佛刚才只是一场梦而已。后寻找多时无果,只得离开,但此曲过于动人,过耳难忘,小人这才记下了词和调。因印象深刻,故之后无事时小人常会吟唱一番。”

宣王闻后,惋惜不已,立刻调派人手,到舟人记忆的伯奇投水处沿水流打捞,希望能找到尸首,让孝子入土为安。但可惜全军善水者几乎全部出动,沿河搜寻多时,却一无所获。

(4)奇化伯劳

尹吉甫不见爱子踪迹,又想到舟人描述的亲子死前之状,痛心疾首,悔不当初,一时悲从中来,便于河旁抚琴而歌,临河援琴,作《子安之操》,以望亲子可以安息。

曲罢,忽闻树上有一异鸟哀鸣不止,其声嗷然,似有千言万语诉说。吉甫动心曰:“无乃伯奇乎?”此鸟仿佛能听懂人话,立刻抚翼,之后继续哀鸣,其音尤切。尹吉甫曰:“果吾子也。”于是再次说到:“伯奇,劳乎!是吾子,栖吾舆:非吾子,飞勿居。”鸟儿,烦劳了,你如果是我的伯奇,请飞到我的车上,如果不是,还请你离去。之后,此鸟立刻飞到尹吉甫的车上。众人惊异不已。尹吉甫大喜,不待辞谢宣王,就立刻驱车返家,刚到家门口,不等车停,此鸟就立刻飞入家中,站在院中对着屋子鸣叫。

(5)沉冤昭雪

尹妻忽见院中有异鸟飞入,对着自己鸣叫,而此鸟每叫一声,自己就感到心惊肉跳,尹妻尚不知前因后果,不明就里之下,立刻命人射杀此鸟,尹吉甫入内,正见此景,大怒,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于是立刻拿起车上所备军弩,一箭将尹妻穿心以为子复仇。

尹妻死后,异鸟在庭院中盘旋许久,最终还是在尹吉甫的依依不舍下,毅然飞走。此鸟鸣声鵙然,故被称为鵙。此事之后这种鸟就被称为伯劳鸟,而由于其飞入家中鸣叫致使尹妻被杀,因此世人认为其所鸣之家必有尸,虽同情伯奇的遭遇,但依然将伯劳当做恶鸟。

(6)司政成周

待宣王率军入镐京后,知晓了伯奇之事的后续发展,亦是唏嘘不已!宣王见尹吉甫知错能改,坚持道义,甚至不惜大义灭亲。其行其志皆正,可为国之栋梁,于是命尹吉甫司政成周,总理东部贡赋军政等一切要务,无论诸侯、百姓还是外夷,但凡有不纳贡赋,不尊政令者,尹吉甫皆可全权处理,无论是刑罚还是征讨,其皆可自行决断。

(7)尹球歧路

而尹妻所生之子尹球,由于幼年的这次巨大变故,心灵受到巨大冲击,之后行事逐渐离经叛道。而尹吉甫因对其有愧,不忍严教,自认可保其一世富贵,就任其荒唐度日。却不想之后,尹球与太子宫湦臭味相投,外加虢石父与祭公敦两个花花公子,四人仗着家世,跋扈暴戾,横行镐京。

尹吉甫大怒,鞭笞尹球,并将其锁禁于空屋反省,不许其再与太子党厮混。而尹球却趁下人送饭之机,暴起发难,翻墙而逃,之后便断绝与尹吉甫的父子关系,搬到太子府中,从此再未归家与尹吉甫相认。

后宣王驾崩,太子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而尹球与虢石父、祭公敦则顺势成为周幽王的心腹宠臣,可惜哪怕四人此时已经权倾朝野,却依然没有改变以前的荒唐之性,国家治理的一塌糊涂,以至于幽王十一年,西戎大举入侵,堂堂大周竟无力抵抗,最后西周灭亡,四人亦战死殉国。

