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之一
前言 32年前,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约1/6的红色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倒下了。去年12月30号,她没能赶上100岁生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简称“苏联”,是存在于1922—1991年的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由苏联共产党执政。其由15个权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领土涵盖东欧的大部分。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与瑞典、日本、美国隔海相望。 1.列宁执政时期 1.1.1,俄国历史文化传统特点 1.俄国是后起的,善于向他人学习,善于创造的民族 2.俄罗斯国家具有专制集权的政治传统 3.俄罗斯拥有浓厚的宗教传统,自视肩负第三罗马的救世使命 4.崇拜并神化沙皇 5.俄罗斯帝国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1.1.2,俄国的民粹主义思想传统 民粹主义是落后的农民国家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实质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社会主义。直到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民粹主义出现分化:一部分向沙皇妥协,走向自由主义;一部分则接受马克思主义,走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虽然民粹主义流派复杂,但有着相同特征: 1:信仰崇尚“人民” 2.反对民族崇拜 3.把农村公社理想化 4.绕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1.3,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1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 最新的资本主义和落后的农奴制残余同时并存,同落后的乡村同时并存。二十世纪初,俄国还有77%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占国民经济产值的2/3。甚至到1917年,还有一半的农户没有犁和铁耙。农村无法抵御自然灾害。从1887年起,饥荒接二连三的发生。1891年~1892年,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饥饿和传染病。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俄国工业仅集中在六个地区: 1.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工业区 2.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西北工业区 3.波罗的海沿岸工业区 4.南俄罗斯工业区 5.波兰工业区 6.乌拉尔工业区,这是俄国第二个采矿和冶金工业区 2 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沙皇俄国资产阶级为保护自己的特权和利润,竭力接近投靠沙皇制度,用金钱打通关府;沙皇政府也为修筑铁路保证大量军需品的供给便用各种办法扶植资本主义。俄国资本主义一直在沙皇政府的卵翼下发展起来。 3 外国资本在沙皇俄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19世纪下半期到1917年,俄国一直吸收大量外国资本,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法,英,德,比)在俄国的资本占俄国外资总数的96%。 4 垄断资本主义加速发展 随着工业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沙皇俄国资本主义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还在19世纪80年代在经济中就开始生产个别垄断式的联合。1900~190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资本主义的集中和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标志。危机期间,许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吞并了中小企业。并形成强大的垄断组织,南方五家大工厂生产的生铁占全国铁容量的40%。1902年还成立了“五金制品销售公司”。 5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虽然比较快,但是如果把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与当时一般技术和文化水平所能达到的成就相比较。那么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实际上是缓慢的,俄国经济依然是很落后的。按身体刚石油和其他一些工业产品的产量来说,俄国随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口计算的消费量来说,俄国只和欧洲最落后的国家西班牙相当。 此上说明从1861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俄国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步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及帝国主义阶段,这就为是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 6 工人阶级集中,具有革命性 俄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状况,直接同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相联系。资本主义发展的极不平衡,决定工人阶级队伍分布的不平衡性,俄国工业主要集中的几个资本主义绿洲,造成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集中。 不管怎么说,俄国工人阶级的高度集中,使他们有可能较早的联合起来,成为强大的力量。 7 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同其他政治派别的斗争 标志: 80年代以1885年1月弗拉基米尔省莫罗佐夫纺织厂8000工人大罢工为标志,掀起了俄国工人运动的新高潮。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俄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在长期迷离之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 1.7.1:俄国工人大罢工及二月革命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大约从1895年开始了俄国解放运动的无产阶级时期。1895~1900年,在57个省308个居民点中就发生了罢工1345次。各地马克思主义组织进一步密切了同工人运动的联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为党的建立作了不懈的努力。
