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劉雲樵宗師武學心傅 二

2022-10-09 08:53 作者:天羅地網  | 我要投稿

動中靜、靜中動

人見江河動,我心如山為之靜;人見山為靜,我氣血如江河之不息。

習武之人於六陰六陽二十四小時中,時時刻刻和天地萬物息息相關,不可不知「動中求靜、靜中求動」之原則,以自我修煉而提昇。能善用靜中動動中靜之法,則進可大量吸收天地萬物之精華,退可排除自身之廢物,這是真功夫,是大造化。

在「動中求靜」中,一發動,即心漸靜,而週身鬆開,氣沉丹田;身心漸安靜,而丹田氣滿,外觀雖動,但內部其實安靜。

比如八卦拳走圈,愈走愈靜,氣血愈純淨,心會愈安靜,這是「歸天」’也是輕身的功夫。

「靜中求動」,一般在定式中煉,一會動後心靜下來,週身鬆;腦子愈靜,氣血愈順暢,愈動得厲害,也愈純淨。

所以,靜中求動,是小靜、小動的功夫,定式中立;動中求靜,才是大動、大靜的功夫。

但不管靜中動、動中靜,走到後來,終要達到動靜不分、動靜合一的忘我圓滿境界,功夫如此練來,才不致偏枯,於動中,於靜中,皆有運用自如之妙。

故曰:放懷於天地之外,得氣在山水之間;動靜不妄,則能得氣而超然乾坤束縛中。

總之,練拳功夫,端在「忘我」二字,八卦等等,皆講究這個。忘我之境,欲靜任它靜,欲動任它動,此一動靜,非吾心之所欲,非外識之想像,只是內裡機制自然的動靜開合。

此時,動靜合一,思慮皆泯,一用想像神識即不是;拳到此處,是根源、

是本家,所以前人常說: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意是真意。智拳要善向此

意,三復斯言。

引出本能

每一種動物·皆各有自然之本能;能引出本能來,即是一流的好老師,人也不例外。各人本能不同,能知道自然之竅門,即可知道缺陷在那裡,也

就可藉由修煉,練弱為強,化壞為好。

人自身有抗菌、自衛之能力,如文天祥在獄中時,不是沒有細菌侵犯他

是因為他有殺菌力,也就是「生機」’才能熬得過來。

煉武即是培養「生機」’所以武之人可以發為百花之芬芳,也能週

身是毒;這,全在一念之分別。

人的本能常潛而未發,屬未知的領域,這也是人為萬物之靈的原因之一。能吸收天地萬物的精華,以自然為原則、或為師,遵循生理之合通,必可發揮本能,一次又一次自我精煉而提昇,化凡鐵為真金。

吸收拳景

有拳景,能吸收拳景,萬物皆可為我所用,不必非得動刀拿槍。打拳必須有景,才能開闊心胸,沒有拳景,拳腳不容易起變化;有拳景才能打出氣勢來,才能到達一個又一個的境界。

意氣勁結合即是利器,用於週身,則週身是手,進而善用萬物之本性皆可化為器用,皆有殺傷力。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有拳景,起了變化,否則一拳一腳之力有限。

吸收拳景之道,要先求靜空,心能觀空,才能吸收高山大海之景的好處。在靜中,觸景生情,靜應為進,氣機發動,順其自然,所以能制自然。靜空中含萬物之景,知此,拳景才能吸收、排除、煉化,而得其景之精華,以助

我之進化。顺逆之理

練拳是練個「理」字,尤其是順逆之理。拳法招式會變,只有理是永遠不變的;學武即是調整自身的合理,也就是自然。

天地河川、萬物人事,皆在靜空中,此即自然。先哲往聖體會到此天地人三才合一之自然現象,發而為原理、原則,使後人學而時習之,明文而不忘。

自然現象不可違,但可制;午時之熱,人身氣血也隨之沸揚,生於天冷,氣血也靜而臥。

武家對此,先逆而合之,所謂逆運先天;再因道而合,由合而順,即是合乎自然,順乎自然。所以,天熟,要逆而煉之,功深者三伏天穿重忘煉而不流汗;三九天洽如冰,坐身以煉之而不怕冷。

