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丨农民工总量接近3亿,怎么看?
一、相关标签:
农民工、县域、群体、经济、收入、现象、建筑、县城、权益、国家统计局、公共服务、外部环境、农业农村、就业岗位、子女教育、就业机会、增长速度、国民经济
二、数据事实
2022年中国的农民工总量达到了 29562 万人,比 2021 年又增长了 1. 1%。其中,外出农民工 17190 万人,增长 0. 1% 本地农民工 12372 万人,增长 2. 4% ,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 4615 元,比上年增长 4. 1%。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也在增长。截至 2021 年,农民工平均年龄已达 41. 7 岁,比上年提高 0. 3 岁。 41 至 50 岁的农民工群体占比达 24. 5%。而在近 5 年, 50 岁以上农民工在群体中的占比已经从 21. 3% 上升至 27. 3%。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展现了眼下我们面临的总体经济形势和环境。公报中的数据显示, 2022 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1210207 亿元,比上年增长 3. 0%。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883 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2. 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206 万人,也完成任务。
安徽合肥包河区的一处建筑工地, 760 多名建筑工人,大多为晋城务工的农民工。其中 60、70 后为主力, 80 后占比很小, 90 后基本难觅踪影,基本上。分布在 45 岁到 65 岁之间。这个是我们的主力。的作业人员,还占比达到了应该有80%。根据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的最新统计,目前安徽合肥共有 30 多万名农民工在建筑工地工作,其中 50 岁以上的农民工占到了四成以上,而 30 岁以下的群体只占9%。
三、专家问答
问题1:在改革开放之初,说到农民工,人们似乎这是一个固有的观念,经过了这么多年,他们现在的构成和那个时候的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农民工现象应该讲是历史现象,也是个现实问题。农民工群体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的 90 年代,当时是由于广东沿海珠三角地区万象形的经济大发展,所以云南、贵州、四川的农民到那个地方去充分的就业,增加了收,与此同时也开拓了他们的眼界。
当时我们农民工在很大层面上还被人误认为是叫盲流。后来随着农民工的群体越来越大,我们规范了把农民工视为外出跨乡流动半年以上群体,从事非农产业,我们谓之为农民工。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有一度农民工这个词儿好像并不是特别的美好,总是想用别的词你,比如新龙人或者新工人,但是总觉得好像不得。
其实实际上农民工,他就是农民中出来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一个群体。没有一个词比农民工让全社会共同认知,我们讲的就是哪一部分群体。所以想来想去,还是农民工最形象,让大家记得很清楚。农民工随着这个时机, 90 年代开始出现,持续到今天,应该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PPT,刚刚统计局公布,我们已经达到了 2. 95 亿。 2. 95 亿,应该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对于我们这些年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包括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以为农民工在很大层面上它是中国民族的一个脊梁,是我们工业化、城镇化推动的一个有生力量。而且农民工的现象,或者农民继续外公外出,从此飞农产业还会持续一个很长的时间。所以我以为我们怎么样重视他们,包括我们怎么样从权益上保护他们,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话题。
问题2:这些年农民工的增长还是在持续的,但是增速放缓了。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最近农民工的流动趋势应该讲还是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分析认为最大的变化它还是个区域分布的问题。你比如上个世纪的 90 年代,包括新世纪的前 10 年,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对农民工主要是跨省流动的群体,增长的数量非常的快。
这些年,特别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宽松,特别是我们长三角、珠三角这种外向型的经济,你比如无论是低端的服装、鞋帽,这里的产业包括集结制造、电子产业这类的产业。
现在确确实实在疫情的这三年,因为外部的订单,包括局部的一些冲突,对这些都有更高的影响。换句话讲,如果前些年全球贸易一体化的现象还是非常正常的,这些年集团化、碎片化,包括单变化的趋势,对于全球的分工布局也有客观的影响。这种分工布局对农民工的外出的流向确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事实上,包括珠三角、长三角、浙江、广东、福建这里的地方,从就业岗位角度来看,从农民可以选择的岗位,相对于过去来讲都客观上受到一个值。所以农民工外出的现象确确实实发生了地域上的流动。
事实上, 2022 年我们刚刚公布的数据表明,人民公尽管 2. 956 亿外出,跨省流动的达到 1. 72 亿,但是增长速度只有 0. 1%。反过来看,我们在县经济的发展,我们留在本地,在省内县外、市内、县外或者县内襄外的地近的农民工人数在不断的庞大,一共达到了 1. 23 亿,增长速度明显的超越了跨省流动的增长速度,达到了 2. 4%。而正因为我们在跨省流动数量减少的同时,由于现经济的发展,我们增加了就地就近业的人群。使我们整个外出就业的人数增速不减。
问题3:就是去年我们注意到有一些地方一刀切地发布了一些政策,要清退建筑工地上的超龄农民工,当然政策进行了一些修补。但是从这样的一个细节,我们往往说一叶知秋,我们能看到一种趋势,可能未来在很多在在更多的领域会出现这种清退的现象。我们怎么能够保障这些农民工的权益?