(8)有子伯封

尹吉甫为防尹球重蹈伯奇之覆辙,一直没有续弦。直至尹球断绝关系离家出走,尹吉甫才再次娶妻生子,为纪伯奇之事,此子取名伯封。幽王继位后,行事多有荒唐,尹吉甫多次劝谏无果,失望之下,带伯封及家小退隐山林,尹吉甫病亡后不久,幽王驾崩。之后伯封出山辅佐幽王之子废太子宜臼建立东周。至此这场两代人的恩怨才最终勉强画上了一个句号。

(9)七月鸣鵙

之后就是伯奇所化伯劳鸟之事,当年尹吉甫是在宣王五年周历六月伐戎而归,故周宣王作诗《六月》。尹吉甫回家后,听谗逐子。算时间,当是在同年的周历七月。故伯劳鸟就在每年的周历七月开始鸣叫,以纪其受冤被逐之时。故后有诗《七月》曾云:“七月鸣鵙(ju2),八月载绩。”此鵙,便是伯劳鸟也!

因为伯奇生前聪慧精通音律文赋,且化为伯劳后,每年仲夏开始鸣叫。这一点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淮南子卷五·时则训》有言:小暑至,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即伯劳开始鸣叫了,但善鸣的百舌鸟此时却无声。而这就使得两鸟拥有共同的使命但却截然不同的命运。因为当古人遇到孩子迟迟不语时,会考虑以形补形,此时善鸣的伯劳鸟和百舌鸟就都被注意到了。 

而当人们用伯劳治疗时,只取伯劳所踏之枝鞭打小儿即可,相传可令小儿速语,有奇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伯奇生前精通音律,化为伯劳后又可以在百舌不能鸣时独能鸣,而世人又因伯劳之事,哀其声,怜其行,不忍捕杀制药,故琢磨出此法以治疗语迟。不过小患者们对此法是不喜欢的,治疗时常泣哭不止。不过好在还有百舌鸟。

但人们对于百舌鸟就没有这么客气了,百舌鸟又名反舌鸟,概因其能反舌变声,以效百鸟之鸣,而百舌鸟虽是有名的尚鸣之鸟,但文学形象却很差,常被人们用来讽刺只懂模仿的庸人俗士。也许是因为百舌鸟的颜值不高,又或者是因为百舌鸟的文学形象不好,故医书上对于用百舌鸟治疗语迟的方法就比较粗暴了,只有五个字:百舌鸟,炙食。

【百舌·宋代张舜民

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深山乔木底,缄口过平生。】

疗效如何先不说,反正小患者们服用后纷纷表示,十分满意!而若是家长担心烤炙食物,孩子吃多了容易上火,没关系,人们还特意研究出了百舌鸟汤,据说可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让孩子喝汤败火,从而能让孩子吃得开心,家长做得放心!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羽篇》:“百劳, 博劳也。相传伯奇所化, 取其所踏枝鞭小儿, 能令速语。”】

【[语迟] 百舌鸟:炙食。伯劳踏枝:鞭之。——《本草纲目第四卷·百病主治药下》】

4、伯奇伯劳

     伯奇与伯劳鸟的典故历史悠久,流传变种甚多,因此版本也很多,还十分有意思。甚至于连这个故事的流传过程的本身都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典故。于是我综合了几种比较主流的古文献,又琢磨附会构思了一番,就凑出了这个故事复述。下面我会简述一下这个故事的来源,以及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

(1)关于伯奇

首先需明确,关于伯奇的故事,在先秦的主要文献中并无记载,偶有记载的先秦文献,也大多有伪作之疑。因此有学者认为此事可能是秦汉时期编写的托古寓言。虽有道理,不过由于其暂无实证,故此处不对此论题进行深究,只简单整理复述此典故的来龙去脉。

如今流传的古文献中关于伯奇的典故写的比较精彩的是汉蔡邕所著的《琴操·履霜操》篇:

【《履霜操》者,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吉甫,周上卿也,有子伯奇。伯奇母死,吉甫更娶尹妻,生子曰伯邦。乃谮伯奇于吉甫曰:“伯奇见妾有美色,然有欲心。”吉甫曰:“伯奇为人慈仁,岂有此也?”妻曰:“试置妾空房中,君登楼而察之。”尹妻知伯奇仁孝,乃取毒蜂缀衣领,伯奇前持之。于是吉甫大怒,放伯奇于野。