這就是天熱、天冷,逆而煉之,與自然合而順,即順乎自然,而不為自然所局限、傷害。因此,非逆不能相合,非順不能相生。順逆伸縮看似為二意,實為一意,是一意繞圈看成兩個了。

武家明白此理,天地間有好氣要順而合之以得「生機」,有壞氣,要逆而煉之,以增益我之能力。順與逆,皆是助我者,不論個人的內外六合,還是週遭六陰六陽二十四時,理應作如是觀。

所以,讀書、習武缺一不可。讀書才能明理,須知練拳是以意發動丹,以理練拳,不讀書終究是一介武夫,難登大雅之堂。

拳景之培養

人對萬物,或萬物對人,皆應有好處。能欣賞,即可延年益壽,不能欣賞,將縮短吾人之壽命。

所以·練武之人應當研究萬物的個性,這是「大學」能了解,即能

因此,了解萬物是達到天地人三才合不合的必要途徑。 得其好處·避免受其害處;不了解,我将反被取以益彼,尚有何好可言? 

,因此·到任何處境·當有何氣勢,心中必須了然,大場合,眾人之氣勢皆培養起我之氣勢,小場合也一樣悠然無礙,小大之境皆是助我者,我皆可

調適無虞。

望大海,見大海包羅萬象,我亦感應內心而發之於氣血,形之於拳法招

式:「萬物靜觀皆自得」 即是此意。

能夠如此,是心胸開闊,先由一點誠意發動而形之於外,遇什麼情景,

即生什麼變化,拳法亦可隨之而變。

比如,八卦掌「猛虎出洞」「大蟒翻身」等招式,能把自然界動態配合而練之全身,則氣勢就培養起來了。

因此,拳景、意境,要慢慢到自然上去,到天地萬物之自然。人也是物之一種,是萬物之靈,動植飛潛皆各有其本能,人應該更為高明。所以,要發揮本能,更要培養拳景,取法萬物之本能,取其攻防生存之本事,收其好處。

拳景之培養,在遇有好景緻,要觀察、吸收、保存起來。當自己私下拳而缺乏好景緻時,內心腦海要先拿出,蘊釀出好景緻來,再開始練下去。所謂「鳥飛景不動」,是人走了,精神猶存之義。

所以,有景時吸收,無景時自我培養,這是切要之語,當牢記勿忘。

入道之門

入道之門有多端,武道之門稍有異於其他,但究之生理,亦不難知曉「原來如此」,只因大道多歧路,常令有意者執迷蹉跎,甚至日薄西山之時,猶

徬徨不知所以。

生理上,腦子為宗,入一身之骨髓;力學上,骨架為一身之支撑,而氣行其中。

因此,由腦子一骨髓一會陰,是重要通道,拳經有謂「尾閶中正神貫頂」說明了重要性。

拳法招式之運使指揮上,由腦子發動,意入骨中,骨轉筋擰,筋擰而勁生,且合筋骨與皮肉為一體,而主用手足四肢骨節以擊人。

腦子為神,內為氣,底為精,前為後天,後為先天,精不外洩,其精華。即上昇而益神,是為逆回先天,此乃入道之門。

所以,修養上,意念在吸收時,養任脈及臟腑,脊髓緩緩順而放鬆,過濾後氣存丹田,腦子無為,眼耳口鼻也是如此,不用即慢慢地養腦子。

用時,意自脊髓下,提氣上,充滿四肢骨中,節節填充實在,再一旋丹田即發出;此時發自丹氣,不在呼吸,自然以哼哈二氣調息。

所以,養在任脈及五臟六腑,養得氣足丹田,才能上督培養腦子,一動即氣滿週身骨節,所謂「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平常腔子內空空靜靜,身藏若虛,用時才能隨心所欲,應手而發。

