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讲解——气象类(2)“风”

本期我们一起练习关于“风”的描写。
写作知识点:
风对于地球生态的重要性,如同“风”对于《诗经》的重要性。
《文心雕龙·风骨》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引用了《诗经》中的“风”来阐述他的文学理论,因语言的多义性、含混性,到今天人们对“风”的含义仍众说纷纭。而《诗经》的相关书籍,也只是告诉我们什么是“风”,鲜有解释为什么是“风”。
在《诗经》之前的古籍中,“风”只作为风的本意;在《诗经》之后才有“民风”、“风俗”等词的出现,所以是《诗经》为“风”赋予了新的意义。前人在编纂这些地方民歌时,一定是看到了它与风某些相似的特性。
“国风”与风的相似之处:
1.流通性
地方特色的音乐相比雅和颂,在广大群众中传唱度更高,流通性更强。符合风的快速传播、无孔不入的特质。
2.广泛性
从多个方向汇聚而来的风,会形成一阵覆盖面极大的风。同样的在“国风”中,因为众人的传播,使得整个国家或地区都有着相同的音乐文化。
3.杂糅性,混沌性
“国风”的诗歌题材多样,且部分诗篇没有明确的主题表达。像风一样既看不清边界,也挑不出单一的个体,只好混在一起作为整体呈现。
4.抽象性
音乐与风有着太多共性,较为根本之处则是,它们都要依靠空气存在,而我们无法看到空气自身。对于看不到的事物,即便其他感官能体验到,最终却只能依靠想象来补充。(这点同样也适用雅、颂,用来解释“国风”显得有些牵强。)
5.另外“国风”当中有许多以风为主题的诗歌。(但这也好像有些牵强。)
《终风》《凯风》《谷风》《北风》《晨风》《匪风》

作为气象的风,它可以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一旦停下来就不复存在,没有延续性。
作为文学和文化意义的“风”,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从先秦到如今从未停止过,并且只要我们还在使用汉字和汉语言,这种“风”就会一直存在。

[俄] 契诃夫:《在路上》
外面,狂风怒号。不知道一个什么东西,又撒野又气愤,可又深深的凄惶,挟着野兽般的凶猛,兜着这个客栈跑来跑去,极力要钻进来,它砰砰的敲着门,它打着窗子和房顶,它撕扯墙壁,它威吓,它享求,它沉静下来,然后带着由于叛逆胜利而快活起来的吼叫声跑进火炉的烟囱;不过,在这儿,木柴冒起火苗来,火像套着链子的猛犬那样升上去,迎击它的敌人。于是发出来哀哭声,唏嘘声,愤愤的咆哮声。在所有这些声音里,听得出来含着愠怒的疲倦,没得到满足的仇恨,以及凡是习惯于胜利的人所有的那种外强中干的虚弱。
在本段中,风的活力在拟人化表现中是出色的。不仅仅在于对风着急忙慌的胜利者姿态细致的描写,还有与火交战中败下阵来的潦倒状态,以及前后对比所造成的反差而带来的深刻思考。发人深思的往往不是那些迅疾的灵活与泰然的雄健,而是受挫后自我承担时的苦处。在契诃夫的作品中,常会使你读着读着便同作者一起思考。
本篇我们可以看到,在表现速度极快的事物时,语言要简练、紧凑,每个对象之间只作短暂停留;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排比短句看着用。

老舍:《骆驼祥子》
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驰,像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的乱卷,像不知怎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的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
反复和排比所引起的节奏美、音律美是具有普遍性的;而在本文中我们所能学到的远不止于此。
1.在写排比句时,需要有意识地避免单一的词汇。如第一个排比句中,分别用了"吹弯"、"撕碎"、"揭净",在最后一句中则用了“扭折”、“吹掀”、“撞断”。
2.用常见的且最能突显风的特征的事物,可轻易地唤起读者脑中的形象。
3.用精灵比喻风的快,用恶魔比喻风的乱,各自都很贴切,并且两者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4.先描写风的直驰,再是四面八方的乱卷,最后全面横扫。层次清晰,结构连贯,表达流畅。
5.最后一个排比句中插入了一个小排比句,并且与首句相呼应。富于变化的同时,丝毫不影响整体的美感。
6.过渡句起承转合的作用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它自身的语感节奏、意象传递也有着丰富的表现。
本篇中可以看到,吸引我们的不止是内容,还有巧妙的表达方式本身。
和前篇不同的是:前篇不是再现性的存在,需要我们的想象力;而本篇中的形象不需要过多想象力,但需要感受力。

