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中药部分
利用本次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传统医学中关于中药的相关知识,我们的实践过程包括用中草药香料亲手制作香牌和在炎帝陵和湖南省博物馆的实地考察,并系统性复习了包括中药起源、性能、配伍、禁忌和常用方剂在内的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篇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中药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等。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一直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
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大胆探索,不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与方法,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药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中药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在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中药起源
我们常听到的中医药的起源传说多是来自于远古时期,自盘古开天地,华夏民族便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那时的人们以草木、鸟兽为食,常常因误食而中毒且造成各种身体疾病痛苦不已,有人因此丧命,作为部落首领的炎帝(即神农氏)看到子民受苦忧心不已,神农氏决定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于是他走遍名山大川,遍尝百草,识别了各种药材并且做了记录。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是中医药始祖。
中药的性能
即中药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数千年医疗实践,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反馈出来的各种生理病理信息,经不断推测、判断、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的药性理论,使原有的药性理论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
中药的四性包括:寒、热、温、凉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温热药——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

中药的五味
辛:能行、能散(行气、发散、行血)
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调和、缓急)
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苦:能泄、能燥(通泄、燥湿)
咸:能下、能软(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淡:能渗、能利(渗湿、利小便)
可以用下图来概括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趋向性。
升:上升提举
降:下达降逆
浮:向外发散
沉:向内收敛
(调整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

中药毒性
毒性分级:大毒、有毒、小毒
中毒原因:剂量过大;服用太久; 炮制不当;配伍失误;制剂不妥;外用失控;误食误用

中药配伍
根据病情不同和临床辨证,有选择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也叫作中药的“七情” 。
1.单行:一味药治疗疾病。(人参)
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麻黄+桂枝)
3.相使:两药合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吴茱萸+生姜)
4.相畏:一药的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所抑制。(半夏畏生姜)
5.相杀:一药能清除另一药毒副作用。(金钱草杀雷公藤)
6.相恶:一药能破坏另一药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生姜恶黄芩)
7.相反:两药配伍,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贝母反乌头、附子)
中药的禁忌
配伍禁忌:相反、相恶;中西药联用。
妊娠用药禁忌:毒性强、药性猛烈者禁用:活血破血、攻下通便、行气消滞及大辛大热之
品慎用。
饮食禁忌:病证食忌;服药食忌。

常见中药方剂
我们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中医学》教材相关内容,整理出了十七个典型方剂,内容主要是药方组成、方歌、方解以及包括功效、主治和现代研究在内的中医药知识,形式以海报为主,辅以部分文字说明。
17味方剂为:消导剂保和丸、补益剂六味地黄丸和四君子汤、化痰止咳平喘剂小青龙汤、和解剂小柴胡汤和逍遥散、祛风剂川芎茶调散、解表剂银翘散和桂枝汤、泻下剂大承气汤、理血剂血府逐瘀汤、清热剂黄连解毒汤、祛湿剂五苓散、茵陈蒿汤、真武汤、藿香正气散和平胃散。

探索过程篇
我们本次社会实践的中药溯源以炎帝陵为起点,到实地去探寻专属于中华民族的本草记忆;承载着这一份中药文化,我们在香牌的制作中更加体会到中药配方的奇妙之处;最后我们的落脚点选在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展览上,以出土文物为载体,结合课本知识深刻体会中药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们在华夏版图广场的地砖上了解到“十二精药”的植株形态和主要功效,在神农功绩图上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那些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在洗药池边的味草亭周围拜读了更多炎帝神农氏与中草药的故事。
华夏版图广场:中心是华夏版图分布,外围地砖的纹路是中草药的十二精药,分别介绍了每种中草药的植株形态和药用功效。


中草药里的十二精药分别为:
我们也了解到许多神农与中药的故事。
神农与茶叶
有一次,炎帝神农氏误食了有毒的药草,头昏眼花,无力地坐倒在一丛矮树下。矮树长着嫩叶,散发着清香。这种嫩叶解毒,十分有效。为记住这种树,他画个符号,上面画了株草,中部画个人,下面画了棵树,合起来就是个“茶”字,意思是这种比人矮的树,长着像草一样的嫩芽,可以食用,能够提神醒脑解毒。后来,炎帝神农氏采药就经常用茶解毒,所以古书记载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而不辍,因茶而解”。

神农与生姜
一次,炎帝神农氏遭逢大雨,头晕脑胀,胸闷异常,昏在草丛里。过了很久,他慢慢地醒过来了,发现自己昏倒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浓郁,闻一闻,胸闷轻了许多了。于是他拔了一棵,扳下根块来吃,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阵会儿,肚子里咕噜咕噜响着,泻了一阵,身体就好了。炎帝神农氏认为这种草让自己起死回生,而自己姓姜,于是为这种草取名叫“生姜”。