靜坐、椿法也是如此,平常心在任,有如「靜坐對月」’而「虛心坦懷」’使氣能培養、煉化而升督養腦,而臻「皓月當空,萬里無雲」的境地,此為入道之要。

因此,修道、煉拳,首在虛心坦懷,煉伏五官、五臟;能降伏五氣、五行,則能氣沉丹田,沿督以為經,而階及神明。此所以站椿、靜坐為煉拳之根本。

五和、五官伏、五行合一為太極,致身藏若虛為無極;反之,若五官

不安、五臌亂·則神亦亂。

時如如不動,得大自在,而臻先天無極之域。 所以,若能外想不入·內想不生,則可達皓月當空,萬里無雲之境, 

易有三:「周易」類儒,重精而入世;「連山」類道,重氣而出世;岛藏,類釋,重神而超世。無論三易之出入、前後如何,其意旨是一貫的

師法自然

武道之追求,到後來,皆當師法自然,觀察萬物之自然本能,而吸收之

取法之,才能真正有得。

大抵各門藝術、功夫,欲有所大成,皆不能離開自然,不能不以自然自

懐抱,為歸根。

文人雅士觀自然之美,入而為詩詞歌賦;道家煉士取龜鶴長壽之本能求長生不老;習武者,則取虎豹猿蛇之攻防本能,而演為拳法招式。人為萬物之靈,搏鬥上常不及猛禽野獸,但人有靈,能夠取法萬物之本能,來充實自己的本能。

所以,動植飛潛、山河大地,都是大自然的運化,我靜而觀之,以之,皆有可以取法之處。

「萬物靜觀皆自得」,善觀者,是觀萬物的自得而感受之,取其自得而變為我的自得。這是因為萬物受生態環境、生存氣候的影響,都各自有其以生存之本能;觀萬物,要觀察的,就是它的生存本能和生存環境的特色與互動關係,其中必有許多足資取法之寶藏。

當然,凡此師法自然的種種,也可以、也應該應用於觀人,他人之自得吾人若能取法,成就将不可限量。

先天、後天

先天八卦不分五行,生理上,天地定位,只有腦子與丹田,但一發動即入於乾坤八卦、後天五行。

所以,以腦子調整腦子,由一點意識,調整五行八卦的不好處,使之回復先天無極一般地好,這叫「洗心退藏於密」;若一動而五行八卦演生,即為「放之而彌六合」。

古人養靜山中,即是養此先天無極;在未出山時,養此、煉此;一旦出而用世,即是乾坤八卦,放之六合,但一旦用完了,又要退藏於密。

八卦到此境界,可放之六合,又可收藏歸密,功夫才算成功。

所以,高手一站,即是先天八卦,即是精氣神足,即是起點、是覺、也是本能;到後天八卦時又是雜亂紛擾,但又可再煉回先天之統一、和諧,此時,先後天合而為一。

因此,拳術、萬物皆出於靜,又歸於靜,皆在靜空中盈虛消長。

調和三才

天地六合,人若欲和天地,歸於無極,則必先調己。

人身三盤亦為三才,必須調和為一。其法為:以丹田為仁,為本元,調一身上、中、下三盤合而為一。調時,三盤是直而非橫的,有如天地之日、月光的下照,是直非橫一樣。

人身三才,即為三盤。上盤有腦子、七竅,吸收日月之精華;下盤之雙足、會陰吸收草木大地之精華。能取天地之精華,才能使中盤的五臟六腑,發生關係而起變化。

因此,人須先調好一身之三才,才能調和與天地的關係,使天地人三才

合一,如此則能得天地之材以助我;反之,不能調和,天地必為我之天殃,

奇正

若以數字簡示·由0到九·可視為:0為無極、一為太極、二為兩儀三為三才、四為四象、五為五行、六為天合、七為七星、八為八卦、九為九宫。扼要而言,單數為奇,有一、三、五、七、九,雙數為正有二、四、六、八:奇主要為變化、應用,正多為融合、生長。故正為陰,奇為陽,而無杯

