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落地24步法》第九章 第一节 步法21:根基与建模:体系搭建及路径设计



OKR延展效应
本章为OKR24步法的最后一章,其核心点是OKR应用的延展效应,对于个体,对于组织,对于持续发展来说,OKR作为一套工作方法,在这个时代本质上,是用知识来打造知识本身。
OKR体系的搭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时间上来看至少需要3-4个周期以上,大致需要经历试错阶段,优化校正阶段,熟练度提升阶段,组织内部变革阶段,体系完善阶段。从这个简单的路径中,我们看到OKR体系从雏形到成熟,本质上是在对抗,传统运营中的“非连续”效应。
OKR与“非连续”
传统的管理,告诉我们,管理是通过别人去达成工作事项的一个过程。而当下的组织中出现效能低下,责任推诿,虚假忙碌,其根源上反映出知识型工作者,工作意义的模糊感,以及被约束的非自主心态,对组织目标缺乏基本的认同感,从而引发的安全感缺失。在当下的企业中,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庞大,但效率反而越发低下,员工出现流动性加大,组织反应迟缓,个体出现注意力稀缺,认知差异化,情感不同步。

“非连续”诱因
2017年底我为宁波某服装品牌,做转型期辅导,导入OKR工作法落地实施,在其男装品类展开应用,在预热期和试点期后,OKR应用逐渐被团队所接受,经历了3个周期后,很多现象首先发生了数量上的变化;
1,个别不胜任的员工和管理者,主动离开了团队;
2,产品周转率上升;
3,库存在下降;
4,团队间协作较强,相互加持,组织氛围有效改善。
我曾经在课堂上多次讲到人才招聘,在选人的时候要慢,在裁员的时候要快,而现实中很多企业适得其反。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是选拔出来的,而非培养出来的。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通过所谓的轮岗制来进行人员调配,本质是误解了轮岗制的价值。
我们组织中的个体,在职场中也经常会面临着非连续效应,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是跳槽或者转行,企业内部转岗等,组织的成长依旧面临着非连续效应,国内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在2.5年,科技型企业的增长期一般在3--4年,500强企业的周期性一般在40年左右,伴随着数字化革命,非连续效应更加明显。
面对非连续,大家提到最佳的应对措施,就是持续学习和跨界思维,OKR工作法在组织跨越非连续效应中将发挥主导作用,微软的CEO纳德拉说,未来的机器人将更加智能,除了替代传统的重复性工作以外,还会具有同理心。我们人类核心的工作价值源于创造和创新。
体系搭建
OKR体系应用过程中,随着使用的更加娴熟,对行业产品理解力和规划能力的加深,原有的架构和组织形态都会发生变化,以达到与时代同步,与用户同频。其中很多都来源于OKR体系的创新和创造,OKR工作法搭建起来的体系,传递给我们的思维是:让我们自己与我们自己对比。
创新和创造是组织OKR体系搭建成功的标志,自我管理是OKR体系的硬核,自我管理型组织和价值驱动型组织是OKR体系的结晶。

体系搭建的三个前置认知
前置认知一,OKR体系搭建需要将员工紧密团结在一起
在我们当下的企业中存在着不同年代出生的员工,他们的认知差异很大,行为准则及偏好完全不同,甚至在价值判断上,都有很大分歧,OKR体系的成功搭建,前置认知就是必要将所有的员工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这也是体系搭建的根基。
具体给出如下建议;
1,深刻的理解和识别不同年代出生的员工,他们之间的差距和各自的关注点;
2,确保宣贯到每一名员工,都可以知道公司的使命,愿景,战略,目标;
3,了解员工的个人目标和其职业生涯规划;
4,工作中必须给出及时有效的反馈;
5,在公司目标范畴内,给予员工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6,提供持续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
7,尽量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职位选择;
前置认知二,OKR体系搭建需要持续的跟进评估
OKR体系中的持续评估,核心点在于目标实现的进度,以及整体方向的校正。是价值产出部分的核心要素。