神农与白芷
有一次,炎帝神农氏外出采药受了凉,全身时冷时热,脑壳胀痛,肚子里像涨水一样翻滚,坐在山坡上呕起来了。突然,他看到身边有一棵野草,散发出刺鼻的香味,扯出一看,根像红萝卜,把皮剥掉,肉又白又嫩,水汪汪的。这时,他正口渴,就把这棵草根吃了。吃后不久,炎帝神农氏发现自己不再头痛口渴,呕吐也止住了,于是为它取名“白止”。因为“白止”是草类,后来就写成了“白芷”。

神农与断肠草
炎帝神农氏是误食断肠草中毒逝世的。断肠草,又叫做王药。民谚说它“青藤爬墙,叶绿花黄,人吃断肠,牛吃解凉。”相传,炎帝神农氏误食断肠草后,面如金纸,嘴唇发紫,腹部疼痛难禁,额头上冷汗直冒,人们找来茶叶、银花、甘草等解毒药草让他吃,但毫无效果。炎帝神农氏留下遗言:这种毒草,各种解药都无效,可见是毒药之王,就叫它“王药”吧。吃后肠子特别痛,好像一寸一寸地在断裂,叫“断肠草”也行。千万告诉百姓,今后不要误食。
神农与獐狮
从前,中药店柜台上都要摆一个小狮子,或玉雕,或陶制,口中台一颗黑珠子,神态庄重。相传,这是帮助炎审神农氏采药的奇兽獐狮,据说神农只能尝百草,而獐狮周身透明,不但能尝百草,还能套百虫。有了獐狮的帮助,炎帝神农氏发现了许多新药。后来,獐狮在尝味“滚碌珠”(又叫“滚坡虫” “千脚虫”)时不幸中毒身亡,人们为了纪念它的贡献,也为了警戒医生不可乱用药,错用药,就把它供在药店的柜台上了。

此次手工制作香牌的配方:
成分:龙脑、檀香、桂花、安息、苍术
生闻:薄荷清香穿鼻,药香、草香扑鼻
功效:防治疫毒,清除疲劳、净化空气、香味沁人心脾



该书记载刀伤患者所用药物,有续断、黄苓、甘草,是现代常见强筋骨、行血脉、杀菌消炎的药物;亦载有大量巫术治病方子,反映了汉初湖南地区尚保持着医、巫一体的治病模式。此页载有祝由术治疗皮肤肿瘤疣病的医方。祝由术是以巫术疗病的神秘方法,能止血及治小儿惊风、毒虫咬伤、皮肤肿瘤、恶疮等多种疾病;其中所记用水银和其他药物混合,外敷患处治疗痈病,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本书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医方专著。共一万余字,记载治疗52类疾病的方剂和疗法,涵括现代医学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103种疾病的治疗医方。共用医35方280个、药名254种,疗法以药疗为主,也有炙法、砭石法及外科手术等,真实反映了汉初以前的临床医学和药剂学发展水平。此页载有痔疮外科手术及其他疗法。
帛书《疗射工毒方》:治疗蜮(一种射人为害的动物)毒的药方,既有方剂,又有祝由术。
帛书《养生方》:迄今最古老养生学专科文献。现存3000余字,记有医方80余个,涉及防治衰老、增进体力、滋阴壮阳、房事补益、美容黑发等内容。该书强调饮食疗法,载有最古药酒酿方,对于了解古代养生学具有重要价值。此页记有服食甜酒冲鸡蛋以美容的方子。

马王堆汉墓香料药物九种,是现存最早的中草药标本之一,具有芳香祛湿、 通气健脾、防腐杀菌、祛除秽气、防病治病等多种功效。亦可作熏香材料。

利豨墓出土
茅香:禾本科植物茅香的根茎,别名香草。有温胃、止呕、驱虫之效。常用于防蚊虫叮咬、衣料虫蛀。
佩兰:菊科植物佩兰的花及果实,有芬芳气味,适合贴身佩挂。能驱虫除秽,抑菌消毒,既可治头晕、胸胀、呕吐等病,又具养血安眠之功效。

姜:姜科植物姜的根茎,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胃寒呕吐等症。亦可作香料。
辛追墓出土
香囊:作用为辟邪、避虫叮咬、祛恶,避秽;香料:花椒、茅香、桂皮、高良姜
桂皮:樟科植物浙棒的树皮,属天竺桂类型,即肉桂,气味芳香,具药用价值。
花椒: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果实,有止痛、杀虫之效,防腐、防霉、防潮之用。也用作香料。

香枕作用:镇静安眠、驱虫除秽 香料:佩兰
熏炉:作用:熏香衣物、驱逐秽气、杀菌消毒、镇静安神,香料:茅香、高良姜、辛夷、藁本
辛夷:木兰科植物玉兰的花蕾及花梗,有散风寒、通鼻窍之效。也用作香料。

高良姜: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有温胃、散寒、通气、止痛之功效,消滞、提神之妙用。也可作香料。
藁本:伞形科植物策本的根茎,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效。也可用作香料。
杜衡:马兜铃科植物薄花细车的根,有散寒止或、风止痛之功效。亦是常用香草。

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索的结合,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学校进入社会,我们了解到了中药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应用,在森林,在茶馆,在博物院,萦绕着中药的芳香,这是一缕来自五千年前的味道,将由我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