為至靜,奇正皆由無極而生。

大體上來說,人生而為太極,動而為八卦,習武修道,主要在歸太極而能為無極,能無極即能包涵一切,進而掌控一切,這是一個大原則。

三才,主要在養,是取天地之材以助己。

五行,講的是生剋變化。

六合,在通,由内三合通外三合。

七星,是拳法中的應用力量,左右七星,上下七星,如頭加雙肩、雙肘、雙手,或頭、肩、肘、手、胯、膝、足等,習拳法之用。

煉八卦,其變化在七數,八卦中,一起勢即佔了一卦,因此,無論左旋右旋,皆為七卦,所以說,變化在單數。

由外向內煉,為八卦,由內據中央土向外煉,則為九宮,亦即是,自三才中央土,發出四正、四隅之八卦,合之而為九宮,演而為外攻之掌,即為八卦連環掌。

所以說,變化在「七」而用發在「九」°

奇正之妙用不可勝數,能致無極,即能運用得宜,無入而不自得。

己先有之

人要先自助、自動,而後才得人助、天助。

無論六陰、六陽之境遇,要得陰陽之助益,先要自己發動有一陰,然後才能得天地六陰的明助、暗助;反之,人若不知道,若無一陰,則天地之陰或反而對我有害。

陽方面也是如此,故人須自動、明哲此道,才能得好去壞,不然即失道害己。譬如盆花,先要培養好,才能有價值。

所以,要知一陰一陽之道,才能受利,《陰符經》有謂「知之修煉,謂之聖人」,故武道,到後來並不隨便教人。

神與氣精

人由空無中來,自空無中生,於無極無邊中,人一點靈光存在,合氣精而成人形,這是先天而後天,所以,人能煉到精靈,已經是高超了。

神在空無中而成我、合氣、運化成精,故男女媾精之際,神發動,氣發動、精也發動,乃接觸而為婴胎、小孩、大人,此又由精、而氣、而神之生長,故如此生生不息,人身也是如此。

拳法中,二人交手,由神、而氣、而精,這是收蓄;先是神以知來,再氣動而視聽,精形隨之而動。

若發動,則是由精、而氣、而神,如此,往復循環不休。所以,高手一站,往往叫人看不透,因他不動聲色,藏機於密的緣故。

在修煉上,神可養氣、氣可養精;反之,精可化氣,氣可化神。如「渾元椿」’就是神→氣→精,精→氣→神,上下循環;但其中運使,還是以神為主。

稳而言之·在「修」上·是意念導引·無論動而煉·或打坐,眼皆可形神安静·意氣遊走形中·受神指揮·故曰「靜中煉動,仍在靜中小在「煉」上·慢煉強調內外三合·快煉強調用時一動即有故曰