列宁像↑ 弗拉基米尔·伊利奇·列宁于1860年4月22日生于一个中等家庭。他的哥哥是民意党的积极活动家,对列宁早期的革命思想有相当大的影响。1887年8月列宁进喀山大学读书。同年12月因积极参加大学生的革命大会被开除流放。1888年10月被允许回到喀山,他在这里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小组。不久后,成为彼得堡马克思主义者公认的领导人。 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障碍是自由民粹主义,自由民粹主义派思想家尼·康·米哈伊洛夫斯基等人。利用合法刊物《俄国财富》挑起对马克思主义的论战。他们自称是人民之友,几乎以社会主义者的名义来说话,实际上赞扬富农经济和勤劳的殷实农夫。认为资本主义可以不使农民破产,因而进入人民的生活。他们抹杀阶级矛盾,认为富农是对平等剥削是一般的“缺点”。 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主义》这等著作中对以上言论进行了坚决的驳斥,指出:民粹主义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由革命民粹主义变成了自由民粹主义。如果说19世纪70年代革命民粹派在农村分化还不明显的情况下进行活动,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情绪,那么19世纪90年代自由民粹派在农民受资本主义影响而分化的情况下,所从事的行动实际上是代表富农的利益,这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自由民粹主义的性质。 …… 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居于优势地位,工业垄断组织和财政资本结合,形成巨大的财政寡头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影响。 1861年沙皇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其采取的让步并没有解决国内的社会矛盾,这一改革只能是农奴主实行资本主义的改革,只是从封建君主制走向资产阶级军组织的转变的第一步。 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分割世界、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慈善真的是两个帝国主义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俄国经济落后。受西方牵制,但也野心勃勃,追求自己的目的,企图再次扩大俄帝国的疆土。把军君士坦丁堡收入版图。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应继承人弗兰茨·费迪南在萨拉热窝被杀,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尼古拉二世批准了俄国总动员令。德国要求俄国禁止总动员,遭到拒绝。同年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法国、英国、日本、埃及相继站在俄国方面作战;土耳其、保加利亚在德、奥方面参战,战火很快燃遍整个欧洲,蔓延全世界,参战国达38个。 ……(第一次世界大战跳过) 1916年底至1917年初,沙皇制度危机四伏,革命一触即发。当时俄国经济全面崩溃,1917年1月运到彼得格勒的日用品只有定额的一半。1916年12月以后运往莫斯科的面粉一天比一天减少,面包短缺。人民哀声载道同时军费开支却猛增到1917年。国债达到330亿卢布,约占国民收入的1/4。 俄历2月23日,即国际三八妇女节。彼得格勒布尔什维克在各工厂举行集会,庆祝国际妇女节。女工们深知帝国主义战争给她们带来失去丈夫和孩子的不幸。切身感到食品匮乏的艰难,于是埋在心里的怒火一下子喷发出来。散会后,她们纷纷上街,举行示威游行。许多南工也积极响应,加入游行行列。这一天罢工人数达13万。 各个党派,社会团体公开亮相。在游行队伍中有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红旗。在亚历山大三世纪念碑的台座上,有人发表演说。布尔什维克在上面号召视频和工人联合起来。 俄历3月12日是革命的关键日子,无产阶级和士兵—穿军装的农民—两支力量终于汇合在一起,工人们很早就到工厂去。但不是复工,而是去集会,布尔什维克向他们说明了党的决议,号召他们把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进行到底。 在革命过程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发布了《告全体俄国公民书》,宣告俄国沙皇专制的堡垒陷落了。首都已在起义人民的手中,工人阶级和革命军队的任务就是建立临时革命政府,保护人民的一切权利,和自由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召集普遍选举基础上的立宪会议。临时革命政府最迫切的任务是同参战国无产阶级联系。反对本国压迫者和奴役者。制止帝国主义战争。 这个宣言与布尔什维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完全一致,反映了俄国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当时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在工人士兵的会议上宣读宣言时,总是想起一阵阵的欢呼声。 俄历3月13日,洗衣工人和士兵直指东宫,这一天他们把沙皇的所有大臣,包括大臣会议主席等人一一逮捕。 两天后的午夜,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让位给弟弟米哈伊尔,米哈伊尔迫于形式也拒绝接受最高权利,于是专制制度在俄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两个局面并存:在大工和武装旗过程中,彼得格勒工人根据1905年的经验建立了新的政权—苏维埃。 俄历3月13日成立了苏联士兵部。 即彼得格勒苏维埃之后,在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同样的权力机构。 但是俄国资产阶级从来不是一个革命的阶级。他们许多人都是保皇派,只要求立宪同沙皇瓜分政权。不想从根本上推翻专制制度,他们看到革命在胜利招展无法阻止时,便摇身一变,成为革命的同路人。