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 - 斯和是的区别
关于"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 - 斯和是的区别
在此本人先声明,本人记忆中和日常使用中,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印象中教材里学的也是斯人。当时网络中出现相关舆情的时候,也想查一下自己之前使用过的教材。但由于不可抗力,本人教材毁失了(上学时的教材都在老家,本人常年在外工作)。所以也确实是找不到了。无法给出具体的实证来说明是本人记错了,还是教材印错了。但不影响本人对此区别的见解,只是作一个说明。
本人在网络和日常朋友的交流中,对此二字的区别,感觉大部分都没有切中要害。则下面说说个人的观点:斯和是,虽然都可作代词,意思是"这,这样,这些,这种,这类等等",但最重要的区别是,"斯"是泛指;"是"是特指。
例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此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这样(破败的房子)虽然是简陋的房子,只是(由于)我(住在屋里的人)品德好就显得温馨。这里的斯就是泛指,也就是说,全天下像这种破败的房子虽然是简陋的,只要住在里面的人品德好就都会显得温馨。但如果是特指,也就是说,只有像我这种破败的房子虽然是简陋的,只是我的品德好就显得温馨。这是不对的。
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走,日夜不停。这里的斯代指河水,也是泛指。也就是说,任意一条河的河水都可以。如果是特指,那是不是要考证当年孔子站在哪条河的岸边,对着哪段河水才说的这句话?也有可能"这段河水经历岁月后,干涸了或者改道",是不是这句话就不对了呢?这显然有点荒谬。
最后来说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斯"也应该是泛指,代指的是一类人,人数至少超过十个,有可能成百上千,也有可能是上万人。人数应该是众多的,因为这类人里有些可能会因疾病或者灾难等不可抗力,早逝了;不可预知的情况,离开了,但是"天"的任务是不是还要有人完成呢?所以人数多一点完成任务的概率就大一点。一群人团结起来,前赴后继,共同努力。而原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则"是"是特指,代指极少数的几个人或者某个人,人数至多不到十个,甚至就是特定的一个人。于是乎就会出现一些可能,比如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苦难或者吃苦的时候,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就会觉得自己是不是要被"天"降大任?毕竟人数是众多的么,自己吃点苦也就释然了,或许这是"天"的考验。但如果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就会觉得,自己不会是那少数的极个别"人"。因为自己没有背景,也没有一定的资源,不可能是极其特别(聪明)的人,本能的就会躲避吃苦。要么也就选择"躺平",或者认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就不会过于的理想主义,也应该很少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由上可知,对于持观点认为"斯"等于"是"的;和认为语言流变产生"是"变成"斯"的言论。本人是不认同的!即使有这两种情况,也不应该出现在此句中。至于为什么会产生此两种观点言论,本人不妄加揣测他们的动机。对此两种观点的"诛心"之论,本人也不便多说,读者自行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