求靜,以靜觀動」。

人生

人·猶如種子,如太極·落地而生、而活·為四象、八卦等人事死後,又落地歸于無極,回歸大地,種子又再生。

知止,是要知道這些--性舆天道、生和死,能知生死,才能真正定静,才能安慮而得。

人之一身,由前下為神、氣、精,由後上為精、氣、神。如此,有先天後天之義。

譬諸八卦,由精上化氣、化神,乃由千卦、萬卦而歸一,歸一到太桥市無極。招法鍛鍊上為「單換掌」,此為體,著重在養。

由腦子之無極而太極,含藏萬物,包羅萬象中,以神御氣、以氣御精乃由一而二,而四、而八卦,而千招萬式。此為用,著重在煉。

所以,由後昇,乃吸收萬物而萬流歸宗,山藏海納;由前下,乃由宗源而御萬流,演為萬象。

易言之,由後昇,是由止,而定,而靜,到先天無極之境;由前下,是由安,而慮,而得。一個是步步收藏而煉己、煉體,一個是步步演化的應用、處世。

道家老子講無極,儒家孔子講太極,雖然皆有止定靜在其中,但切入人生者,畢竟要以儒家的太極,較為若口婆心。

五臟落位

五臟一落位,則外面骨肉怎麼震動,也不影響其安舒,內是內修,外是外鍊也!依次第緩緩落位,则自然含胸、拔背、氣沉丹田,不提心吊膽。即身藏若虛,胸空腹實,前後三關皆通暢,故氣以直養而無害。

天地人相合

天門開,吸取天氣,如婴兒之囱門,丹田口鼻,通人氣,湧泉,取地氣。

是以一動,天地人相通相合,再以中運之。

氣入骨中,一纏勁,則氣彌皮毛,此聽覺也、擊人也。

與天地合

人和天地接應,上為百會,頂頭懸之意,天門開,如小兒囪門搏動,若臻此,則返老還童矣。故百會、丹田、湧泉,一貫相通也。

吸氣之道,須心平氣和,胸懷暢通,方能取天地精華。

八卦之轉動,即天地人一線貫串為軸之轉動,此即天地通。

故人間一切名利富貴,皆可順其自然,氣勢心胸開朗,富貴運氣自然而至。

肝起肺落

一吸氣,氣即沿督而上,肝起也,鬆靜。發時,兩肩一鬆沉著,順任而下,肺落也,沉著。督上任下,開合也!此即有上必有下之真義。

肝起肺落,哼哈也!集中在中宮(脾)。

命門(也,軸也)

命門,在兩腎之間數骨節,為氣之出入門戶,上下之鑰,週身之總榴

也。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纛,為大將之幟。

心意動(將令),腰指示方向(軸也),氣(如車輪)即如旗之前行,手

足如兵,聽旗而動!

氣不足,則五臟之重量由命門負擔,故腰酸背痛矣!所謂收斂入骨,乃由命門而入。

眼随手、手隨腰,或步隨身、身隨腰。腰者,命門之主也,腰際鬆淨而

已。命門,聽心之令而已。

故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關鍵全在命門。

通(内外)

任何和內臟有關之孔竅(包括毛孔)皆通,則此人厲害矣!此即決內外,和天地通,三才渾然合一也。

以足言,一落、湧泉落地,一起、湧泉上提。

故人在氣中,天地之中,可借天地之氣,也可借人之氣也。如人多時寫字氣勢自有不同也。此即:人,天地之盜、萬物之盜也(陰符經),花草樹木,皆可盗其氣也。故人能模傲萬物之特性(攻守,非外形)則厲害矣!

也。 故日入地中,月到天心,上下交氣,人受之也,此心氣合一,混沌一氣

六腑、五、五官

六腑:中心為丹田,實腹,乃收藏之所。

五臟:五行生剋均衡,暢胸,乃使用之所;於外現于五官,而有聲音、顏色,但易為人窺知其虛實,高明者,喜怒不形於色。

收發:五官、五臟、六腑,收斂儲蓄,反序則發洩也。

結丹

丹結在胃脾中,中宮也。後為命門,腰脊也。

人直立,即無極式,一身混沌未分,一動而一上一下,神氣相交,太極象成(因動靜,分陰陽)。依此丹而運化陰陽、五行、八卦也。

丹田·壹

五臟六腑不能擠成一團,否則即不舒適,故內中有一空隙托住。此「空隙」小了,腑臟活動即費力氣、無力氣,無精打采;此「空隙」若豐滿,則腑臟伸縮力強,精神愉快。此空隙即丹田也,在腎前、臍後,即「命意源頭在腰隙」之「隙」也。

