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药理学》人工合成抗菌药

2020-12-18 22:46 作者:Sanitatsdienst  | 我要投稿

抗菌药定义:抑制,杀灭细菌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含抗生素与人工合成抗菌药)

病原体与抗菌药关系

化疗:对病原微生物,癌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理想中的抗菌药:

1.对致病菌有高度的选择性

2.细菌对其不易产生抗药性

3.对机体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很少具有优良的药动学条件

4.性状稳定

5.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抗菌药相关术语

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具体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前者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直接提取获得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而获得

抗菌谱:指抗菌药的抗菌范围,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

杀菌药:有杀灭细菌作用的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唑林,氧氟沙星等

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常用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衡量;前者指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后者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化疗指数:可用半数致死量(LDs)与半数有效量(ED)之比或5%致死量(LD)与95%有效量(EDs)之比来表示CI是评价抗菌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重要参数,通常比值越大药物毒性越小;但CI高者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如几乎无毒性的青霉素仍有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可能

最低抑菌浓度: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最低药物浓度

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到MIC以下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PAE已成为评价抗菌药活性,设计临床给药方案的重要参数

首次接触效应: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接触细菌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以后才会再起作用;如庆大霉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

抗菌药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影响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

影响细菌核酸代谢

影响细菌叶酸代谢:由于叶酸缺乏核酸合成会受阻导致细菌生长繁殖不能进行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分类

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性):由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耐药性;eg:铜绿假单胞菌-氨芳西林

厌氧菌-氨基糖苍类药物

获得性耐药性:耐药基因后天获得由质粒介导eg:金葡菌,&内酰胺类

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产生灭活酶:水解酶8-内酰胺酶

钝化酶:乙酰基转移酶,磷酸转移酶,腺昔转移酶

改变靶位的结构

改变靶蛋白,降低与抗菌药的亲和力

增加靶蛋白的数量,维持微生物正常形态与功能

新合成功能正常与抗菌药亲和力低的靶蛋白

改变自身代谢途径 PABA

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降低 G-杆菌膜孔蛋白数量孔径减小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泵出作用加强金葡菌存在主动流出系统:四环素,大环内酯,氯霉素,内酰胺

抗菌药合理运用准则

根据细菌学诊断合理选药

根据抗菌药的药动学与感染部位合理用药针对患者情况合理用药

需要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应用的情况

病毒感染

不明原因发热(严重或怀疑细菌感染)

避免局部用药

联合用药严格掌握适应症

预防用药严格掌握适应症

抗菌药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的指征

不明原因的严重感染

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结核病需长期治疗防耐药性产生降低毒副作用

两性霉素+氟孢嘧啶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



《药理学》人工合成抗菌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