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儒1-对三纲的解释

2022-01-20 21:04 作者:羲从风娲从云  | 我要投稿

1.首先第一点,三纲原本是法家韩非的思想,不是儒家孔子的思想。后期韩非的三纲思想董仲舒吸收进了儒家思想内,成了儒家思想的一部分。


2.我们先开看看韩非的三纲思想,韩非讲的是:"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说,臣子侍奉君王,为君王的目的奔走效劳,这样的话天下就能治理得好,就会富饶和平。如果这个君臣关系反过来的话,那么天下就会征战不休,天下大乱。父子和夫妻的关系以此类推。

韩非说这句话,是不是在说一些违背道理的心灵毒药,以实现愚民洗脑,加强君主权利呢?

我认为这是冤枉韩非了。韩非在后面说"此天下之常道也"。也就是说,韩非认为侍奉君王就会太平,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客观规律。他给你讲这番话,并不是要求你做君王的奴仆,他只是向你阐述一个他所认为的客观规律而已。

韩非为什么会认为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这是有特殊的时代背景的。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个诸侯王不尊周室,相互攻打,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各个诸侯国内部的家臣也不尊诸侯王,各自为政,于是有了三桓架空鲁君,三家分晋等祸乱。根据春秋战国时期人的生活经验,如果这些诸侯家臣都尊奉周室的话,就不会为了私利相互打仗了。恰恰是因为君臣地位的颠倒,导致了春秋的乱世局面。因此韩非讲的话,在今天看来可能觉得愚昧。但在春秋时期看这句话,确实是说得非常切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是相当有道理的,确实称得上是"此天下之常道也"。


重点:韩非的三纲思想重点在于下面对上面的绝对服从,下面为上面的利益和意志奔走效劳。只有各诸侯国贯彻这样的思想,才不会导致各个家臣独立为政,相互攻打导致生灵涂炭。父子和夫妻同理。韩非贯彻三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天下和平,减少臣子间的内部斗争导。



3.有韩非的思想发轫,最终演变成了三纲思想,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个思想相比于韩非的思想,虽然在语句上形似,但加进了更丰富的内涵,目的和侧重点也不同。


理解三纲思想,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纲。纲不是简单的等级上下,绝对服从的意思。他的含义要更丰富些。


纲的本意是指捕鱼的使用的渔网上的提网绳。与纲对应的一个词语叫做目。目指渔网上的孔眼。有一个词语叫做纲举目张。是指提网绳一拉开,渔网的孔眼就应着提网绳全部张开了,就能放下水来捞鱼了。提网绳一来起,网眼就跟随提网绳一起收缩,就能把鱼捞起来了。

听明白了没有,这个纲和目是一个为了共同利益相互合作的状态。纲和目的共同目的是捞鱼,纲起主动作用,目打辅助,配合纲的行动,做出相应反应,以达到捕鱼的共同目的。

打个不太好的例子来比喻,纲和目实际上类似于什么呢?就类似于狼狈为奸的这个状态。狼就是纲,狈就是目。狈配合狼,为狼打辅助,以从狼口里分享一部分的猎物。

君臣,父子,夫妻也是这样的关系。拿君臣来说,君是纲,拥有大量的军队资源。臣子配合君王的意愿为君王打辅助,为他攻城略地。最后得到的利益,君王拿打头,而臣下可以通过给君王效劳分的一点残羹剩饭。父子夫妻同是。为了共同生活的目的,父和夫为纲,而子和妻配合他们打辅助,获得的钱财则用于两者的共生。在这里,两者不是简单的服从和支配的关系,而是一种利益共享的共生关系。


但是呢,按照韩非绝对服从的思想,其实是违背三纲的。因为假如说这个作为纲的君王瞎乱扯,改收网的时候松网,改收网的时候松网。导致目不堪其苦,还根本抓不到鱼。对应但实际里,就是君王暴虐无道,根本只享乐,不办事。那么这种情况,臣下任然要跟随君王的命令积极打配合吗?不,是不需要的。


后世对三纲有个补充叫做:君为臣纲,君无道,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投他乡。父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结合前面对纲目的思想,你就理解为什么了。因为这个作为纲的鱼绳瞎甩,根本捞不到鱼,那么目有什么必要跟随纲来运转呢?


这就是三纲和韩非的重大区别之一。韩非只讲绝对的臣事君,讲的是绝对的顺逆。而三纲讲的是弹性的,不单纯是顺逆的关系。


还有一点在于,韩非和三纲叙述的主语不同。

韩非讲的话,主语是臣,子,妻。韩非是对臣下讲的,他要求你们这些三桓,韩康子一样的权臣不要为了私利,颠倒君臣关系,肆意发动战争。作为臣子要侍奉君王,这样天下才能太平。这是对臣的要求。


而三纲讲的,主语是君,父,夫。他是对君王讲的,他要求君王首先要支棱起来,要做好这个纲,低下的目才能随着纲转。这是两者本质的不同。可细思。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看法。下次讲讲其他的。

谈儒1-对三纲的解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