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做的面包像馒头?细节决定成败(之四--完)

在有了可靠的配方,并有了合格的工具及原料以后,其实做面包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只要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成功还是挺容易的。虽然如此,但在某些方面和制作馒头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温度对做面包的影响要大于做馒头。这里说的温度包括室温、材料温度、发酵温度等等,每一个环节的温度都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
配方里的室温通常指的25度左右,而实际家庭环境中,能达到这个温度范围的环境在一年的时间里其实很少,尤其是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各季节的温度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尽量营造标准的温度来补偿。
面团揉制温度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需要用探针式温度计测量,用手感觉是不准确的,一定不要靠感觉——“我觉得面团挺凉爽的啊”。手在不同季节对温度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所以,初学者开始阶段,请一定用温度计去测量,尤其是冬天和夏天。
常规理论是要求揉制好的面团控制在28度以下(全程不能超过28度),我个人的经验是在20-24度之间比较好。面温高了,酵母会提前启动,并且面团会发酵过快,破坏面筋的形成;面温过低,会影响酵母的启动,整体发酵时间过长,从而影响组织和口感。
为了控制面团温度,夏天可以使用冰水和面以及提前冷冻面粉、厨师机面桶缠冰袋等方法。可能有人会说开空调,注意!开空调会降低空气湿度,导致面团在揉制过程中过快挥发水分,从而影响成品组织。冬天就相对简单,室温特别低的地方,用30度左右的温水即可,北方地区有集中供暖,虽然外面是冰天雪地,零下好几十度,但室温一般都会在18-30之间,即使是冬季,也不需要使用温水,甚至室温高于25度的情况下,还需要使用冰水。
夏天虽然揉面比较困难,但发酵基本不存在因为温度低而失败的现象,更多的是冬天室温低而造成发酵困难。可能有初学者会觉得,只要延长足够的时间,发酵就能够圆满完成,这个观点其实也是错误的。
酵母的食物来源于面粉里的淀粉,面粉量(酵母的食物)是固定的,因此酵母在面团中的寿命是有限的。面包制作要控制总体时长,不然中途酵母的活性会就降低,甚至是丧失,会导致最终发酵效果不佳。另外,酵母在不同温度下反应产生的物质会有所不同,做出来的面包风味也会有所区别。比如,发酵过度的面包会有酸味。
为了不做出像馒头一样的面包,在发酵温度要求方面,尽量去模拟符合要求的环境,而不是随意的通过延长时间(温度低)来实现。
在手工揉面方面,往往也有一个误区:只要时间够长就能揉出合格(手套膜)的面团。虽然,揉面的力度和时间可以促进面筋的形成,但影响面筋形成的因素不止这一方面,还有面粉品质(之前文章详细分析过面粉)、配方合理性等原因。
酵母在面团中一直存在发酵的动作,并不会因为你的揉制而停止,假如你揉了一个小时的面团,酵母也活动了一个小时,只是你的揉制把发酵产生的气体排出去了,面团的体积没有显著增大而已。更有甚者,体力巨好,揉制了两个小时,最后发酵不起来。这是因为,操作到最后阶段的时候,酵母早已失去了活性,发酵不起来,显然是正常现象。
之所以不建议用手工揉面的方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人体温度较高,手工揉面时间通常要比机器长,在这个过程中,手的热量不断传导给面团,这就导致面团温度会不断升高并趋于体温,尤其是夏天,手工揉面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不管你是手工揉面还是机器揉面,整个揉面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一定要尽快完成这个过程,否则会影响后续的发酵效果。
发酵状态的判断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没有师傅线下亲自示范什么是标准的状态,只能靠自己看视频和文章图片去摸索,这会走很多弯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个判断方法,戳洞法和观察法(肉眼判断2-3倍大),对于新手来说,掌握起来除了有难度,更多的是不准确。就拿戳洞法来说,面团基础发酵的时候,用手指去戳面团,面团不回缩即为成功,这是不严谨的判断方法。
面团回缩与否,与松弛的时长和本身的筋度有很大关系。如果面团本身只有8-9分筋度,弹性很强,即使发到3倍大,也会有一点点的回缩,这个体积对于基础发酵来说,显然属于过度的发酵;如果想要达到不回缩的状态,面团需要发的更大才能达到,那么在基础发酵阶段就已经透支了后续的发酵能力。
再说肉眼判断法,初学者最苦恼的就是2倍大这个词了,到底是多大?大多少才是两倍?直径判断吗?还是高度?要知道大小不同的容器,装同样的面团,发酵到2-3倍大的时候,在视觉上是有明显的误差的,更大的容器会让面团看上去没什么变化,小容器会让面团看上去更饱满。
说了半天困难,难道就没有解决办法了?有一个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简单易学,而且掌握了以后一劳永逸。那就是——手感!
