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评】读瓦尔特·伯克特《希腊宗教——古风与古典时期》

2023-03-04 08:52 作者:日戈瓦桂圆  | 我要投稿

        选取这本书作为课程读物的时候我对西方希腊宗教研究并没有过多了解,只是在以往阅读文献时经常看到伯克特(Walter Burkert)的大名,于是也想趁这个机会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学者和他的著作。然而当我着手开始阅读的时候才感到困难重重,体会到了这部著作的博大精深,也从其他各个方面了解到它在希腊宗教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以下简称《希腊宗教》)。这篇文章先介绍作者以及本书概况,然后在翻译章节标题的基础上概述章节基本内容,最后列举一些翻译难点、相关思考和阅读这本书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想,文末附完整的目录翻译。希望本文可以算作自学名著的报告与备忘,为以后该领域的进一步阅读做准备。

 

一、 伯克特其人其著

        瓦尔特·伯克特于1931年出生于德国新代特尔斯奥,是著名的希腊神话学家、宗教学家,曾执教瑞士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我认为他也是极为杰出的古典学家、古典语文学家。他在《杀戮的人类——古代希腊献祭仪式和神话的人类学研究》(Homo necans: The Anthropology of Ancient Greek Sacrificial Ritual and Myth) 中对自己的研究方法总结道:“(我)作为一个语文学家,从古代希腊文本出发,试图为宗教现象找到生物学、精神学以及社会学解释。”(a philologist who starts from ancient Greek texts and attempts to find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s for religious phenomena"-- from Introduction, p. xix. Burkert,Homo Necans) 伯克特几本已译为中文的著作便体现了他的学术追求,如上面提到的对宗教与神话的“人类学研究”,或者《神圣的创造:神话的生物学踪迹》(赵周宽 田园 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英文“Creation of the Sacred: Tracks of Biology in Early Religions”)的“生物学”视角等。这句话虽然针对的不是《希腊宗教》一书,但确实能够代表伯克特本人典型的治学方法,并且也在这本书里得到充分反映。这一点从“引言”(Introduction)部分就已经得到印证。

        “引言”包括了三个部分,“学术史概述”(A Survey of Scholarship)、“资料来源”(The Sources)和“研究范畴”(The Scope of the Study)。作者在“资料来源”中就指出尽管传统上文字语言、尤其是希腊人的著述是研究希腊宗教的来源,但现代研究方法不能满足于文字记载,尤其希腊宗教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形成祭司阶层和神圣经典(这是伯克特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因此必须结合大量铭文、法律纪录、教义法令、章程、日历等思想资料;还要考察纪念碑、寺庙、雕像、瓶身画、甚至罗马的希腊神像复制品、雅典等地的考古发掘等实物资料。可以说资料来源和范围大大扩展,并且十分注重学科综合,充分利用了不同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和广受好评的特色之一。虽然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有了重大革新,但作为“古典语文学家”的伯克特并没有忽视文字材料,相反,作者对经典文字材料(如史诗、戏剧、颂诗、散文)的使用方法、阐释角度都有拓展性发展。我想这一方面是受到了上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学界发展变化的影响,尤其是结构主义兴起,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等学科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更是继承了德国古典学的优秀传统,以及利用了实证考据、英国认识论、心理学分析、马克思经济社会学分析等学术积累(具体可参“学术史概述”一章)。当然,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以及精神复杂的研究论述对中国初读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首先就表现在大量专业、专属名词和专门词汇上。后面的各章标题翻译便须面对如是难题。

        《希腊宗教》一书原以德文写就,名“Griechische Religion der archaischen und klassischen Epoche”,1977年初版,2011年二版;第二版做了些增补。英文版则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1987年布莱克维尔公司(Wiley-Blackwell)出了第一个平装版,译者是约翰·拉凡(John Raffan)。英文版根据德文第一版译出,译文精准可靠,但某些地方与德文原文还是有一定差距,值得探究;而德文第二版并没有相应英文翻译。另外这本书目前也没有中译本。本人阅读的是87年英译平装本,并没有细读两个德文版,更无从比较,此须待未来之功。

 