事实上,这些年由于我们人口的基数,特别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外出现象或者挤出现象还是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外部环境从我们现在包括就业的岗位,包括建筑工地这种岗位。随着前些年的房地产弱,现在房地产的市场相对于前些年来讲是一种萎缩的状态,甚至是一种停滞的状态。这种就业机会比较多的。这种就业岗位确确实实相对于前十年,前些年的发展,就业的机会更加少了。就业的机会少了,以后面对需要就业的群体来讲,用人单位客观上就有了挑人的余地。所以前些年的民工荒这些年也就不再存在。而且正是因为有了供大于求或者供需失衡的现象,所以对 50 后,对 50 岁以上的一些农民工,包括建筑工地,包括一些需要重体力活的工作场景。对于农工,或多或少都采取一种排斥的现象,这个是必须承认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各级政府,你包括劳动部门,包括农业农作部门,可能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你比如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保障,包括我们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些年,我们的第三产业,包括生产幸福务业,包括生活幸福务业,包括我们的灵活业。的岗位越来越多。我们可以把不适合在建筑工地或者从事中体力活的农民工,我们尽量的在第三产业采取一种灵活就业的方式,让他们有就业的机会,让他们有增加收入的机会。好。这样下来,使我们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持续的推进,一方面我们一二三产业协调如何发展,特别是我们聚焦服务业产业的发展,增加农工的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也同样好于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问题4:外部环境给农民工的选择越来越少,就在这最近一段时间,所以他们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其实这也给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一个机会,同时也是挑战县域经济应当怎样发展,才让这些农民工不是不得不,而是他们更愿意在家门口去就业。
发展现经济。具体讲,发展现存经济是我们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农民工在家附近就地近就业是一个未来长时期的选择。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一方面我们要尽更快的或者更好的夯实县城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包括刚才专家、国家统计局官员讲到的你比如教育问题,子女教育包括我们的医疗救助,特别是子女教育的问题,我们怎么样减少农民的缴费的问题。
你比如我们怎么样平等的让农民工的子女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你又比如我们怎么样通过我们的住房公积金的问题,你包括廉租房的问题解决,农民在县城能够住的下来,这都是给我们提供了有很多的一些突破口。其实在这些问题方面,我们在江浙一带,你比如浙江包括福建这些地方都有很好的实践,我们怎么样把这些地方上的实践经验退而考之,推而广之,我以为是个很好的选择,大家应该去总结经验。其他地方能够解决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解决?
问题5:刚才我们提到中央 1 号文件也已经多次在提县域农民工的市民化。市民化,很多人觉得给户口落户就可以了,仅此够不够。
县城市民化,其实刚刚各位专家包括政府的官员都讲得很清楚,因为在县城落户门槛相对于在城市落户,大城市落户它的门槛更低,农民跟在生成本、花分方面应该讲更深、更节俭,所以他落户相对更容易一点。但是我们想在县城落户,其实有很多农民他不太愿意。为什么?过去我们有些政策,当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我落户以后,我在成农村的一些权益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你比如承包地域的承包权,宅基地的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的分配权,我们怎么样有效的保障?与此同时,进了城以后,我的子理受教育的问题,包括我养老的问题,包括我社会的救济问题,这些怎么给原来城市里边的市民享受同等待遇?我以为需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规范摘录
我们将强化各乡稳岗收困的政策落实,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稳定农民工就业。
在今年中央 1 号文件中,明确强调要维护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杜绝一刀切的清退做法。
从农民工的内心意愿,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势,就在家门口就业。当这种趋势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又如何保障农民工群体能够更享受到更公平、更丰富的公共服务。
大城市作为哑铃的一头,乡村作为哑铃的另一头,县域连接城乡的最核心的、最关键的枢纽。
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这样可以照顾老人、照顾孩子,减少一些社会问题。
包括我们在工资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都在突破,从政治上已经没有障碍了。但是具体的落地政策最后一公里,现在各地的情况不一样。
扩大县域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县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达标,加强住房保障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学位供给。
3亿农民工作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个脊梁的作用。其实可以换一个比喻,这些3亿农民工他们真的是像吃草挤奶的老黄牛,我们不应当只享受他们的付出,而不为他们做出我们应当做的事情。他们怎么老有所依,他们的子女如何能够有更好的前程,这都是我们应当帮他们去想的。
(以上是基于新闻1+1音频转文字摘取,有些字可能存在错误,完整文本内容需要可以联系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