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些杂谈
大家好!如本专栏的标题所言,今天up来分享一下自己关于高考的一些杂谈,把一些在评论区还有私信中被问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比较细的问题来放到一篇专栏里面讲。
本文内容包括:
1. up本人对于整理错题的看法
2. 关于up的作息
3. 关于考前的提分
前排提醒:由于每一个人的学习习惯不同,所接触到的事情以及观点也有不同,与此同时本文也仅仅代表up个人的观点,所以,如果觉得up说的对可以采纳,如果觉得up说的不对也可以保持自己原有的看法,请勿上升至学校,不要对于一些文字过度解读,也不要发表一些攻击性较强的言论,谢谢大家!
第一部分 有关整理错题
首先,错题代表着自己犯过的错误,可能是掉进了命题老师的陷阱、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做题习惯导致出错、可能是因为自己知识点不牢固导致错误......但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导致犯错,错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可以帮你改变一些不好的做题习惯、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的短板......而这些无论是对于制定下一阶段的计划,还是帮你去提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么,既然错题这么重要,错题本是必需的吗?我相信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肯定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里up给出自己的答案:up认为错题本并不是必需的,有没有错题本应该是按照“自己所拥有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对于科目的要求”等多个方面来确定。举个例子,up高二的时候基本上全身心都投入数学竞赛中,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所以有错题本;而高三时,由于自由支配的时间都花在了生物、英语等薄弱学科,所以数学便不再整理错题;我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也包括up来说,把错的题目重新抄一遍,把完整的过程再写一遍是很需要花时间非,也是常折磨的事情。如果错的题目少倒耽误不了多长时间,可是有时候看着卷子上密密麻麻的红叉,顿时就失去了整理错题的欲望。
但是,前面又说错题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错题呢?up认为,整理错题,并不是要把题目正确的解题过程抄一遍,而是要去想以下几个问题:自己为什么错?答案这一步是怎么想到的?自己错误的思路是什么样的?在对于某一门科目的要求并不高的情况下,“归纳本”足够取代错题本。很多时候我们犯的错误完全可以精炼为一个知识点,或是一种解题思路,或是一个常见的易错点。这个时候,在归纳本上记下一笔,没事的时候反复看,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达到整理错题的效果。
与此同时,错题本也不一定全是错题。很多时候我们在遇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有些老师称之为母题)的时候,就可以将其整理下来,分析其解题思路和过程。
以下是我高中数学竞赛的一些笔记(仅供参考)
因为别的笔记找不到了......




这三道题印象中应该是只有一道题是我的错题,但都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我便把它们都整理了下来。整理所耗费的时间也是很多的,甚至高于我做题的时间。因此,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懂得取舍。
第二部分 有关up高中时的作息
其实up在高中的时候并不属于最刻苦的那一批,但是up认为自己已经把学习效率提升到最大化了。up属于不能熬夜的那一批人,只要某一天睡不够6个半小时就会特别困,并且周日还得疯狂补觉......
在up看来,通过调整自己的作息,让自己的精神状态达到最佳是首要的。有些学生每天熬夜到1,2点,早上6点种起床开始晨读,可是他们上课犯困,经常睡着。我认为,这是一种“自杀式作息”,这些人虽然很努力,但是往往是低效率的努力。在我看来,保证上课时的听课效率是首要目的。对于高一高二学习新课的学生,如果听课效率低下,新知识来不及消化,就一定会导致写作业的速度慢,进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会少。对于高三学生,复习的进度非常快,如果自己听课效率低下,课下就会花更多时间去整理,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样会减少,慢慢地就进入了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如果自己的精神状态不好,写作业的效率肯定也会有所降低,同样会减少自由支配的时间。
而什么样的作息才是最理想的呢?up认为,你的睡眠时间一定要充足。有些人一天睡5个小时就可以在白天保持很清醒的状态,那么他们当然可以一天只睡5个小时。而有些同学一天睡不够8小时就会特别困(比如我),那么为了保证自己的效率,每天睡8小时也未尝不可。而在周日,我认为有两种作息。如果你周一到周六每天都很累,那么周日当然可以好好睡个懒觉;如果你周一到周六感觉每天也没有那么累,那么周日你也可以保持和周一到周六一样的作息,保证自己的节奏不变。总之,每个人的作息都不尽相同,而保证自己的睡眠,从而保证自己的效率才是最主要的,永远不要和自己打疲劳战。
up高中时周一到周六7点多起床,12点不到就得睡觉,并且中午还得再睡半个小时,而周日的时候睡到自然醒。当然,这个作息同样仅供参考。
第三部分 关于up考前的提分
(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
所有的私信和评论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从2月的610多分提高到高考的699分”。我想在出分后接受采访的时候,班主任的两句话说得非常好:“第一是他很有灵性,第二是他的情绪很稳定”。
我记得2月的那一次六校联考的时候,数学这一门把我的心态考炸了。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做题节奏,导致自己在做到大题的时候非常慌,最后大题错了四道,扣了34分。而3月的江南十校联考中,我对理综的两道选择题产生了疑惑,在那两道题上钻牛角尖了很久,最后不仅浪费了很多时间,还一分没有拿到。我想那两次考试是我高三的转折点:我所收获的不仅是那两次考试的错题,更重要的是一些策略以及心态。而在高考中,面对难度比任何一次模考都大的数学卷子,我也并没有特别慌,反而稳住了心态,把自己会做的题都做了出来;面对选择题第11题,我也并没有去纠结这两个都正确的答案哪一个是错的,而是直接选择了我第一遍算出来的答案。我想在一次又一次的模考中,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心态、以及一些策略,不仅对于高考,而且对于未来的人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印象更为深刻的,也是我高中时期最大的遗憾,便是2021年那一次数学竞赛。二试发挥超常,最擅长的一试却发挥失常,填空题算错了三道,76分(正常时候都是稳定在92~112分),最终无缘省队。我总结了我那一次考试失败的原因之后,又结合了许多人的经历,发现这样的原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考前焦虑。很多人在考前都有这样的状态:这也想搞,那也想搞,最后反而什么也没搞成。这样不仅是严重的精神内耗,浪费了大量时间,还会严重影响心态。首先,根据老师的曾经说过的话,以及我个人的情况,可以说,99.9%的学生是搞不完所有内容的。如果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掌握,那么高考基本上720分起步。我个人在考前,对于理综第13题,第25题,数学第20题,21题,以及语文英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没有把握的。而对于“搞不完”这一个基本确定的事实,以及高三极其有限的时间,让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就是我们首要目标。up认为,花一段时间去专门啃一个知识点,把这一块搞透,永远比东搞一点,西搞一点效率高。而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也要有针对性:要去啃自己薄弱的点,要去啃主干知识,要重视基础。因此,制定计划就非常有帮助。我喜欢一周作为一个阶段,再将一周拆分为两个小阶段,每一个小阶段我会规定自己要完成哪些内容,随后是精确到每一天我要完成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一定要具体,比如“每天做一道工艺流程题”“梳理完导数的双变量问题部分”,这样既可以尽可能减少我划水或者精神内耗的时间,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每天的进步,从而为下一个阶段提供动力。
所以,up在考前最后一段时间,仍然保持着稳定的节奏。抱着“我已经不会再有遗憾了”的心态走进了高考考场,最终超常发挥。
up想说的就这么多,最后也预祝大家可以取得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