二、章节主要内容

        本书主体部分除了“引言”外共分为七章,分别是1、“史前与米诺斯-迈锡尼时代(Prehistory and the Minoan-Mycenaean Age)”;2、“仪式和圣所(Ritual and Sanctuary)”;3、“诸神(The Gods)”;4、“亡者、英雄、地府诸神(The Dead, Heroes, and Chthonic Gods)”;5、“城邦与多神宗教(Polis and Polytheism)”;6、“密仪与苦行(Mysteries and Asceticism)”;7、“哲学宗教(Philosophical Religion)”。章内注释(notes)集中罗列于文后(德文第二版采用当页脚注形式),并且还附了希腊词汇索引(Index of Greek Words)。每一章又细分了节和次节。仅从章节标题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涵盖面十分广泛,内容更是紧凑充实,虽然整本书长度客观,但读来仍给人一种“限于篇幅”有所取舍的感觉。

        第一章:史前与米诺斯-迈锡尼时代。伯克特在“研究范畴”中便强调了作为希腊宗教背景的米诺斯-迈锡尼宗教。而希腊宗教产生可以识别的轮廓最早追溯到700年前后,后来随着哲学的兴起陷入危机,到基督教的胜利和外族迁徙破坏才真正结束。而论及组成,仪式和神话是宗教史家研究的两种重点形式。可以看到伯克特为了追本溯源,给米诺斯-迈锡尼背景研究安排了相当的空间。由于早期阶段缺乏足够的文字材料,于是作为实证科学的考古学提供了大多基础证据。如第一节“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早期(The Neolithic and Early Bronze Age)”,便从定居点的发掘情况、宗教遗迹、石像石器、祭祀习惯等方面进行介绍。第三节的“米诺斯-迈锡尼宗教(The Minoan-Mycenaean Religion)”基本也遵循这一范式,只不过分为几个次节介绍得更为详细:分别是“历史梳理(A Historical Survey)”;“原始资料情况(The State of the Sources)”;“祭祀地点(The Cult Places)”;“仪式和象征(Rituals and Symbols)”;“米诺斯神明(The Minoan Deities)”和“迈锡尼诸神和线性文字B(The Mycenaean Gods and Linear B)”。作者通过地点、空间、遗存等物体表征分析试图还原史前时期本土祭祀和崇拜的若干特征,并通过诸如荷马史诗、希罗多德记载等文字资料与后世希腊崇拜建立起联系。在语言文字方面,第二节“印欧语来源(Indo-European)”(原文并没有“来源”,直译是“印欧语的”或“印欧语的”)从印欧语建构、联系角度,主要对神名称起源进行了较为清晰的介绍。可能由于印欧语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硕的结果,或者语言资料便于归纳总结,这一章对语言联系所体现出的价值结构、社会、父权组织等主题的概括较为明确。最后还提到杜梅齐尔(George Dumézil)的结构主义三功能说,使理论框架的使用更加完整新颖。语言文字确实是理解宗教的重要来源,作者还专门介绍了线性文字B的诸神线索,为理解希腊宗教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二章:仪式和圣所。这一章内容丰富,篇幅也较长,足足8节,几乎每节下面都又分了若干次节。概括起来看,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宗教(或崇拜)基本组成和元素,包括圣物、祭品、功能、处所、角色、言辞等等;可以粗略理解为支撑崇拜体系运行的各种构件。当然所有内容的安排都紧扣“仪式”和“圣所”两个主题,如第一节:“处理圣物:动物牺牲('Working Sacred Things': Animal Sacrifice)”,就安排了“流血仪式(Blood Rituals)”、“火仪式(Fire Rituals)”、“动物与神(Animal and God)”(神的动物形象意味着神本身成为牺牲,且动物献祭含有体验高等神圣力量的功效)等内容。第一节和第二节“献祭品与奠浆(Gift Offerings and Libation)”主要讨论了崇拜仪式所使用的物料和供奉;第三节“祈祷(Prayer)”和第八节“狂喜与预言(Ecstasy and Divination)”主要处理了崇拜中和话语有关的部分,即人们所用的呼告,预言者和先知的神谕等;第四节“净化(Purification)”是古希腊宗教中重要的功能,故分了5个次节详细论证;而有关“圣所”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五节。第六节“祭司(Priests)”被单独挑出来,其实正如作者所一再强调的那样:希腊宗教并不存在祭司阶层,但其崇拜仪式中仍有特殊和显著的人物负责专门事务,所以有必要单独论述。第七节“节日(The Festival)”主要从节日仪式和行为角度来研究,有关节日本身的介绍可见第五章。这一章内容繁杂,涉及到崇拜行为和处所的方方面面,为古代希腊崇拜画面做了全景式白描。从中也可以看到,除了介绍圣所的一节,其它内容大部分还是来自于书面文字资料,作为古典语文学家的伯克特处理起这些资料自然得心应手。

