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达毅:以设计创意为空间赋能,高情感轻介入下的整合性思维与实践
微访谈
作为REARD品牌专注于城市更新范畴的独立PLUS平台,【城屿演新】于2022年开启了一系列特别企划,其中携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策划发行的《城市更新优秀设计案例与评析》图书,将收录本年度各地先后改造完成的优秀城市更新作品,邀请专家评析后集结成册,彰显独创的设计特点和历史传承价值。
全新的设计季,【城屿演新】同步开启线上专栏,以微访谈的对话形式,邀请图书的刊载机构加入,倾听领衔设计师畅谈城市更新改造的发展趋势与成功的设计运作经验。

温达毅深耕景观设计尤其是公共空间设计领域,主张整合性设计思维,善于将多元设计经验运用到项目的前期定位、空间策规划、创意生成直至落地的全过程。

R
您的创作获得了不少行业奖项的切实认可,请问您如何运用综合性的设计思维,定义出具有影响力的公共空间作品?
W
我们一直倡导与践行整合性的设计思维,这对于应对复杂综合的城市更新项目至关重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在每个项目的初期,我们首先会避免从设计师的审美或偏好进行先入为主的价值评判,而是力求从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从当地社会经济的情况来制定适宜的设计策略,并希望这些策略能高于项目的原始诉求。我们会协助业主方一起发掘项目更深层次的意义,去激发场地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我们在无锡老菜场改造中,提出“一个菜场就是一个社区生活与精神中心”的概念,让每个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都快被人遗忘的老业态,变身为所处社区的文化代言人。孩子们来认知新鲜的蔬果,年轻人也喜欢来觉得逛菜场也是很酷的事情,让这个菜场成为这个社区引以为傲的一部分。

无锡老菜场改造
W
为了保障这些新理念的落地,我们组建了一支多专业全流程服务的团队,其中包括了生态、景观、商业、文旅、软装、数字光影、视觉与城市家具等专业,以及诸多负责施工与产品落地的合作伙伴。在这个大团队中,我的职责接近于一个乐队的指挥,整首曲子的主旋律都印在脑子里,但会根据实际演奏的情况来调配各个音部来符合当下碰到的问题,即使有时遇到妥协的状况也很容易找到维持整个旋律的补救方法。

无锡老菜场改造
W
我认为将来可能只会有两类设计企业:一种是偏先锋的小型团队,由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驱动,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另一类就是奥雅这样的大型设计机构,提供多维的创意设计服务,我们希望实现以设计创意为空间赋能的核心理念,这也是符合当下城市化和社会发展诉求的。
R
如何看待城市更新项目在提升整个区域的活力和价值方面的作用?
W
我很认同一句话是说,提出一个好问题远比怎么做更有价值。我对城市更新对提升区域活力的价值有几个主观的判断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否有新的生活方式产生?记得早年间上海新浦江城的规划师,提出一个构想着实让当年的我浮想联翩,他希望将所有的河道打通,让家家户户可以从自家后院的码头通过泛舟去到中央商业区,这真是一个浪漫的想法,基本上回归了一个新江南水乡的生活方式。可惜的是,建成后的小镇并没有实现这个构想,因为以机动车同行为目的的桥梁标高无法提供足够的净空,水还是水、路还是路,人们还是在过马路避让机动车的生活。我们也在很多项目中提出了类似构想,基本上都停留在概念阶段。所以引导创造新生活方式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

长沙湘江江滩公园
W
早年参与的天津滨海新区中央商务区的道路设计,为了实现“小街廓密路网”步行优先的愿景,我们提出道路拐弯半径需要控制到十米以下,且斑马线需要正对人行道,而不至于人们过马路时改变行进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看似简单的愿景,当时不论管理方与我们都付出了相当大的精力并勇于承担了相应的责任,才得以突破既有的所谓规范至上的保守做法,践行出这一理念。你看,光是让人走路顺畅这件“小事”,都是不容易的。但我相信,只要开始有人体会到步行的愉悦,街道生活才能真正的产生出来,线下实体经济才有可能复苏。
第二个标准是,更新之后附近居民是否引以为傲?这个问题直接应对的是要保证我们的设计是对终端使用者负责,国内的设计任务基本都是对业主、对评判的专家、管理部门负责,当然这对靠设计费生存的设计师们确实是个很高的要求。所以设计师的价值观很重要,公建意义在于“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用无我来实现自我才是公建之道。
一个地区经过改造更新后,大家会觉得和他们的生活有关联,会觉得很自豪,愿意和人家说,看我就住在某某公园某某广场某某建筑的附近,那大概率是一个不错的更新项目。这一点我们在武汉华侨城湿地公园体会到了,当时这个公园是一个严肃的专类公园,游客和附近的居民甚至都不太知道这里,我们花了很少的造价就使得大家爱上了这里,发现原来身边还有一个这么浪漫的地方,现在成为了武汉东湖的一张名片,附近的居民都引以为傲,参与项目的所有人都感觉深受鼓舞,当然也坚定了团队设计为场地赋能的信念。

