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治情治病治人心,但《我不是药神》

2019-04-16 14:11 作者:韦德丫呀  | 我要投稿

治情治病治人心,但《我不是药神》—— 给国内电影市场的一枚“提神醒脑丸”
“他真是天生应该做导演的人”“他有特别的现实主义刻画能力”。这两句话分别是徐峥(主演)和宁浩(监制)对《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的评价。在观影过后,也不难看出文牧野在这部影片中具有十足的把控力。从人物塑造到摄影;从剧本到影像,他的决策和导演能力,使整部影片具备了走向国际的气质。而在官方发出的先行版预告片中打出的slogen“入药人间”,则仿佛看出《我不是药神》对当下市场的信心。对市场而言,是另辟出一条均衡质量与娱乐性的蹊径。
英雄形象的成功塑造


首先需要讨论的是,什么是英雄?我们崇拜英雄,渴望英雄,却不是因为他们有超凡的能力,相反是因为他与我们一样,是普通人,不一样的是,他承担了超过他能力的责任。所以塑造英雄形象的前提是,塑造人物。
《我不是药神》中五位人物虽遭遇相同,但性格迥异,其中灵魂人物便是徐峥饰演的程勇。程勇整个人的气质像一个失败者,感情失败,事业失败,但是他却是个成功的父亲,这已经具备塑造人物的一个关键点——身份的复杂性。在复杂的身份中,必定会使程勇在面对选择中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他因事业失败,所以儿子找他要钱的时候他面露窘色,又因为感情失败,儿子跟了母亲生活,所以在得知儿子不向后爸要钱向自己要,是因为和自己亲的时候,又转忧为喜,掏出了钱包里全部的钱。


探讨社会问题的电影此前有过:关于网络暴力的《搜索》、讲述拐卖儿童的《亲爱的》,这些社会问题无孰轻重,都是我们当下迫切渴望优化的问题。而《我不是药神》中的人物程勇相比之前者两部,多了一些主动,诚然也由于主角所处的故事环境的不同导致,但也是因为这份主动,使程勇最终能够成为影片中那些病患的英雄,也成为观众心中的英雄。
“别人家的电影”
不少媒体人在观影过后大呼“终于看到了“别人家”的电影”,也有精确指出“中国电影的《熔炉》之作”。诚然,在国内电影行业日渐成熟的今天,爱看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多,市场也有了自己青睐的题材,而《我不是药神》的上映无意填补了社会问题电影的稀缺。而实际上,在看完《我不是药神》后产生的“别人家电影”“熔炉之作”的想法,其实侧面说明了一个事情——《我不是药神》具备了走向国际的气质。从摄影、美术、表演、题材,确实让我们想起了《厕所英雄》《熔炉》《不可饶恕》等优秀的印度、韩国电影,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电影实质上也是具备的“国际化气质”,方才引进了国内。所以,也许并不是《我不是药神》与这些电影相似,而是优秀的本土电影,在具备了世界性的同理心后,拥有了一样的气质,这个气质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读懂。虽然电影中讲述的社会问题每个国家都不一样,但是解决问题的渴望是一样的。

“半秒”出节奏

导演文牧野在片场常提到一个词,就是节奏。从镜头运动到人物走位,他在意到秒。他似乎很在意人物行动的意图,哪怕是非常细节的地方。在影片中浩子死后,程勇去医院和警察曹斌争吵的一场戏,文牧野坚持并且肯定的告诉饰演曹斌属下的演员,在阻止程勇撕扯曹斌的时候,再晚半秒,因为人的反应没有那么快。而饰演曹斌的周一围也评价文牧野是个偏执狂和强迫症患者。这所谓的“半秒”正是导演的游刃之地,是一种独特却曼妙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让程勇的“英雄化”过程产生了一些独特性,他是由一个名副其实的个体商贩,通过一次次的生命体验,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电影主要人物的行动往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导演的表达诉求。程勇像一个懵懂的少年一头扎进了成年人的酒会,他不在意觥筹交错的环境,对成年人的社交也不感兴趣,只顾埋头吃水果。正如程勇初去印度,是为了筹钱给父亲治病。他至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到这场“酒会”的社交中,医疗制度和药品价格他没有刨根问底,他尽他所能通过一次次的自身让利,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撬动了体制,完成了英雄化的过程。影片中的制度的不合理,或是人物错误的处理方式,其实都不会成为观众的重点,反而在观影过后对面社会问题会多一份理性,面对矛盾,多一份勇敢。
《我不是药神》满足了国内电影市场的娱乐需求外,也展现了一次荡气回肠的生命救赎。“我”虽不是药神,却“治情治病治人心,赎罪赎理赎人命”,实为一枚提神醒脑丸。

治情治病治人心,但《我不是药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