丹田,又名黃庭、中氣、元氣、天根、氣海、命門…。其作用有三:

一、人之呼吸,自肺、心、肝、脾、腎至丹田,好氣聚之,而丹田之壤氣亦自腎而肺,反排而出之。故人生時,有一點元氣、先天之氣,長大了當培養,以吸收天地日月之精華。

二、人身各部內外皆甚靈敏,想何處何處即跳動,如想心、心跳,想手、手動,然而唯有丹田神經少,感應力弱,想此意念不亂跳動,是以意唯有存丹田,才能「靜」下來,此求靜之法也。

三、由丹田發出之勁即內勁,故修道練拳之田地,謂之丹田。

丹田·储存之所也·氧氣桶也,所存為過濾後之好氣(供氧,

丹田·贰


時·清除五之廢氣)。

時吸氣,肚子是瘤的;躺臥時吸氣,肚子是鼓起的。 故呼吸以腹部微助之即可,但丹田須常開而空空洞洞,不可閉合,站立 

吸時丹田內收,呼時反而鼓起,此一道理也。五行、六合(時分五行,顺逆六合)

五行:

金,肺也收縮,小八極之垂肩護襠即是。(收勁)

木,肝也,擴張,以托窗、掐肚、雙撐掌打之,外抖、挑打。(放弹勁水,腎也,下擊,馬步等,以肩發之。(搋勁)

火,心也,上衝,沖天炮,以肘發之。(衝勁)

土,脾也,平擊,以背發之。(捅勁)

螺旋勁,以腰發之。

又,五行,以心發時,心氣為主,另四氣為輔,但無須在意,此生理自然現象。他人自心發,即擊其心,可一擊致命,蓋主帥已出,後防空虚。即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之意;反之,我自心發,則另一手須護心。

觀人五形氣色,打之與之合。臉紅,打心;臉黑,打腎;臉黃,打脾……餘同。

依時分、血行打之,即截脈也,閉塞即點穴。

六合:

天地之合,順也,反之為逆,如晴空,順也,風雨,逆也。故要以己之順,打人之逆;順以化人,逆以打人。

順逆:

上打(火)再下插(水),如此即相輔相承。如人用上冲火攻,我向下以水反擊,打其心臟,則致命矣!故須知五行之分,才可打人護己。五行之勁,為寸勁。

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

衣架子:人體骨骼如衣架子,脊骨為主幹,脊一動而他骨無不動也,自然外三合,而且有支撐點。皮肉如衣服,須隨架子動,腑臟如機器,發動之源。

五 行(收發)

收、聽,由小指、無名指,五行屬金、水,象秋冬之收也。

發、擊,由食指、中指,五行屬木、火,象春夏之發也。

大拇指五行屬土,助收亦助發也。

前三者之合,恰為一收聽、一發擊,為一圈纏及擊發也。

收时,乃耳(水)聽、鼻(金)吸,由吸下聽蓄到丹田。發時,乃丹田,木發(眼張)、火發(口舌)哼哈也。

大槍:大槍一煉即運五臟,一收即落位也。

五行生剋

五臟:

土,平擊;脾為主,四臟為輔,下亦向水,下搋;腎為主。火,上打;心為主。

木,外擴(崩、爆);肝為主。金,內收(落點);肺為主。

內勁之發動,以五行五臟為主,雖云五臟,但也離不開氣血,要和筋

皮肉合而為一。

五臓產生之氣血不同,因此要懂得擊人之虛處,方能奏效,如彼上打则心虛,我擊心,此乃逆順之用,彼陰陽不接而立斃矣!