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的同时,他们急忙成立了一个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 俄历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这样就形成了既有苏维埃又有临时政府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彼得格勒工人大罢工发展为古装起义和推翻沙皇制度,是继1905年之后俄国人民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这次革命为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1.7.2:俄国人民的必然选择——走十月革命开辟的道路。 二月革命中,沙皇专制制度就像一座倾斜的大厦。在几天之内就崩溃了,由于二月革命一蹴而就。任何阶级,任何政党都缺乏充分的准备,未能在俄国政治生活中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各种政治力量的制衡。不仅发生在首都彼得格勒,而且出现在莫斯科。各省和大小城镇,这样就形成了俄国历史上空前自由和政治多元化的局面。 临时政府的建立是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他们认为俄国将效仿西方的模式建立社会政治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但是二月革命期间建立的比格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作为群众首创的革命权力机关,集中了俄国主要社会主义政党的力量。在一段时间内有很高的威望,在莫斯科和外省根据民众选举也成立了苏维埃。在一些地方,如萨拉托夫省,苏维埃的代表与城市杜马和其他公众团体代表,联合组成公众执行委员会。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恢复了公开活动,当时党内大约有2.3万名党员,由于党的主要领袖流亡在外,其中有一部分人刚从监狱和流放地到达首都。稍后列宁、加米涅夫、托洛茨基从国外回来。 政治危机频繁发生,表明俄国社会矛盾一步步激化到1917年秋临时政府对俄国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对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经济破坏和灾难问题一直没有任何有效的解决办法。 俄历18月,季诺维耶夫和加米涅夫不顾党中央扩大会议的决议,把自己反对武装起义的意见发表在《新生活报》上。列宁非常愤怒。斥责这是卑鄙的叛变行为,要求把他们开除出党。 1911年6月晚上,列宁来到起义的指挥部。斯莫尔尼宫直接领导起义,按原计划的步骤,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占领了重要据点,主要是桥梁,电报,总局,国家银行,火车站等。到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早晨 几乎整个首都已落在起义者手中,当天上午10点。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手中。晚上9:40,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弗勒尔号巡洋舰打响了。攻打冬宫的信号,打破了临时政府部长等待援军的梦想。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安东诺夫—奥弗申科等率领士兵、水兵和赤卫队员冲进东宫。制止了事关身的抵抗,逮捕了临时政府的部长。克伦斯基在此之前乘坐美国大使馆借给他的一辆小汽车逃离了冬宫。 最终十月革命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士兵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告终。
列宁在十月革命↑
现在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1.8:苏维埃国家制度在革命和战争的烈火中诞生 1.8.1:苏维埃政权的诞生 其实早在1905年革命期间,苏维埃作为俄国革命新的群众性的战斗机关就出现了。当时工人们在罢工中不顾现行法律的约束,自动选出了自己的代表。由这些代表组成的会议就成了工人代表苏维埃。苏维埃的俄语为 “Совет”,原意为“会议”。工人代表苏维埃就是工人代表会议开会协商的意思,这是革命过程中由工人首创的一种工人民主形式。 1.8.2:战时共产主义的由来 由于国内战争很快爆发,转瞬间他们不得不去执行日后被称之为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 1.8.3:苏联的成立 1921年3月在俄共(布)十大《关于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中强调各苏维埃共和国必须结成更加紧密的联盟,才能使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的成果保存下来,决议指出,对于一个多民族并且已经建立了独立民族共和国的联盟来说,联邦制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国家组织形式,1922年3月,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遵照这个指示组成了高压缩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 1922年8月10日,俄共中央组织局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委员会,研究和起草各共和国的关系法案,同时要求各共和国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进行广泛的讨论。 1922年12月10日,乌克兰召开了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会上代表们热情的向俄罗斯,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发出建议,呼吁迅速缔结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条约。 但是在酝酿和准备成立苏联的过程,中俄共党内在成立苏联的方案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在俄共中央420,当时在民族政策上有较为特殊的发言权,斯大林曾经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提出波兰,芬兰,乌克兰,立陶宛和高加索以自治州的名义加入俄罗斯的主张。 1922年9月10日。斯大林引导并指出《关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各独立成立的共和国的相互关系》的方案。坚持了他的自治化理论。根据这个方案成立以俄罗斯为首的联邦,而其他共和国则以自治的身份作为其下属的一员加入该联邦。 同年同月15日全会作出决定,认为自制化计划为时尚早,不适宜立即交普通党员讨论。他们要求废除南高加索联邦坚持以同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平等的地位加入苏联,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共和国批准了斯大林的方案。