伯奇编水荷而衣之,采楟楟音亭,山黎木也。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伤无罪见逐,乃援琴而鼓之曰:“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宣王出游,吉甫从之,伯奇乃作歌,以言感之于宣王。宣王闻之,曰:“此孝子之辞也。”吉甫乃求伯奇于野而感悟,遂射杀尹妻。】

另外汉代刘向《说苑》的佚文中也有这个故事。所谓佚文,即原著中找不到这一篇,但在其他文字中有引述,后人重新将引述摘录成文,极为原著的佚文。而由于古人引述时会有差异,因此这篇佚文有两种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唐代李贤注<后汉书·黄琼传>引《说苑》

王国子,前母子伯奇,后母子伯封。后母欲其子立为太子,说王曰:‘伯奇好妾。’王不信,其母曰:‘令伯奇于后园,妾过其旁,王上台视之,即可知。’王如其言。伯奇入园,后母阴取蜂十数置单衣中,过伯奇边曰:‘蜂螫我。’伯奇就衣中取蜂杀之。王遥见,乃逐伯奇。】

【版本二:唐代李善注陆机的<君子行>引《说苑》

王国子,前母子伯奇,后母子伯封,兄弟相重。后母欲其子为太子,言王曰:‘伯奇好妾。’王上台视之。后母取蜂,除其毒,而置衣领之中,往过伯奇。伯奇往视,袖中杀蜂。王见,让伯奇。伯奇出。使者就视,袖中有死蜂。使者白王,王见蜂, 追之, 已自投河中。】

【版本三:唐代颜师古注<汉书·冯奉世传>引《说苑》

王国子,前母子伯奇,后母子伯封, 兄弟相重。后母欲令其子为太子,乃谮伯奇,而王信之,乃放伯奇也。】

而其他很多文献也有涉及,例如《太平御览·卷五七八》:【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尹妻谮之,自投江中,衣苔带藻。忽梦见水仙赐其美乐,惟念养亲,扬声悲歌。船人闻而学之。吉甫闻船人之声,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

(2)关于伯劳

伯劳鸟最初与伯奇并无关联,后世学者认为伯劳的名字应该是讹化而成,即最初取名伯皂。伯,象其声;皂,黑色,象其色。后来传播时伯皂声母讹化为伯劳。而伯劳与伯奇彻底的联系到一起,主要是由于曹子建的文章《曹子建集卷十·令禽恶鸟论》

至此,伯奇与伯劳的关系才彻底确定,这也就是两者的渊源所在。

(3)瓶蛇往事

伯奇化为伯劳的故事渊源大致说清了,现在再说一下,伯奇故事背后的故事,即伯奇故事流传过程中的故事。如果有小伙伴仔细看前面的文献,会发现其中并没有关于瓶中蛇的剧情来源,这是因为关于伯奇瓶中蛇这个故事背后其实还有着一段佚(yi4)闻故事。

话说当年,我们的学者无意中发现,霓虹国也流传着伯奇的故事。例如,霓虹的《今昔物语集》卷九第20则就是关于我国伯奇的故事。其大致内容相差不大,但唯有一点,就是比我们多了一段情节,这正是瓶中蛇的故事情节。本来这并不奇怪,故事流传过程中会产生变化很正常,并且这本《今昔物语集》由于是未完成的遗作,因此发表时间与创作时间相差数百年,以至于发表之时,很多作品信息都已模糊,甚至连作者是谁,都有多种说法。因此今人无法完全查实作者创作时参考的原始文献,以及其二创的程度大小。不过我们的学者却敏锐的发现了其关于伯奇这则故事背后暗藏的玄机。

伯奇为童子时,继母嫉之已甚。某日继母取一蛇置瓶中,乃令伯奇持此瓶,送至继母子处,继母子见之大惊怖。高声号哭。   

是时继母乃谮伯奇于其父曰:“伯奇常欲杀我子,君不知乎?若疑此,可速往勘验真伪。”

遂使伯奇父观瓶中之蛇。父观之良久,而曰:“我子伯奇虽年少,待人未尝以恶,焉能行此险僻之事耶?”

