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扶风县:航拍法门寺真身宝塔
在宝鸡市扶风县的法门镇,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法门寺。1987年,考古工作者清理法门寺塔的地基时,出土一枚释迦牟尼佛的真身指骨,在佛教信徒之中,引发广泛的关注。2006年5月25日,法门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法门寺已经不是一座简单的佛教寺院,经过商业开发,门票贵的惊人!作为文博工作人员,工作证也不太好使。因此,虽然经常路过法门寺,但是我很少进入参观。2019年6月8日,再次经过法门寺,我操作无人机对这里进行了航拍。
无人机从寺院西北角的墙外升起,这里有一大片草坪,上方没有任何遮挡。随后,无人机在70米的空中,以法门寺塔为中心,按照逆时针的方向,环绕寺院飞行一周。院内的宝塔、大殿、阁楼和博物馆等各类建筑一览无余,庄严肃穆,大气磅礴。
相传,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桓帝时期,寺内有一座埋葬佛骨舍利的阿育王塔,所以当时被称为“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正式更名为“法门寺”。
据说,释迦牟尼佛涅槃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为了弘扬佛法,将佛祖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送往各国建塔供奉。其中,中国有19处,法门寺为第5处。
在唐朝统治的200多年间,太宗、高宗、武后、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先后开启法门寺塔的地宫,迎奉指骨舍利去长安的皇宫进行供养。
每次迎送舍利的时候,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等级之高,绝无仅有。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将佛指舍利和数千件稀世珍宝一起埋入塔下的地宫,从此以后,再未开启。
明代的时候,新建八角形宝塔,砖砌塔身,共十三级,通高47.8米。塔的底层南面有券门,门额上镶嵌“真身宝塔”四字,东、北、西三面分别装饰“浮屠耀日”“美阳重镇”“舍利飞霞”等砖雕文字。
塔刹为铜质宝瓶状,高2.45米,直径1.45米。第一层至第八层叠涩出檐,檐下设有斗拱,斗拱下设浅檐。二层以上,每层八面设置券门,每个门里安放一尊佛像。塔内中空,搭建楼梯,以便攀塔。
1981年8月,一场暴雨后,这座宝塔的西半边坍塌。1987年初,拆除残塔之后,清理塔下地宫,出土唐代迎奉供养的佛祖真身指骨和三枚影骨舍利,以及大量的金银器、琉璃器、珠宝、玉器、瓷器、丝织品等珍贵文物。
1988年11月9日,在法门寺的西侧,法门寺博物馆正式开放,主要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珍贵文物。其中,主体建筑被称为“珍宝阁”,仿照地宫出土的鎏金铜浮屠建造,与旁边的法门寺真身宝塔相呼应。
1988年10月,在原塔的基础上,新的真身宝塔落成,外观模仿明代宝塔。在塔的地下,新修一座地宫,将唐代的地宫围起,游客可以透过玻璃观看。
如今,在法门寺内,开办佛学院,乃西北地区唯一的汉传佛教高等院校。2010年5月,国家宗教事务局正式批准为本科学制,学院秉持“志、道、德、才、学”的办学方针,借鉴现代学院教育的标准,培养解行并重的优秀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