        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解决神的问题。作者没有再用考古证据或者古老片段开篇,而是直接从荷马与赫西俄德的史诗出发,第一节的标题就十分具有文学色彩“荷马的魔咒(The Spell of Homer)”。因为在他本节第一段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希腊宗教具有特殊性:没有固定传统的祭司种姓,没有吠陀和金字塔文本,也没有任何权威性的启示以圣书的形式出现;戏剧、哲学著作等是古代希腊宗教崇拜的主要保存。而两位诗人作为诗学权威,正是混乱多神崇拜能够形成秩序的基础,也是神话以及相关艺术萌生繁荣的前提。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没有花费大篇幅介绍史诗的内容或意义,而回归了近东起源、印欧史诗传统的视角上来,找出神明干预的公式化证据;最后还介绍了相关的图像艺术,如瓶身画、大型雕塑等。荷马的“魔力”可见一斑。第三章第二节“各个神(Individual Gods)”分别介绍了十二位主神。内容主要包括:名称解析,诸神中位置,形象象征,现实社会中功能地位,神话描述等。如果相关资料翔实,如有关阿波罗的不同绰号和含义,便会给出更为详细的介绍。第三节“其余众神(The Remainder of the Pantheon)”有关其它神明问题,包括不太尊显的神(Lesser Gods)、神的社群(Societies of Gods)、自然神祇(Nature Deities)、外来神(Foreign Gods)等。第四节“希腊人神同形的特点(The Special Character of Greek Anthropomorphism)”是一个传统论题,伯克特否定了以前认为人神同一是希腊崇拜的特点,也是荷马等早期诗人的创造,但随着近东文明研究深入,这一点越来越难以成立。但人神同一仍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宗教和艺术,甚至影响到现实政治。

        第四章可以和第三章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比:后者有关居于天上、代表生和高等级存在的神灵;而前者则关于居于地下,或者有死的英雄、死亡以及疾病等“黑暗”的神灵。有关死亡的考察必然涉及以墓葬为主要材料的考古学,因此第一节“埋葬以及亡者祭仪(Burial and the Cult of the Dead)”中,伯克特就承认考古学是十分专业和复杂的研究,尤其涉及葬礼和相关资料。但他所提出的心理学问题则证明了一个宗教学家全面的知识结构、独到的问题意识。他将继承人复杂的心理状况与希腊埋葬事件、贵族竞赛游戏以及后来社会原因为奠基所代替联系起来,形成某种葬礼行为由盛转衰、变化替代的完整证据链。事实上这一章的几节“死后神话(Afterlife Mythology)”、“奥林波斯神和地下神(Olympian and Chthonic)”以及“跨地下-奥林波斯边界的角色(Figures who cross the Chthonic-Olympian Boundary)”都是史诗当中的重要主题,并且伯克特几乎都能从近东传统、自然哲学、语源学、非阿提卡传统等角度找到关联。其中“英雄们(The Heroes)”一节仅看标题可能会让人疑惑为什么放在这里,主要还是因为伯克特从英雄墓葬的考古学和社会学角度入手,重点分析英雄崇拜在史诗影响下对希腊城邦演变的作用。总体来看,都不脱离作者自己标榜的治学方法、研究路径。

        如果前两章能够进行联系对比阅读的话,第五章和第六章也可以这么处理。第五章“城邦与多神宗教”聚焦的是城邦宗教以及政治共同体范围内的宗教活动,而第六章“密仪与苦行”则是城邦外缘、更加私人和小团体的崇拜与仪式等。第五章内容是比较多的,共分了四节:“希腊多神宗教的思想范式(Thought Patterns in Greek Polytheism)”、“节日规律(The Rhythm of the Festivals)”、“祭祀的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s of Cult)”以及“希腊语言反映出的虔敬(Piety in the Mirror of Greek Language)”;且每一节下面都有次节来处理具体问题。第一节是对希腊多神系统思想模式的剖析,对众神所体现出来的家族群体、婚配或成对关系、年龄差异等特点做了总结,其中将“狄俄尼索斯”单独挑出来恐怕也是从酒神在众神谱系中地位和其思想框架(如尼采著名的酒神日神思想)来考虑。第二节有关节日的内容比较繁杂;第一次节“节日日历(Festival Calendars)”就对主要节日(尤其阿提卡日历上的节日,再次体现出资料充足的重要性)进行了概述,其中大量节日名词对中文译者会是不小的挑战;而后面几个次节所选的节日也都颇有代表性,如多利安人的牧群节(Karneia)、雅典人的花月节(Anthesteria)以及女性的地母节 (Thesmophoria)。第三节“祭祀的社会功能”从社会道德、誓言约束、表演创造社会统一、教育功能(过渡仪式)、社会危机处理等方面考察了宗教的功能,堪称十分精彩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最后一节考察了城邦思想的基础之一:虔敬问题。在古希腊的文献当中,无论什么样的文字样式:诗歌、戏剧、哲学散文、公共讲词,都会或多或少涉及这一概念,所以其对于理解古希腊文明十分重要。