武汉华侨城湿地公园

武汉华侨城湿地公园
W
第三个是,你真正放心你的孩子独自下去玩吗?构筑出一个家长能安心让孩子玩耍的空间其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这块场地要位于一个守望相助的社区里面,然后有人车分流的设计,并且存在一个清晰的边界,最好还有一套完备的信息化监控系统。
我们在上海力波啤酒厂改造中有一个广场的设计基本上能满足这个标准,首先它是一块口袋型空间,有明确的出入口并且河流和建筑界定了明晰的边界,这样妈妈们可以给孩子下达明确的指令说不要跑出某个边界。大烟囱是周边社区的地标,“到大烟囱下集合”成为玩伴们集合的口令。

上海力波1987创意园

上海力波1987创意园
W
广场周边融合了商业业态,有了商业就意味着这块场地有了熟面孔,会有人去关系和搭理,餐饮的外摆面向广场,广场上玩耍的孩子和用餐的人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同时解决了守望相助的功能。然后广场的安全感又促进了商业的人气,有了人气商业就可以存活下来。可以看到一个更新项目本质上就是在构建一个城市生态系统。

上海力波1987创意园
R
可否分享一下您对于城市更新模式的探索和这方面的实践作品?
W
一方面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还是很匮乏的,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还是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受疫情影响,精打细算的永续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生存空间的美化与升级又有迫切的需求,所以我们提出了运用高情感、轻介入的手法,配合对高工艺的把控,来实现对国内大量低投资高效能城市更新类项目探寻的 “新范式”。
高情感是说我们首先需要热爱这片土地,轻柔的对待土地所承载的印记,不要一上来就把它推平,推平场地就是在抹去大家共同的记忆,一个人患有失忆症是很可悲的,我们不需要这种可悲的生活。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而迅猛,各级城市都着力打造自己的新城。但绝大多数新城都面临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千城一面、人性化缺失。主要症结在于目前新城规划建设还是遵循“物场逻辑”,其本质是以“空间资源效能最优化为目标前提”,将人看作是一种人力资源而非一个个活生生有情绪的独立个体,目前城市规划手段也存在局限,其将本该呈现复杂多元的城市肌理结构,简单划分为住宅、商业、工业、绿地等功能板块,过于抽象概括。
我们在赣州的一个大型商业街区项目,同样位于正在开发的新城区,对比赣州老城区鼎沸的烟火人气,新城虽领先于现代化基础设施,却同中国诸多新城一样,缺失的是一种人与城市的情感羁绊。大型商业综合街区事实上已经成为新城里的城市客厅,虽然这种客厅存在孤岛化的先天不足,但我们思考,如果将这一类介于公共与私有之间又有人长期运营的空间作为载体,在保证其商业价值的同时注入老城古村的情感体验,来构建一种清华周榕老师提出的“非新非旧的转世气质”,可能是弥补新城缺憾的一剂良药。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从文化入手并通过对赣南民居的实地走访研究,将赣南围屋的空间肌理、客家堪舆文化与商业景观空间进行映射与转译,创造出新禾坪广场、池塘玩水、火龙竹篙灯、烧瓦塔祈福、踏石板街、逛水田、坐田埂、淘水井等既乡土又新鲜的商业休闲体验。我们发现在赣南围屋空间中,人们经常围绕水井进行社交活动,在甲方团队的帮助下寻找到许多因村落被拆除后所遗留的水井,并将它们安排在人们相遇的空间节点,我们期待能有当年那个村子里的人能认出他们记忆中的石井,以此达到人与空间的共情,尽最大努力来弥补新城的情感缺失。

赣州商业街区项目

赣南围屋淘水井
W
轻介入是说需要尝试用最轻的方法与场地对话,这个轻也代表对待场地态度的谦卑。从土地的肌理出发,遵循山高水深的自然法则,遵循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精心设计每一座建筑每一处绿地,再放手时间来培育出新的地脉与文脉,那我们将拥有更多精彩绝伦的城镇与乡村。
我相信下一阶段的城市建设一定是从量到质的迭代更新,作为空间设计的从业者需要保持一定的批判性。面对来自网络虚拟世界强体验的冲击,服务于工业化时代的许多设计理论已显得应对乏力,用最轻柔的笔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最感性、包容的态度,将最细致入微的人类情感纳入考量,是我们未来生存空间的渴望。

武汉华侨城湿地公园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