取一部分揉好的面团放在一个便于观察体积变化的透明容器中,标记好起始位置,并记录当时的室温、发酵到两倍大的时间。到了两倍大的时候,用手指去触摸面团,记住这个感觉;然后取出面团,看看大小,拍拍、捏捏,记住这个感觉。以后再发酵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记录的时间和温度去适当调整不同季节的发酵,而且只要手指去压一压面团就知道发酵到何种程度了。
这个方法虽然会浪费一次面团,但是使用一次,以后就能较为准确的掌握发酵程度,而且记录的数据,也可以作为自己日后做面包的参考。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试试3倍大、4倍大是什么手感,是不是能发到5倍大?对了,前面说到的透明容器,最好是高度较高的、横截面积较小的容器,这样测量出来会更为准确。
关于排气,很少有人去关注和重视它,但是它直接决定了面包的组织是否均匀、口感是否良好,如果组织均匀、气孔大小不一,口感就会粗糙。排气如果做不好的话,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成型。比如,排气不充分,会造成气孔过大,形成的面筋断裂,面包的横切面会掉渣,吃起来就像馒头一样的口感。
每一次的排气都要均匀的,不留有大气泡,这里主要指的是吐司、甜面包类,法棍等硬欧面包品种不适合这种操作思路。同时,排气的时候不要把面筋擀断,不是越用力就会排的越好,要让面团留有一定的气体量(主要是小气泡)并具有一定的充盈感。
很多初学者在擀制面团排气的时候,面团会回缩,这一方面是因为松弛时间不够,更主要的还是面团揉制的筋度不够造成的,面团在8分筋度的时候弹性最强,即使松弛20-30分钟也是不好擀制的,10分筋度的时候延展性良好并有一定弹性。具体筋度的把握,需要根据制作的品种、面粉的品质,还有多次的操作经验积累去体会。
整形对面包成品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是过程中还是最后的造型,每次操作面团后,都需要形成一定的张力,不能软趴趴的,否则随着发酵的进行,面团也会软趴趴,烤出来的面包也是软趴趴的。
什么是张力?就是让面团表面形成一定的紧绷度,不可过紧,也不能过松。不管用什么方式或者手法整形,原则就是,在形成一定张力的前提下,每一次的操作出来的形状都接近下一次目标形状,这样才会尽可能不破坏已经形成的面筋。如果形成的面筋被破坏了,面包最后的形态和组织都会很糟糕。
最后,烤制在整个面包制作过程中,重要性占的比例很小,只要你烤箱提前预热到需要的温度了,前面所有步骤都合格了,控制好烤制时间,基本是0失败的。由此可以看出,做出一个合格的面包,重要的是前期准备工作和各个步骤的操作是否达标。
至此,关于“为什么我做的面包像馒头”这个主题就结束了,希望能对面包初学者有所帮助,不再做出像馒头一样的面包。由于篇幅有限,本次主题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配方和操作方法,以后,我会结合实例来详细说明具体操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