        第六章处理非公共性崇拜,主要涉及厄琉息斯密仪、酒神密仪和俄耳甫斯密仪。当然伯克特没有局限于这些著名的希腊密仪。第一节综述了密仪的特点,拿厄琉息斯密仪举例,并指出密仪建立在个体发现的基础上,这在前7世纪和6世纪是重大的思想史事件。因为密仪具有保密的特性,且常常与城邦法律冲突,所以很少有公开文字记载。第二次节“氏族与家族密仪(Clan and Family Mysteries)”和第三次节“得墨忒尔祭司神和萨摩特拉刻岛(The Kabeiroi and Samothrace)”从考古发掘资料入手,辅助以铭文记载;前者记载了雅典附近某个家族的祭坛研究,作为战士团体、武士部落的证明;后者则更为复杂,分析了北爱琴海萨摩特拉刻岛的某种崇拜,混杂了前希腊和非希腊的元素。至于作为实例分析的酒神与俄耳甫斯崇拜,值得注意作者重点不是放在诸如《酒神的伴侣》等材料,而是追溯到最早的酒神赞歌(dithyramb)、自然哲学家的记载、南意大利出土的金叶文字等,当然希罗多德或欧里庇得斯的材料也不可舍弃。整体上,伯克特对酒神崇拜的介绍偏重于社会革命与追求来世幸福;而俄耳甫斯则偏重于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联系以及文字革命。

        第七章哲学宗教是唯一一章完全使用文字材料论述的宗教问题,焦点在于哲学对宗教的影响,如哲学思维与宗教思维的关系,哲学对宗教的破坏与重建等。第一节“新开端:存在的与属神的(The New Foundation: Being and the Divine)”从认识论基础提出哲学的兴起是对希腊宗教静态结构的颠覆,mythos让位于logos(古代已认识到这一点),散文取代诗歌。但两者又紧密关联,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中。第二节“危机:智术师与无神论者(The Crisis: Sophists and Atheists)”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智术师运动。后面几节都主要处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主流哲学的宗教观。这一章既可以当做宗教的哲学史,也可以当做哲学的宗教史来看待。

 

三、翻译问题与思考

        毋庸讳言,这部读起来便十分吃力的著作,其翻译工作也将是困难重重。刚开始读的时候并没有想翻译全书的目录,但读着读着就发现,常常题目都不明就里,内容读起来自然也不知所云。于是便尝试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标题译出来。这个过程中还真遇到了一些困难,当然大都很基础和常见,现进行简单总结。

        首先是多义词的问题。最为典型的如“cult”,德文对应词是“Kult”,意义大致相似,有“祭祀”(仪式)、“崇拜”(行为)、“宗教”(系统)等多重含义,就1.3.3的“祭祀地点(The Cult Places)”而言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2.5.3的“神庙和祭祀形象(Temple and Cult Image)”似乎就可以译为“崇拜形象”,因为文中介绍的主要是依照神和信仰而塑造的图像、器具、建筑等。而5.3的“祭祀的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s of Cult)”似乎又理解为更大范围的宗教信仰比较好,因为该节讨论了信仰作为整体的社会功能,并非只有仪式和行为,还包括思想体系、制度运行等。目录中的翻译暂且都按照“祭祀”来理解,因为考虑到西文用的是同一个词,如果译文换来换去反而可能偏离作者的本意。当然,翻译不是一一对应,严肃工作中还需进一步探讨。

