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云影视灯凭硬核技术入局,MK II型电子回压散热系统解决行业痛点

直播、短视频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自媒体工作室的普及,都对专业光影越发依赖,专业的影视灯具正逐渐成为刚需,但主流厂商的轻量化补光灯,功率大都在10W至60W输出,若选择高功率的设备,又会因繁重散热组件影响产品便携性,令许多刚需者们进退两难。

其中,智云推出的智云功率王G200影视灯,凭借小巧的身材和出色的性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相较于其他灯具,智云功率王G200影视灯采用了灯体和控制器分离的设计,灯体净重只有1000g,控制器净重也只有910g,外出携带时也不会感觉到太大的负担。在正常使用时,智云功率王G200的能够达到的61500Lux(6500K色温下,1m距离,使用智云标准罩测试),并且支持一键超频至300W功率的超高输出,照度高达85800Lux(使用智云标准罩1m距离,在4300K色温100%亮度测试所得),可全面覆盖和满足专业直播、人物采访、节目录制、TVC和MV创作等场景的布光需求。

当然了,对于补光灯尤其是专业的高功率影视灯来说,散热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影视灯在进行强光照射时灯源部分会因物理特性,不可避免的散发出一定热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的热量无法及时从灯体内部排出的话,很有可能会损坏灯体内部的结构部件,更值得担心的是,由于灯体长时间在超高温情况下工作,会导致灯体光衰现象加速,间接影像视频拍摄的体验与光线各种指标。

据了解,大多影视灯厂商大都采购统一制式的散热部件,不同厂商生产的同等功率的影视灯大小、形态几乎一致。目前,高功率影视灯大都通过增加散热器鳍片及调整风扇大小的方式解决大功率设备的散热问题,导致产品功率越大,往往也越大越重。不可置否,该种方式可以对影视灯的散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传统灯具所使用的“风扇+散热器”的组合,相当于只是将两个独立的配件进行简单拼接,在实际使用时,会因机体内空气的不规则运动,在散热器之间形成不规则的湍流和涡流,无效的湍流压力越多,散热效果也越差,这也间接导致影视灯增加了散热组件体积和重量,但没有对等提高散热效率,技术革新和发展依然深入探索的空间。

不仅如此,由于空气是流体,而常用的散热片、散热柱又都是刚体,这就导致空气会像鼻涕一样在散热器上黏住形成一层速度很慢的空气薄膜,离散热器越近,流得越慢。而空气又几乎是导热能力较差的物质,这就导致散热器表面仿佛穿上了一层较薄的“羽绒服”,极大影响散热器的工作效率。
同时,由于这种“空气薄膜”仿佛液体一样,简单的风扇匀速吹风,对于消除这层“薄膜”意义很小,需要通过间断的加速度迅速排出空气阻力。基于此,智云依靠多年的技术积累,基于电控电调与姿态算法等技术结合流体力学原理,成功研发出电子回压散热系统。基于这套系统设计定制的变频FOC风扇,可以通过感知风扇运动状况的微秒级变化,将其以电信号的形式反馈到控制芯片,再通过控制芯片对运动状况进行实时检测,借助智云自研算法,控制FOC变频风扇进行微秒级调整,在机器内部提供间断的气流,减少迟滞空气并消除湍流和涡流,带来更高的散热效率,让这款小体积的影视灯在实现大功率照射的同时,更带来高效持久的散热体验。
经过迭代创新,已从初代的MK I型电子回压散热系统,升级为了全新的MK II型电子回压散热系统。MK II型电子回压散热系统,通过降低散热器的厚度,从而降低了空气流动的距离,进而降低阻力、提高风压,从而加大了吹散黏在散热器表面的静止空气层的力。
此外,针对流体产生的不规则的湍流和涡流的问题,智云根据每一款灯的外形用流体力学来优化散热鳍片和风扇扇叶的形状尽量减少涡流和湍流的发生。就拿智云功率王G200影视灯来说,采用正面直接透气的方式缩短了鳍片的纵深阻力,可以简单理解为热量无需通过传递,就可以被风扇从通风散热孔,降低了空气流动的距离从而降低阻力,配合空气建模算法控制的风扇可以在同等噪音下提高更高的风压,提高散热效率。


借助先进技术让摄影师轻松实现光影创意,与摄影师共同探寻光影世界的无穷魅力是智云自创立以来一直的文化,而智云影视灯凭硬核技术入局,不仅引领了行业发展,还一举打破“高散热效率需要大型散热装置”的传统观念,以其高效操控的特性,让创作者能够更加自由、轻松地掌控灯光,实现自己的创作愿景,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