[美] 杰克·伦敦:《马普希的房子》
风势又增加了,他自己的树表示着这一层。它不再摇摆或弯来弯去了。它只是几乎一动不动地弯曲在风中,成一强直的角度,不住地震动着。可是这震动却使人很难过。它好像是一柄音叉或口琴的簧那样地震动着。震动的速度是太不堪了。即使树根站得住,这样的紧张也不能忍受很久,一定有一部分要折断的。
视线集中在风对物体造成的震动上,而不是风自身。反复对危机进行描述会给读者以紧张感。

[英] 狄更斯:《远大前程》
天气坏极了,成天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条条大街上都是泥泞,除了泥泞还是泥泞。日复一日从东边天空里压过来大片厚厚的云层,罩住了伦敦,连绵不断,仿佛那东边天空里藏着刮不完的风、散不尽的云似的。风势凶猛极了,揭去了城里高楼大厦屋顶上的铅皮,连根拔起了乡村里的树木,刮得风车的叶片都不翼而飞。从海滨一带不断传来翻船死人的噩耗。一阵阵狂风,还夹着瓢泼大雨。
暗调的重复给人以不祥的预感,都是在为最后的噩耗作铺垫。使噩耗显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加重了面对噩耗的悲哀感受。

曲波:《林海雪原》
突然西北大山头上一阵怪啸的咆哮。大家一齐惊骇地向啸声望去,只见山顶上一排大树摇摇晃晃,树枝格格地截断,接着便是一股狂风卷腾起来的雪雾,像一条无比大的雪龙,狂舞在林间。它腾腾落落,右翻左展,绞头摔尾,朝小分队扑来。林缝里狂喷着雪粉,打在脸上,像石子一样……
小分队冒着像飞砂一样硬的狂风暴雪,在摔了无数的跟头以后,爬上山顶。这股穿山风,已经掠山而过。……
小分队刚才路过的地带,地形已完全改变了,没了山背,也没了山沟。山沟全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样高,成了一片平平雪修的大广场。山沟里的树,连梢也不见了……
概括性地描述宏大的艰难困境,以表现人物在逆境中不屈的精神……怎么写着写着跟语文课本一样,重新来。
在本篇第一段中,对风的强势进行了描写。作者用强而有力的语言描摹了风雪形态不一的奇观,动态变换极为活跃,能激活人们对恶劣环境的最大想象,并久久留在心中。而后面部分并没有对人作积极反抗的描写,因为面对大自然,人能做的只是默默忍受,别无他法。

[波] 普鲁斯:《傀儡》
微风轻轻地吹拂——看来,只是为了使那些在鸟窠里微睡着的小鸟凉爽,使那些赶去参加结婚舞会的甲虫便于飞翔。树上的叶子微微摆动,倒像不是微风在吹动它们,而是轻轻掠过的光线抚摸着它们。远处,在潮湿的丛林里,露珠闪闪发光,发出各种虹彩的颜色,好像天上的虹掉到了地面。
柔和、优美。竟有一种激励自己出门晒太阳的冲动。

本期写作练习:
光韵世界:《风》
当蝴蝶对我扇动着翅膀告别时,我几乎是不带眷念离开的。甚至都没有说一声再见。
我在树林中轻快地穿梭,从树叶的脉络滑过,听树木低语。密林之上,飞鸟成群。我随着缭绕的雾气攀升到高处,伴同鸟儿的鸣唱声飘向远方。
羚羊与狮子在旷野中赛跑,鬣狗与兔子在草地上捉迷藏,鳄鱼在湖中乜斜着眼打量岸边的斑鹿,鱼从河里跃出,肚子闪着白光。越来越多的山丘被我甩在身后,不觉间我的速度又变快了,已经无暇顾及它们的故事和沿途的景色。
一座高耸的冰山挡住了去路。无数的我,在山腰兜转、迷茫。不久后,一些活跃的分子汇聚在一起。我感受到那巨大的能量,自然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进去。我们终于翻越了这山峰,但代价是失去作为个体的自由。
胜利来之太易,很容易忘掉目的,而只想要更多的胜利。我们全速向着山下俯冲,向着荒野讨伐,向着海洋扫荡。更多的我,或是被笼络,或是被裹胁,或是被诱惑。海浪打着哆嗦,听我们高歌。
当到达海岸线时,气压突然骤降,另一股旗鼓相当的同类迎面向我们撞来。于是他们变成我们,我们也变成他们,绑在一起猛烈旋转。速度已是无以复加的剧烈,陆地上的草木花虫被我们抛到半空,又纷纷落下。我张嘴想要喊出自己的需要,可是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或者发出了,被其他声音所掩盖——他们在笑着。
我不知道自己是在进取,还是在堕落,不知道是在创造,还是在摧毁;我跟着他们一起笑着,一起辉煌或是灭亡。
我想,如果在一开始能感受到地心引力的存在,也许不会如此空洞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