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名人面对面 专访数学家丘成桐:东西方教育的异同

2023-07-07 15:09 作者:是萌弟鸭  | 我要投稿

专访数学家丘成桐:东西方教育的异同

1.0 目前奥数存在的问题?

  1. 奥数不是不好,但是不能够全部时间就放在考试上面去;
  2. 最好是为了兴趣来读书(有意思)

1.1 东西方的学生差距主要在什么地方?

最主要原因

兴趣不够。

国外:期望,兴趣很大,有想法。

中国:学生在本科的时候没有创意,没有想法。

现状

美国学生:

  1. 有兴趣的和没有兴趣的可以分离:美国也有很多小孩子害怕数学,就算在哈佛有些学生对数学也是完全不懂的。
  2. 有兴趣:美国学生里面真的念得好的话,很扎实的,因为他有兴趣念这个东西他们期望兴趣很大,他们有想法。

中国学生:

  1. 应试教育为导向。中国学生很多念的好是因为考试的缘故,逼一逼你非要念的好不可。
  2. 教育工作者水平过低。其实不是教学不好,而是老师自己不懂,老师不懂得话就会吓唬这个小孩儿,这个东西很难,导致很多简单的东西没教好;
  3. 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老师教你的时候填鸭式的就是做了一个考试的机器,就是不停地教你解题的方法,你一碰到反正就是这个样子,不去思考所以然,自动反应,没有思考的能力;
  4. 真正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少。中国学生期望不大,兴趣不大,包括我们在清华,北大。

历史原因

  • 所以中国的学生一般来讲都不愿意问问题,不单是中国学生不愿意问问题,中国历史上问问题的文章就不多。
  • 唯一一篇比较大范围的是屈原的《天问》就算是屈原的天问,仔细看的话也跟希腊人问的问题不一样。
  • 希腊人的问题:跟历史,天气,跟所有东西是无关的;平行线为什么不相交,做公理这个问题有2000年的历史,最后才完美的解决。

1.2 什么是会问问题?

丘成桐不认同通过考试,做题建立的奖励机制,他认为会问问题比会做题更重要,他以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的方式去学习

会问问题的习惯如何产生

  1. 部分因素。家庭影响因素父亲是哲学家
  2. 主要原因。我从中学的时候,就问一些数学的问题,自己问自己我觉得很有意思,很多学生做不到这个程度。

做学问和会做题:

  1. 一般的学生习惯做习题和考试,考试是人家给的问题,他们就觉得很好,人家给的问题我做懂了就行。
  2. 做学问和通过考试是两件事情。通过考试得到的奖赏不是做学问的人在乎的,奖励可以,但是不要觉得是很辉煌的一件事情。

问问题贯穿学术生涯始终

  1. 1982年,丘成桐向学界提出了120个在几何上比较重要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影响了往后几十年微分几何的走向。
  2. 从中学到大学阶段不断地问自己问题。单做人家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没有意思,就要做一些自己问的问题,所以我从小就这样子训练自己,所以我在伯克利第一年我就写一篇文章,那时候问问题是我自己问自己写出来的。

1.3 为何中国学生乃至中国学者的走向始终以解体为主无法脱离高考或者是奥数的形式?

丘成桐认为主要原因是:

  1. 中国学者的宏观思考不足,对数学的渊源不够清楚是一个重要的缺陷。
  2. 在数学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分支没有发展。中国几十年来慢慢才开窍了一点,但其实还没有全部开好,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晓得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没有发展。到了今天现在讲来讲去就讲陈景润,杨乐张广厚他们这些其实是数学里面很小的一个分支,80个不容的分支,每一个分支里面都是由不同的大师在做,每一个分支都有一堆人,加起来就是几百个伟大的数学家。
  3. 中国的数学跟世界水平有差距。中国数学水平到底怎么样了,其实很难讲我夸大或者看不起中国中国的数学家全部加起来,只能够有5个勉强能够跟得上,就能直观地反应中国的学问和人家的学问差多远,中国这30,40年来发展比前面好很多,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现实案例

  1. 就是讲很多分支学科在中国,很多学生根本不晓得,它的存在,现在仍然是这种状况,不光数学领域其他领域也是这样。
  2. 你譬如来讲,现在应用所要搞量子计算,我们有一些学者在吹牛,他们做得很好,全部都是吹牛的,因为需要很多数学,物理,工程,全部合在一起的大型的研究,中国和他们相差很多,当然是一个方面,是因为投资太少,
  3. 量子计算这个学科比如来讲,在IBM一家公司,就有1200人来做,1200个科技人才,工程师跟做基本科研的,一个工程师的费用至少要20万美金以上,平均起来,有些可能更多,你就想想看,你乘上1200个人,就是一大笔钱,有几亿来算的,那只是一个公司,还有谷歌微软还有很多公司,还有大学里面的投资,哈佛大学最近投资3亿美金,就为了做量子计算,有很多很好的大学教授都在做,中国很少有人在做。

1.4 东方人的内敛含蓄会带来哪些困扰?

