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曲奥校一周年宣言,以及开启“后奥校时代”的通知】

2022-05-16 21:30 作者:作曲奥校-陈文戈  | 我要投稿

一年来,作曲奥校都在试图建立一个致力于把艺术领域中的高等前沿知识分解转化向下传播的项目社区。

作曲奥校声明:我们的收费是 0,并且将永远收费为 0。

值此一周年之际,作曲奥校的方向定位需有所转变,在此有几个重要的理论见解需要引导大家思考。如果能弄懂这些见解,作曲奥校的开展便获得了它的意义。

1.
希望大家不要拘泥于“表示”,
例如“和弦CDGB”是写成“G/C”还是“C△9no3”还是“Gadd4/C”……还是就单纯写“C”、写“G”,
其实这个问题根据上下文会有形成不同的“宽严式处理”,对根音也会有不同的判断。
还有一个音应该写成“C”、“I”,还是“宫”最好……这种讨论在当今网络上不在少数。
正如语言上争论“骰子”应该念“骰子”还是“色子”那样,
如果还是沉迷于“回字有几种写法”这类问题,不断做无用功,
而没有实际从掌握技术,不可不说这是何其蹉跎。
这不仅包括标记问题,
还包括体系问题(“斯波索宾之争”等)、学科的价值问题(“音乐学有没有用”等)。
其根源,应是在人们不同的智慧不能相互融通:
一些位处偏远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核心阶层根本不被知道,也不能和谐相融,导致陷入反复的泥淖。这值得反思。

2.
音乐理论是否能摆平一切?音乐理论是否就是音乐的一切?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先哲们说:“音乐先于音乐理论!”。音乐的产生先于音乐理论,音乐的本体存在比音乐的组织更有研究价值,
因为只要前者获得了解释,后者的谜团也就自动解开了。
音乐往高了走,就超出了音乐的领域本身。创造的那部分是艺术,对真理的探寻那部分是科学。
音乐没有“为什么”,很多音乐是自己就成那样的,“为什么”?很多时候只能问作者本人,而作者本人也大概说不出为什么,只能追溯当时的宇宙的状态。音乐是一维的声波,世界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而蜷缩其中又是“十一维”,社会学中又不断涌现复杂性……现代科学不断发展中还会解释成更多不同的维度与形态……。
所以,作曲理论“用音乐研究音乐、用声音研究声音”这个一维的思想总有其局限性。

3.
而且,理论体系永远没有最好,只有在前往更好的路上。
现在最先进的理论体系,过几十年之后回看,你会发现它是多么的原始和脆弱。
将来必定会有更好的理论替代,而且这个理论必定是种质的飞跃,
比如AI(艺术人工智能),虽然比起理论它更像是一种技术 ——
然而,【它将覆写一切】,无论是斯波索宾还是流行爵士理论,频谱论还是音集论,民族还是西方理论,在AI这个新的技术及其相关代码理论面前,就如同蝼蚁一般,被碾压,被取代!
而在AI之后,还会有另外的质的飞跃的第三代技术去取代AI成为“下一任” ——
只是这个时间太遥远,恐怕只有你们这一代才能见到。

音乐理论的沿革是复杂的,并不是突然“天降”什么新的理论来所谓“取代斯波索宾”,改朝换代那么简单。
爵士和声、现代和声、音集论、频谱形态学、音乐学都并不能取代斯波索宾,理想的道路是共融。
21世纪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大熔炉,一个更新的理论正在从这个熔炉里孕育着,或者它会偶然在熔炉之外形成(就如音乐人工智能就完全跳出了音乐本体理论的框架),现在还未可知;然而现况共融、等待这一个质的飞跃,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这就是需要大家深入思考的三个问题和见解。


作曲奥校会暂时停更一段时间。就此重新思考方向,是否一定要做面向中学生、大学生的“向下”传播。之后的更新,内容可能不是音乐。
我在美国经营着非音乐的事务,来给予经济支持,使作曲奥校永久保持免费。
于是,作曲奥校的成为了一个寄托个人理想的乌托邦。
而现实证明这样的乌托邦,如果不能适应新变化,是不能长久存在的。

我在想,如果有什么可以替代作曲奥校。
作曲奥校的各位观众,接下来大家应该看什么、读什么。
我建议,请大家去豆瓣阅读,找到【《图解和声》上下册】,作者:叶小胖。链接:→ https://read.douban.com/ebook/51427187/
正是:你可以不看作曲奥校,但《图解和声》是一部必看的电子书,它比所有书和网外视频加起来都强。

或者大家也可去知乎找 @叶小胖,他诚然是作曲奥校的观点继承者,也是奥校精神的延伸。我也曾在与其的交流中,交换了一些洞察性的意见,例如:我归纳提出音乐学习的“三大主义”,包括“规定主义、描述主义、建构主义”,这记载于《图解和声》的6.3章,等等。

从今天起,我们即将开启“后作曲奥校时代”。作曲奥校将变得跟以往不同;更希望能实现知识无界共享、共有,破除业余和专业的障壁,去拥抱更平等的知识世界。


【作曲奥校一周年宣言,以及开启“后奥校时代”的通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