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则表示反对。 同年同月,26日列宁写信给俄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信中提出并论证了各苏维埃共和国一律平等并在最大限度上维护他们主权的原则。这项法案在1922年10月6日的俄共中央委员会通过。 1922年12月30日,全书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即苏联成立大会在隆重的气氛中开幕,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是2218名,其中俄罗斯联邦代表为1727名,乌克兰代表为364名,南高加索联邦的代表为91名,白俄罗斯的代表为33名,列宁因病未能参加大会,但被全体代表推选为大会名誉主席。 1.8.3:苏联宪法的漏洞 1923年1~2月,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各委员和加盟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有关委员会就苏联宪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同年七月,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了宪法草案。 1924年2月召开的全苏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批准了苏联宪法。 童年苏联宪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联盟几个加盟国的关系,权力和义务,联盟拥有苏联的最高主权,是苏联对外关系和国际法的主要代表者,联盟的立法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联盟院和民族院组成联盟,中央政府拥有外交、国防、外贸交通、邮电方面的权利,批准全书国家预算统一货币制度,信贷制度,制定全书土地、矿藏、森林、水流等自然资源使用立法原则,颁布全书劳动国民教育、卫生保健、度量衡和统计立法原则、宣布大赦等。各加盟共和国等作为联邦的主体,完全平等并享有主权,各加盟共和国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但不得违背联盟的宪法原则,各加盟共和国享有自由退出的权力联盟共和国在经济、财政、司法、内务、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检查监督民族事务等方面享有完全的自主权。 1924年苏联宪法将各加盟国保留自由退出联盟权利,作为法律条文并列入到国家法之中,这是苏维埃政权的首创。但是正是因为这一条法律条文为这个苏维埃同盟命运攸关的问题下埋了隐患… 1.9: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在党和国家体制上的探索 列宁晚年思想从广义上说应该是包括1921年转向新经济政策起在一起,往年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从狭义上说是指列宁晚年病中的一些言论和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我们在这里主要阐述列宁万年病中的思考,但因列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晚年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发展和终结,因此谈起晚年思想,自然不能同他在新经济政策的思想联合起来。 1.9.1:列宁晚年的理论探索 列宁在1922年12月中旬第二次发病后,他预感到自己的有生之年已经不多,然后对许多事情和构想尚需向全党做最后的交代,因此他以极大的毅力与病魔斗争。紧张思考,克服种种困难,在尚可在病榻上工作的近三个月里,口述了一系列书信和文章。 列宁从国际革命发展的前景和国内阶级状况出发,为党和国家做出了战略策略和基本原则,指出了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和总方针。 由于列宁掌握着透屁的辩证法,他的思想直到晚年总是被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一刻也没有禁止和凝固过,因此必须运用动的发展的理念来理解列宁晚年的思想,任何用凝固不变的观点对待他,必然会停留在肤浅的了解上,甚至走到邪路上去。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不能回避的一个敏感观点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孟思维克多次提出病人在叠叠不休议论的问题,即俄国这样一个缺乏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前提的国度里能否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遇见到这必然是人们未来人要继续争论的问题,因此他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对这个问题做了无可争辩的深刻回答,他驳斥机会主义者在世界大战造成的革命危机面前仍然然拘守一成不变的理论公式,要等资本主义发展具备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时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为此前提的” 1.9.2:列宁晚年在党和国家体制上的探索,同斯大林的分歧 列宁在必修的十个月期间,正是斯大林于1922年四月就任总书记后对书记处所属机构和职能做一系列重要变动的时期。列宁在1922年10月2日恢复工作后,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制和书记处地位的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但从九月起,斯大林在对外贸易垄断和格鲁吉亚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以及恢复工作后察觉到政治局面通过决议的情况也使列宁感到了某种变化。 在第二次发病前几周还特别同托洛茨基进行了一次深谈,这是列宁最后形成并加强这一看法:官僚主义不仅存在于苏维埃机关,也蔓延到了党机关。 综合列宁在党的十一大以及以后的一些言论,包括他晚年在病榻上口授的文章和书信有关这个问题的思想,主张大体包括以下方面: 1 划分党和苏维埃的职能。 2 加强监督机制和检查职能。 3 加强法制,反对纯行政手段。 4 主张实行科学管理,提倡科学决策 但这时候斯大林所以敢对列宁采取这样公开的抵制,是因为他看到列宁第二次中风后已经“完了”,所以他在政治局已发话:不必期待列宁的指示和协助音像,他不在我们中间一样工作。 事实上,列宁这时已处于斯大林以及“三驾马车”的隔离之中,他只能在病榻上以垂危之躯指挥几位秘书人员调阅文件,给即将召开的二十大准备报告,期做“最后的斗争”。 但为时不久,他在3月10日第三次发病,完全失语瘫痪,失去了一切工作能力。 1.10:列宁的逝世 1924年1月21日18时50分,列宁在戈尔基村逝世,终年53岁。有90余万人出席追悼大会时瞻仰了列宁的遗体并默哀。
列宁水晶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