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言语打卡#017

2022-06-01 09:37 作者:行测喜哥  | 我要投稿

【1】回溯法律史,从法的完善来看,“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是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整个法体系看,民、商事立法最早进行了习惯考量。我国民事立法也有考量习惯的传统,《大清民律草案》等均开宗明义地阐明了习惯要素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民事立法中的制度和政策要素不断增强,习惯要素逐渐式微;当下,伴随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直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的社会习惯要素得以强调,如在规定处理民事纠纷的依据时,就直接说明“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并将习惯的内涵从《合同法》中的“交易习惯”拓展到“民事习惯”范畴。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我国民事立法中对习惯要素的重视与考量

B习惯要素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具体体现

C我国民事立法发展与演进的一般规律

D习惯要素作为中西方立法来源的传统

 

【2】菩提树具有易成活、寿命长、小枝萌发能力强、耐修剪、根系发达盘根错节等特点。一颗颗金黄色的小小菩提树种子数十年之后竟能长成那样一株让人仰天而望的参天大树,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菩提树在佛教的观点看来,是觉悟之树,大智大德之树,是佛教指定的“圣树”。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对菩提树十分敬重、虔诚,有禁止砍伐菩提树的习俗。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有时会看到菩提树干上缠绕着一圈圈的线绳,那是佛教信徒们的祈祷。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菩提树的生物特性

B菩提树的观赏价值

C菩提树的佛教信仰

D菩提树的特性与佛教信仰

 

【3】历史上,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如英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都是或曾是帝国的语言,这些帝国曾积极促进其他民族使用它们的语言。权力分配的变化产生了语言使用的变化,英国和法国都曾坚持在其殖民地使用自己的语言,但大多数前殖民地独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努力用本土语言代替帝国语言,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本土语言是民族独立的重要标志

B语言使用是政治权力的某种表现

C利用权力推行语言是无法持续的

D殖民统治对语言分布有深刻影响

 

【4】中国古代的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司法权和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了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当时,司法权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发现司法人员有司法不公问题,会对其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秦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等罪名就是例证。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

A中国古代的责任司法的涵义

B责任司法的本质和历史意义

C责任司法内涵的产生和历史嬗变

D我国古代责任司法和法家思想的渊源

 

【5】据报道,某卫视的亲子节目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2/3。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晚上,年轻的母亲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看电视上的“爸爸带孩子”,而年轻的爸爸也许还在加班、在应酬,也许只是待在卧室里打游戏、玩电脑——他们的孩子依然延续着没有父亲陪伴的故事。事实上,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母亲身上,在不少现代家庭,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推到上一代老人身上。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父母亲情教育缺席现代的家庭生活

B在现实生活中亲子教育的主体缺位

C当下亲子节目赢得共鸣的真正原因

D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间缺少交流

 

【6】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极大地震撼了欧洲各国的王室。他们视法国大革命为洪水猛兽,不屑与拿破仑这样行伍出身的政治暴发户对话。1800年英、俄、奥等国组成的第二次反法同盟与拿破仑决战。拿破仑亲率两万兵马,出其不意地翻越了法国与意大利交界的羊肠小道,进入意大利境内,击败了奥军。同时,拿破仑又向沙皇保罗一世献殷勤,使他退出了反法同盟,最终使英国陷入孤立,不得不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承认拿破仑在欧洲占领的疆土。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欧洲各国的王室非常害怕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

B拿破仑是个具有非凡军事才能与外交手腕的人

C英、俄、奥等国最终承认拿破仑在欧洲占领的疆土

D拿破仑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法,击败第二次反法同盟

 

【7】不能说辱骂学生的老师是好老师,但我要告诉大家,在今天的中国校园里,肯为学生着急的老师恐怕不多了。为什么呢?一方面,现有的教育机制并没有给严师提供保障。有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实际上把所有教学管理中的风险都转嫁给了老师,一旦老师严厉管教,学生出了问题,老师不管有理没理,总是遭遇舆论千夫所指。久而久之,很多老师也都感觉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一方面,今天的学生也真的不好“管”了。对老师有所不满,截屏上网,甚至录音录像的情况新闻里也都曝光过。你觉得严师出高徒是为学生好,学生也许想的是舒舒服服躺成人生赢家。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最想表达的意思是:

A舆论环境不利于老师对学生严格管理

B学生经常利用舆论表达对老师的不满

C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以严加管理

D当前的舆论导向过度保护学生

 

【8】14.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结构模式与演化规律的学科。对“模式”与“规律”的探求是语言学与其他科学共同的目标。然而,光有科学的目标还远远不够。演绎与归纳、定性与定量、描写与解释、假设与检验等现代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共同特征,正是我国传统语言学所欠缺的。与此同时,中国语言学还面临着国际化问题。我们在国际语言学学术共同体中的声音还很微弱。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结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以及国际学术语言是英语的语言藩篱,也存在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语言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和国际化任重道远

B过去国内语言学界对语言学研究方向的认识存在误区

C研究理念与方法的问题制约了中国语言学的科学化和国际化

D对语言结构模式和演化规律的探究是现代语言学的终极追求

 

【9】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以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

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

A古代法治的本质

B法律对治国的作用

C以法治国思想的变迁

D古代法律对君权的影响

 

【10】中国陶瓷,凡一新品种诞生,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演变,脉络清晰。但元青花没有童年,没有少年,当你看见它时,它俨然已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在人们的印象中,蒙古人善武而不善文,所以如此精美的青花瓷出自蒙古人之手太让人不可思议。再有,元青花出现之前,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鲜有蓝色的身影。近年在南海打捞出的多套精美的蓝色青花瓷器,经考证为明代郑和下西洋带入东南亚的明青花。这更让世人质疑元青花的身份。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元青花没有清晰的演变过程

B元青花让世人质疑

C元代陶瓷的发展状况

D元青花被世人质疑的原因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本期参考答案:ADBDB  BACAD

(本期不提供解析了,大家有问题讨论区交流吧)


#言语打卡#01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