        其次是西文的难译。如1.2的“印欧语来源(Indo-European)”,德文“Indogermanisches”都表示“印欧的、印欧语的”,所以根据文章主要内容暂且加上了“来源”,不知能否表达确切本意。再如6.2的“酒神崇拜与俄耳甫斯崇拜(Bacchica and Orphica)”,德文“Bacchika und Orphika”,属于专有名词概念化、集合化,应当理解为有关两种崇拜(或者两种密仪)的元素、组成等。西文可以通过字母增减造词,但中文就难以找出对应的词语,造词也颇为困难;若采用音译则如同不译。

        再次是希腊文专名的难译。西文界经常将希腊文拉丁字母化,然后直接使用,中文对应的措施就是音译。但音译一难以表明意思,二不同译者会有差别,甚至一个译者也会出现不统一的情况。遇到诸如节日介绍、神明介绍等更容易出现混乱,读者也难以辨认。因此我认为最好能找到词源或者结合作者的描述,尽量采用意译外加注解的办法处理;如有必要,哪怕字典有明确解释的词语也要不吝气力进行二次加工。如2.5.1的“圣域(Temenos)”,希腊文是“τέμενος”,动词原形“τέμνω”是“切割、划出一块地”的意思,虽然英文可以直接用Temenos,但还需要翻译成汉语,不能直接写成“泰迈诺斯”之类。而词典中“划出一块地”的解释又冗长而不合适, 所以需要找出一个合适的词汇。再如5.2.3的“牧群节(Karneia)”,希腊原文是“Κάρνεα”,词源本身有“牧群、放牧”的含义。 有同学建议译为“阿波罗节”,因为这也是阿波罗的别称,也不无道理,毕竟神名和节日名称联系会更加紧密。当然这个方法也有问题:并不是所有名称,其词源和意义都十分明确,大量涉及名称和专有名词的时候,如果一会意译一会音译,会造成不统一和角色定位混乱等问题,这在翻译实践中也是必然会遇到的。

        最后就是概念本身难以的问题。如3.3.5的“神灵(Daimon)”,5.3.4的“过渡仪式(Initiation)”等。它们本身就具有多层涵义,即便西文也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语,中文界更是因为理解不同而难以统一,只能在翻译实践中、在不同译者的批评讨论中探索更好的译法。总体上说,这本书内容广博,在学界影响深远,价值很高,初版便受到学者们的广泛赞誉。美国语文学家、荷马学家纳吉的话很好总结了我看这本书的感想:“这部紧凑的综合研究值得更为认真地阅读。这是一座宝库,所有对希腊宗教感兴趣的希腊学家都会想用它来进行一遍遍探索” 这确是一部宝典,即便仅看注释和参考文献都是对古代材料的梳理和总括。然而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阅读和理解起来难度很大,第一个难关便是对相关概念和专有名词的陌生,缺乏考古知识和人类学基础更加大了这种陌生所带来的阻碍。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阅读,倒可以忽视这些问题,但收获也会大打折扣。可要认真学习或者译为汉文,则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理解和思考,所要借助的辅助材料恐怕也将非常繁多。

        概括来说,这次阅读和试译给我带来了如下几点思考。一、对于陌生词句切不可望文生义,须联系上下文甚至相关研究确定作者所指,此固乃常识。此外要尽量多联系已有的汉文翻译,若没有或暂时找不到已有中文译文的,抑或有人译过但觉得需要其它写法的,应予以解释和注释,并表明材料来源。二、本人倾向于用意译而非音译,如若某词族内多数次无法确定含义则可以采用音译,重要的是前后统一、全文统一。为此可以从开始就建立译名表、音译表;并可划分“人物”、“地点”、“神名”等部分;可采用汉、欧、希(拉)对照的方式,尽量避免错译、误译。三、翻译底本尽量选取德文第二版,并以第一版的英译作为辅助。笔者的粗略翻阅中,德文版有些概念、用语等跟英译本并不完全一致,甚至会有删减增添的情况,因此根据德文原版翻译会更加精准理解原作者的意图。至于版本问题,虽然德文第一版价值已经很高,第二版不过是增补,但毕竟这些改动代表了作者思想上的变化,于中文学界也会更有裨益。四、注重作者“参考文献”这一部分。伯克特遵循德国传统语文学规范,尽量引用一手材料,因此他对材料的选取方法、甚至所选取的材料本身都必然十分具有启发性。如若可能也可将这一部分译为汉文。以上就是几点粗浅的感受,学术路漫漫,如果以后有机会能够再次深入探索这本巨著(浅读想必必不可少),希望现在的这些想法可以作为笔记而帮助一二。


【书评】读瓦尔特·伯克特《希腊宗教——古风与古典时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