——《今昔物语集》卷九<震旦付孝养卷>

第20则《震旦周代臣伊尹子伯奇死成鸣报继母怨语》

此事还要从大洋彼岸的花旗国开始说起,在花旗国的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中,曾收藏有一幅我们北魏时期的石棺画,但我们的学者去观看这幅画时却有些费解,因为石棺画上有一个少年和一个美妇,而中间有一个装蛇的瓶子,在旁边刻有清晰的画名,非常明确是孝子伯奇母赫儿图。那这就让我们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只能勉强解读为,蛇是在映射尹妻虽然貌美但却蛇蝎歹毒。这样解释能说过去,但是太牵强。于是《今昔物语集》中伯奇故事多出的那段瓶中蛇情节就再次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之后我们的学者就开始着手研究这则故事。首先就是要溯源这则故事的源头,我们从国外引回的内容必须仔细查证,追根溯源,只有待辨清真伪确认无误后方可引回。否则一旦翻车那就会直接变成国际笑话。

经过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在对《今昔物语集》中伯奇故事所在的第九卷《震旦付孝养卷》,进行考证后认为,其中包括第二十话伯奇故事在内,有至少十六话应当是原著作者引用自种花家六朝前某一版《孝子传》的霓虹手抄本。

后专家经过查证核实,目前尚存的这一版种花家《孝子传》手抄本还剩两件:一件为霓虹阳明文库所藏,两册一卷,抄写者不详;另一件是霓虹船桥家所藏,该手抄本当是在明神宗万历八年,即霓虹天正八年,亦元始1580年由清原枝贤家人抄写。这两个抄写古本,虽然信息有残缺,内容上也略有出入,但经过专家考证,认为两种古抄本的抄录母本,当是种花家六朝时代的某一版《孝子传》。故可以确认,《今昔物语集》中伯奇故事的情节,的确是出自种花家某一版已散佚的《孝子传》,后由霓虹抄录后被保存下来。

最后待我们的专家仔细论证确认无误后,就重新引回了这段瓶中蛇的故事情节,将其重新编入我们伯奇的传说故事之中。

【船桥本中作:“伯奇者, 周丞相尹吉甫之子也。为人孝慈, 未尝有恶。于时尹妻生一男, 始而憎伯奇。或取蛇入瓶, 令赍伯奇遣小儿所。小儿见之, 畏怖泣叫。尹妻语父曰:‘伯奇常欲杀吾子, 若君不知乎, 往见畏物。父见瓶中, 果而有蛇。’”

阳明本作:“伯奇者, 周丞相尹吉甫之子也。为人慈孝。而尹妻生一男, 仍憎嫉伯奇。乃取毒蛇, 纳瓶中, 呼伯奇将杀小儿戏。小儿畏蛇, 便大惊叫。母语吉甫曰:‘伯奇常欲杀我小儿, 君若不信, 试往其所看之。’果见之伯奇在瓶蛇焉。”】

(4)六月故事

最后,复盘一下关于《六月》的故事。

首先是根据《六月》的具体辞句,可以明确此诗是宣王时,尹吉甫率军大胜之后,王室为褒奖其功所做。而其创作的时间则是根据《今本竹书纪年》所定。

然后是秦穆公咏六月,赐晋文佐天子命之典故,可参见《左传·鲁僖公二十三年》。

最后是关于晋文以《六月》为由阻挠穆公勤王之事,此事并不见于正史。正史中晋文知会之后,秦穆公就班师回国了,并无波折。而《东周列国志》与《春秋列国传》也并没有这样写,两书对此事的描述,大致是秦穆公为了照顾晋文这个大舅哥,就将此功让给了晋文,当然《东周列国志》腹黑了点,又加了一段,即晋国派人贿赂戎狄给穆公捣乱,迫使秦穆公不得不回师防备。而阿卜祝复述的此事,是出自《央视东周列国·春秋篇·卷十五》文公称霸。