廣意而言,體質、氣質、心性也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分,拳法、氣色

相命、打人,皆在五行之氣也。

氣質代表人之一生,前途事業在此,氣質高超乃有遠大之事業。

手之五行

拇指,土;食指,木;中指,火;無名指,金;小指,水。

運轉全在無名指(兼小指),金生水,秋冬之藏。發傷人全在食中指木生火,春夏之發。四季而以土包之,故大指先動而包含四指,始終者也

運轉、控制方向,全在無名指。拳、指、槍、刀、劍、棍、毛筆,皆無名指運化也。故內收、內纏,皆以無名指、小指為領;外發、外放,則食、中指為領。

靈巧、變化,全在無名、小指;傷人、發勁,全在食、中指也。一握拳則為五行合一也。

八卦,意在無名、小指,则餘三指自有力。八極,意在拇、小指,自然有虎爪之力。形意之劈,抓回是無名、小指領回來,出去乃食、中指刺點劈出去也。

手之五行與五臟之五行,應合起來煉使之為一。如金(鼻),肺,無名指(收也);水(耳),腎,小指;木火之發亦如此。

腦如皓月當空,吸時,金(肺落)→水→丹田;發時,丹田→木(肝起)→火。

脊乃人體脆弱處,動物一抓即制服。人凹入,虎形即煉此也。

降龍、木形、震卦也

目為木,肝亦為木,腰,巽卦,亦為木;會陰屬先天真陽(木·春、元);足,震卦,亦為木也。故目隨手、手隨腰,步(木)隨身換(震會陰),乃木、春、靜之發動也。

就木卦而言,五官、五指、五趾、五行,皆合木卦也。其根在腳,發於腰,形於手指,乃此意也。

萬法歸宗,太極、形意、八卦皆是此理。

三才、八極、五行、六合

大則天地,小則一身,皆可修煉也。

直度三才:天地人合一也。上為天,頭頂也;中為人,身子;下為地,胯以下。

横抗八極:八方極遠也。每一式四面八方皆有勁(頭肩肘手尾胯膝足)。

時分五行:心肝脾肺腎。打人因時而定;按時、脈,穴也。

顺逆六合:横来直去,一顺一逆,内外六合,二尖照也

自己尚未通而驟求他通,則未蒙其利而反受其害。 光求自身通(如任督通)求外界通,自通而後天地人通。不然 

順逆六合

非顺不能相生,非逆不能相合。

順逆伸縮常被分為二意,實為一意,乃一意之繞圈。

顺,乃天地精華者,顺而合之,生也。然而,好的天地,也要我之開通能感,才能吸收。逆,壞惡之氣,逆而合之,增益我能。順逆皆增益於我。順逆六合·乃個人內外六合與週圍三陰三陽之六合也。

時分五行,順逆六合,直度三才(一靜即三才),橫抗八極(一動即八極)。

練理、順逆

練拳乃練個道理,萬物皆有理,故練拳、修煉乃追求此理,練之為拳理也。

天地山川、萬物人事,自然也!先哲往聖,體會此自然,發而為原理原則,學武即是調整自身之合理,故與天地人乃至自然現象合一。如午熱,人身氣血即沸腾,傍晚氣血即慢慢下沉。

面對此一自然現象,當逆而合之,使順也,此謂逆運先天,五形相剋木是此理。由逆而合,合而順,即順乎自然。如:熱,穿衣練到不熱;冷·光身練到不冷,此皆由靜中而來。

讀書、習武,缺一不可,不讀書乃一介武夫,只有讀書才能明理,二者

相配合。故練拳是以理練拳,發動丹田氣以練之。

切記:拳法姿勢會變,只有理是永遠不變的。

至誠、神感、三才、七情六慾

由精化氯、再化神,精(能、生物、水)·昇華化氣,再昇華化神。氣,大氣中含此,呼清倒濁乃一循環也。

故一而不動者至誠也,如大氣中充滿水份。陰陽二氣,天地間皆是,無此,萬物不生。感而遂通者神也,有外力入,則感而起變化。

二氣感應如覺熱,吾無冷應不覺熱,二氣感應如覺冷,吾無熱應不覺冷,二氣合才有感覺也。故感應才發生事情,萬物皆如此。

故至誠(一而不動,二氣平均)→感應(神,二氣相應或外力介入)→意生→氣機發動,而起變化也。

故其法當先求自身為一(一而不動,二氣平衡),再求和外界合一,自然天地人三合,不思索,不強求,欲動任動,欲靜任靜。

雖三才合一、天人合一可臻,然人之七情六慾總是無法完全根除,總有一樣沾上而出問題,成為致命傷,此關難破也!