前置认知三,OKR体系搭建需要明确OKR与绩效管理之间的关系
OKR与绩效考核是脱钩的,否则,我们的员工在设置挑战性目标的时候,就会变得保守。这些前面已经论述过,在此我们强调在组织价值链上,将价值创造部分和价值评估部分进行分离,那么OKR就是负责价值创造部分的,绩效管理就是负责价值评估部分的。


体系搭建要点
1,目标保持一致,而且清晰明确,部门目标和公司目标的一致;
2,部门间,团队内部个体间,相互支持和认可,形成良好的氛围;
3,通过频繁的跟进,评估,反馈,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4,敏捷灵活的应对外部环境和业务需求的变化;
5,挑战不可能,力争更大的价值贡献。

体系搭建过程中的那些坑
1,组织内部或者团队间,就目标及优先级并未达成一致;
2,OKR设置质量较低,最终无法量化和测量;
3,OKR设置脱离现实,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
4,OKR设置过于保守,缺乏必要的挑战和冒险精神。
路径设计与成长型思维
在OKR落地24步法实施过程中,组织内个体的有效价值输出,是非常清晰,而且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伴随着OKR的落地持续跟进评估,会不断的拉大。在这个以个体为中心的环境下,面对庞大的知识型工作者,OKR工作法的路径设计能力被无限的放大,那些熟练使用OKR的员工,并乐在其中,享受着工作带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在自主的思维空间里,由胜任到超越,沉浸在与志趣相投的伙伴愉悦氛围中。OKR应用的高手都是路径设计的高手,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成长型思维。
那些传统的大企业,所谓管理严苛的组织,往往在OKR落地环节中,波折坎坷较多,原因很简单,大多数员工被系统精细化分工而固化了,对组织系统,组织流程高度依赖,惯性思维根深蒂固,丧失了路径设计能力和组织再造的勇气,面对困难和问题,多数情况下,处于等指令和要资源的状态。
路径设计基本方法
在路径设计中,首先个体要高度认可团队的OKR,然后设计出行动方案,具体细节如下:
第一步,整理出自己职责内的全面工作;
第二步,描绘出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方法;
第三步,思考在部门内成功应用后的状态是什么?会产生哪些任务?
第四步,确定问题的核心在哪里?
第五步,决定目标的达成标准是什么?
第六步,研究哪些具体行动可以达成目标?
第七步,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
路径设计是一种能力
我在课堂上经常说,学习是反人性的,有些学员和我说,OKR的路径设计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反传统流程的。如何训练OKR的路径设计能力?源于好奇心和内在的价值驱动,是擅长和喜欢的完美结合。
组织个体OKR路径设计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组织快速成长,降低内耗,提升效率,推动流程再造,进而强化组织变革。
小结
无论是OKR体系搭建还是核心部分路径设计,都是在OKR实战的路上,走出坚实的一步,OKR体系本质是层层递进式的,从而将组织推送到一个新高度。
实战寄语
一,落地手册
在本节落地环节中,需要梳理完成OKR体系的搭建,这一节的落地,对于OKR实施形成全景式展示,为组织可持续奠定基础,是组织不断增长之根基。
具体落地操作细节,我在两个层面上给出几点建议:
第一个层面,组织层面,在搭建OKR体系中需要牢牢掌控住以下三点;
1,组织具有宏大的战略视野,清晰的可执行的使命,愿景,战略;
2,组织具有良好的氛围,可以将员工凝结在一起;
3,组织具有很强的包容能力,接受试错迭代,完成行业增长中的空白点。
第二个层面,个体层面,在搭建OKR体系中需要完成的三件事情:
1,个体具备路径设计能力;
2,个体具备自我纠偏,自我价值识别能力;
3,个体具备分享,和对新事物快速更新能力。
二,案例反馈
在本节实战中,案例反馈中看到最多就是:组织战略模糊,组织战略与组织能力不匹配,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信任,增长乏力,个体保守,组织封闭。
OKR体系的搭建,不再是一套流程的应用,而是对组织进行了一次从头到脚,彻头彻尾的盘点和变革。体系搭建核心包括:目标,要素,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