(5)兮甲盘铭

关于尹吉甫跟随宣王征玁狁、伐徐淮与后来奉命司政成周之事,可参见文物兮甲盘铭。根据盘铭文,一般认为尹吉甫是兮氏,名甲,字吉甫。而尹有人认为是官职名,本来这个猜测倒是提醒我了,会不会尹球并不是尹吉甫之子,而是尹吉甫辞职后官位的继任者,于是前去查证,然后发现竟然找不到尹球的原始出处,也就是说,在东周列国志与春秋列国传两部演义小说之前,我暂时并未找到关于尹球的文献记录。

因此复述此段时,本来古文献中构陷伯奇的是伯封之母,但既然在东周列国志中出场的奸佞尹球暂时查无出处,那我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安排尹球抗下所有的问题,让那位构陷伯奇的后母生子尹球,然后再让尹球与尹吉甫断绝父子关系,从而斩断二者羁绊。不过与尹球出处不同,演义中的幽王三宠另外两位虢石父与祭公敦,在《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应记载。

5、山话嵓语

好了,伯奇奇冤的故事,到此就暂告一段落。周宣王执政后,征伐不臣,连战连捷,一改此前王室不振的情况,而明察秋毫的宣王又为孝子伯奇平反昭雪,重振纲常。之后就自然会出现……那么开始享受的宣王,是否会就此沉沦,大周重振之势是否会就此中断?请看下节,贤后脱簪。

这个视频实在是长,用了十几个晚上才完成,致使我错过了最后的视频打卡挑战。哎!另外,本节文案,稍后会放到视频对应的笔记区中,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前往查阅,小伙伴们,我们下节再见!

6、附录

(1)诗经·小雅·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

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2)诗经·大雅·江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厘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3)诗经·大雅·常武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

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4)曹子建集卷十·令禽恶鸟论

国人有以伯劳生献者,王召见之。侍臣曰:“世同恶伯劳之鸣,敢问何谓也?”

《月令》:‘仲夏谷始鸣。’《诗》云:‘七月鸣谷。’七月,夏之五月,谷则博劳也。昔尹吉甫信尹妻之谗,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俗传云:吉甫后悟,追伤伯奇。出游于田,见鸟鸣于桑,其声噭然,吉甫动心,曰:“无乃伯奇乎?”鸟乃抚翼,其音尤切。吉甫曰:“果吾子也。”乃顾曰:“伯劳乎?是吾子,栖吾舆;非吾子,飞勿居。”言未卒,鸟寻声而栖于盖。归入门,集于井干之上,向室而号。吉甫命尹妻载弩射之,遂射杀尹妻,以谢之。故俗恶伯劳之鸣,言所鸣之家,必有尸也。

此好事者附名为之说,令俗人恶之,而今普传恶之,斯实否也。伯劳以五月而鸣,应阴气之动,阳为仁养,阴为贼害,伯劳盖贼害之鸟也。屈原曰:“鶗鴂之先鸣,使百草为之不芳。”其声鵙然,故俗憎之。若其为人灾害,愚民之所信,通人之所略也。

鸟鸣之恶自取憎,人言之恶自取灭,不能有累于当世也。而凶人之行弗可易,枭谷之鸣不可更者,天性然也。昔荆之枭,将徙巢于吴。鸠遇之曰:“子将安之?”枭曰:“将巢于吴。”鸠曰:“何去荆而巢吴乎?”枭曰:“荆人恶予之声。”鸠曰:“子能革子之声则免,无为去荆而巢吴也。子不能革子之音,则吴楚之民不异情也。为子计者,莫若宛颈戢翼,终身勿复鸣也。”昔会朝议者,有人问曰:“宁有闻枭食其母乎?”有答之者曰:“尝闻乌反哺,未闻枭食母也。”问者惭,唱不善也。

得蟮者,莫不驯而放之,为利人也。得蚤者,莫不糜之齿牙,为害身也。鸟兽昆虫,犹以名声见异。况夫吉士之与凶人乎?

【种花家事正册·孟春纪】001-05伯奇奇冤——尹公昏孝子蒙冤 宣王明毒妇心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