学生

  1. 中国学生太害羞。
  2. 开放性不强。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单跟中国学生来往,不跟外国学生来往。

师生

  • 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你就看谁嘛,看哪个教授,有些教授教完课就回家了,那当然很不好,其实学校是希望你能够,跟学生多来往。
  • 当年我在斯坦福做教授的时候,我跟学生差不多天天在一起,在吃饭什么东西,1970年代中国学生还没有来,我跟美国学生天天在一起从早到晚在一起,去吃饭,去聊天。

丘成桐说话直率,在指出中国学生的问题时,不带一丝委婉,但同时他也是那个愿意付出十年甚至更多时间,为中国数学教育服务的人,他说数学除了是一种能力以外,也是一种功能生活方式和性格。

1.5 您希望有一些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或者是思维,您希望可以让大家,就是年轻人更多的学习?

问题

  • 在以前中国的方法是师徒制的,老师教徒弟要继承,不能够做其他东西,很多这种观念,现在根本想不出来了,当时都是这样做的,基本上学生是老师的财产,老师叫你不能够怎么样子就不能够怎么样子,学生的出路和老师和学校有很大关系。

解决

  • 我要打破那种观念,我们请了一大批好的老师,从国外来的,国内来的也有,打破了老师和徒弟的关系。

1.6 学风教育应该如何开展?

丘成桐提到:抓教育应从学风教育开始,“为学先为人”,他指名道姓批评学术功利,即使深陷舆论漩涡,缺依然直言不讳

您在这一份近代数学史大纲中也有提到,即使我们有很多的大学生大量的出国,接受了最前沿的数学发展,但是回国了之后很少有看到他们能够有深刻而且有创意的数学工作,问题出在了哪里

  1. 太过急功近利。 赶快写文章,赶快弄个帽子戴戴,“青年千人计划”,”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就是政府做下来的官方的帽子,太在乎那些东西了。可能重要的缘故就是考试惯了,中国人从小学一路到去世为止都是在考试,不同的方法的考试,甚至拿做院士也都要是考试,(做院士一辈子无灾无难,什么都是最好的)
  2. 本科教育一塌糊涂。
  • 一些大的教授,他们在本科的时候没有好好教,他们认为我是研究教授,我不想教书,搞了些小贵去教,教得一塌糊涂。表面上教这门课,实际上并没有教内容,我讲这门课是代数,代数前面简单的教了,后面的不教,往往是这个样子。因为大学没有人管,不是高考,没有谁晓得你最后教的什么样子了,念得不好也没关系,反正我们都过了,每一个人都拿个A就算了。
  • 十多年前,很多学生到哈佛念书,包括北大的都有,他们一进来考试考博士资格考试,一般来讲是人家分数的一半,还有一个0蛋,老师没有好好教书,我很不高兴就是这个缘故了,这位女生考0蛋的时候,主持考试的人是我的一个朋友,介绍信写这么好,为什么会考0蛋。

针对本科教育

  • 基础不夯实,后面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于是丘成桐在数学研究中心,成立丘成桐英才班,举办丘成桐数学竞赛,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基础教育。
  • 本科一定要抓好基础教育,搞了大学生数学竞赛以后他们都很好了,北大也好清华也好都念得很好,没有这个问题了,现在我们去哈佛念书,至少第一批考试是没有问题的。

1.7 国内外高校如何选择?

  • 华裔学者在美国高校生存的环境将比以前差很多,这是今年的毕业生要面对的现实,他建议如果目标只是普通的美国高校,清华大学的水准和氛围要比国外好很多
  • 做研究也是一样,亲眼看着某一个大教授,将某一个学问做好,在你眼前做好的话,你心里面会有不同的感动,你想着能够看见他这么做,能够完成,说不定我也可以这样做,因为一个学生对不懂的东西,他的反应很强烈,他会自动去学。

1.8 总结:

  • 有人说教育就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老师对学问的热爱会折射到学生的生命中去,
  • 有人问丘成桐何为数学之美? 他说比如哥德巴赫猜想,素数有很多,我们的眼镜在一个黑洞里面,眼睛一开始看不太清楚,慢慢习惯了以后,会发现有条有理,找出那个规律,对那些我们想描述又描述不出来的事物,要在里面慢慢的找,之后出现的规律是很美的。

总结概括

  1. 注重经验分享。你要向前冲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你可以将你的苦难,向学生表示出来,有一些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你做研究的时候,有时候走的冤枉路,有时候走得很快,有经验以后学生会晓得,遇到苦难的时候,怎么处理这些困难的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走的更快,这些都是应该学习的,
  2. 人才导向。一个好的研究所主要是人才了,其他的是假的,你看国内很多地方,他们好像很漂亮的样子,事实上没有人才,外面是假的,
  3. 经费。现在清华一年的经费和国外差不多了,之前一些学者不会回过,但是中国的经济情况改变了很多,很多人愿意回来了,所以到了今天有兴趣的学生是不少了,当年从国外回来的很少,改变是蛮大的,改变是跟经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95%以上的数学家都是不愁衣食的,假如你不停地为家里负债,不一定能做好的问题,不一定家里面很有钱,但是不发愁衣食。


名人面对面 专访数学家丘成桐:东西方教育的异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