但,人有七情六慾才能感應,才能得到東西,反過來卻成為致命者,故生死相依存。

自然、三才

天地萬物之自然,是觀察、吸收。

生理之自然,是體驗、修煉。

腦子(心意、拳理)之自然,是領悟、默會。

人活著與天地人合一,進而發生關連,此為生理學。人一死,電源即斷

去,故解剖死因為死理學,非生理學。

好環境要多吸收,人亦不易發脾氣,壞環境,要切斷,要靜坐(自收自靜),不與它發生關係,如文天祥在獄中,百诊自關。若人製造噪音,己仍能靜,不發生關係,此為真功夫也。故人在天地中有多少靈氣,要看在壞天地中,還能保有多少靜定功夫而定,此乃修養功夫也。

好天地,吸收固不易,然要化為已有而能在壤天地中受用更難。若壤天地中,自己未能力持安靜,則未戰先潰矣!

雖曰儒、道、佛,然習武者三教合一也。

武術之動,一動即收,一收即靜,如魚鷹之擊,一刹那入水捕魚,得手後又悠然而飛,也就是一下狠的,然後又回歸於安安靜靜。

三才合一

天,為百會、七竅,上吸日月星辰之清氣。

地,為湧泉、會陰,下收地理之氣。

人,為中宮之氣、先天氣。

三才合一,即直度三才,一貫也。

初一為「日精」最好之時辰,十五為「月華」最好之時辰,日月精華若人能善加吸取,則有大裨益,然若不知節制,必難逃七情六欲之摧毁。

三盤分野

要則:上盤,宜虛靈,中盤,宜空無,下盤,宜精實。人身三要關膝、腰(命門在腰椎上端)、頸。

以整體分:橫膈以上,含雙臂,為上盤;腰圍,含丹田,為中盤;會陰

及雙腿,為下盤。

以脊椎分:脊背為上盤,腰為中盤,尾閶為下盤。

以精氣神分:神,腦子,為上盤;氣,腔子,為中盤;精,睾丸、會陰湧泉,為下盤。

以一身而言,一身虛實以臍為界限,臍上應當空,臍下應當實,故臍為太極也。八卦中,臍為太極,腹為無極,功夫總在呼清倒濁,清升濁降,尤在養靜、養空。

平凡常人也,清濁混然,循環不息(濁愈多,即為鬼、為禽、為獸),有靜定之功者,濁降而清升(濁愈少,火侯愈佳),既而還元,九轉而為純陽,功成即為仙、佛之境。

三盤、三才之調採

天地六合與人之六合,當合而為一。無極之中,無卦象可言,人如芥了納虛彌,在六合之中;如有卦象,即為陰陽發動。

先調人一身之三才(三盤),以丹田為仁,使之和諧,再以人為仁,訓天地人三才,和合為一。

調採時,三才是直而非橫,如日月之光照,無不直也,切會此意。故止如日、如月,乃能定也。

上盤(腦子、七竅)吸收日月精華,下盤(雙足、會陰)吸取花木樹地之震氣,能知取天地之華,才能與中(人)盤發生關係。天地人能合一,人與天地同壽,反之則夭也。

三盤中,天盤最重要,能指揮全身,而運用在於七竅,七竅配不上腦子送入的消息不正確,則腦子不能用。故七竅未煉到,腦子即無能為力也,子、七竅能配合,人即已變化矣。


劉雲樵宗師武學心傅 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