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医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复习十一(泌尿系统二改)

2022-02-01 22:58 作者:BUL-BOUS  |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泌尿系统是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功能是生成和排出尿液;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1.     掌握肾的结构和功能

被膜(纤维膜)

实质 外周部暗红是皮质(肾柱、皮质迷路),深部色浅是髓质(髓放线、肾锥体)。

每一个肾锥体底部与皮质相连构成一个肾叶。

每条髓放线及周围的皮质迷路构成一个肾小叶。

显微镜下肾实质的由肾单位和集合管组成。(见最下图)

分布于肾单位和集合管之间的结缔组织构成肾间质,分布不均。在肾髓质的间质中有一种特殊的间质细胞,呈星形,突起长,胞质内有丰富的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大量的脂滴。可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生成)和前列腺素E2(降血压)。

肾小管由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连接它们的细段构成。

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均由单层上皮构成,统称为泌尿小管。

1) 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分为浅表肾单位(位于皮质浅层和中部,占85%,肾小体体积小,髓襻短)和髓旁肾单位(发生上早于浅表肾单位)。前者与尿液形成有关,后者与尿液浓缩有关。

肾小体(肾小球)球形,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两个极:血管极(微动脉出入处)和尿极(肾小囊与肾小管连接处)。是滤过血浆,形成原尿的场所。

【血管球】:是位于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之间蟠曲成球的有孔毛细血管,被肾小囊包被。入球微动脉比出球微动脉粗,故血管球内的血强比毛细血管高。

电镜下,血管球是有孔毛细血管,无隔膜。内皮内有较多的中间丝、微丝和微管,表面还覆盖一层富含阴离子的糖蛋白复合物,故内皮细胞表面带负电,构成血浆滤过到肾小囊腔的第一道屏障。

血管系膜是充填在血管极处,入、出球微动脉之间,并进入血管球内,分布于毛细血管襻之间,包括球内系膜和球外系膜。系膜由系膜细胞(星形,有突起伸入毛细血管腔或内皮与基膜之间,位于毛细血管襻之间,可以吞噬、清除沉积在血管球基膜上的免疫复合物,参与基膜的更新;合成系膜基质)和基质(支持、通透)组成。

【肾小囊】:是肾小管盲端膨大并凹陷而成。双层壁为肾小囊脏层和壁层(在血管极处移行为脏层),双层之间的狭窄腔隙为肾小囊腔(内有血浆滤过液,原尿)。壁层:单层扁平上皮,脏层:足细胞。

       足细胞:位于肾小囊脏层,胞体大,胞质伸出许多突起,粗大的初级突起——细小的指状次级突起(互相穿插成栅栏状,紧贴于血管球毛细血管基膜外),突起之间为裂孔,其上覆有裂孔膜。胞质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突起内含有大量的微管、微丝、中间丝和肌动蛋白丝(调控裂孔的宽度)。功能是裂孔膜参与构成滤过膜;合成基膜的所有蛋白成分,参与基膜的更新;参与清除基膜上的沉淀物,维持基膜的通透性。

      滤过膜(滤过屏障):包括毛细血管有孔内皮、基膜和裂孔膜3层结构。是分子大小和电荷双重选择性屏障。受损会导致蛋白尿或血尿。

肾小管:由近端小管曲部、直部和远端小管曲部、直部及细段组成。

【近端小管】:肾小管中最长、最粗。有较强的重吸收作用,是原尿重吸收的重要场所,分泌或排泄功能。

曲部 位于皮质迷路、肾柱。光镜——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或锥体形细胞围成,细胞界限不清,胞质呈强嗜酸性;游离面有刷状缘,基底部有纵纹,核位于基底部。电镜——细胞游离面有大量微绒毛;基部有质膜内褶及线粒体;侧面有侧突互相嵌合,故细胞分界不清。基底部和侧面还有丰富的钠钾泵(物质转运)。

直部 位于髓放线、肾锥体。与曲部相似,但微绒毛、质膜内褶和侧突不如其发达。

【细段】:位于髓放线和肾锥体,光镜——管壁为单层扁平上皮,无刷状缘,弱嗜酸性。电镜——游离面少量微绒毛,基底面质膜内褶少。极薄的管壁有利于水和离子的重吸收。

【远端小管】

直部 位于髓放线和肾锥体。光镜——管腔大而规则,管壁上皮细胞为立方形,着色浅;游离面无刷状缘,基底部有纵纹。电镜——细胞游离面可见少量微绒毛;基部质膜内褶发达,线粒体数量多,质膜内褶上有丰富的钠钾泵(主动排出钠离子),此处细胞膜对水不通透。      功能是单纯重吸收Na+,使肾锥体底到肾乳头间质内的渗透压逐步增高,有利于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曲部 位于皮质迷路、肾柱。与直部相似,质膜内褶更发达。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受醛固酮的调节,吸Na+排K+ ;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重吸收水分;分泌H+和 NH3,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2) 集合管

 光镜——上皮为单层立方   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高柱状,细胞界限清楚,胞质色淡而亮,核圆居中深染。

电镜——主细胞(亮细胞,多,有少量微绒毛和质膜内褶)和闰细胞(暗细胞,少,随集合管下行逐渐减少,质膜内褶明显)

受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调节,保Na+排K+;重吸收水;分泌H+和 NH3,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3) 球旁复合体(血管球旁器)

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由远端小管、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构成的三角区内,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球旁细胞】入球微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演变而成,光镜下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胞质内含大量分泌颗粒(内含肾素),弱嗜碱性,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大量膜包分泌颗粒。与微动脉内皮之间无基膜和内弹性膜,易于分泌物入血。可以分泌肾素,使血管紧张素转化成血管紧张素1,后者在血管内皮的作用下转化成血管紧张素11,后者可以肾上腺球状带分泌更多的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同时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升血压。

【致密斑】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的上皮细胞变高窄,密集排列形成椭圆形斑状。光镜下细胞呈柱状,排列紧密,核位于细胞顶部,基部有大量线粒体,细胞缺乏侧突;电镜下细胞基部有许多细小突起,可伸至球外系膜细胞和球旁细胞。是离子感受器,感受钠离子浓度变化,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当原尿中的钠离子浓度降低的时候会促进肾素的分泌。

【球外膜细胞(极垫细胞)】位于三角区内,与球内系膜细胞相延续。突起与与球旁细胞、球内系膜细胞、平滑肌细胞之间形成缝隙连接。可能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

2.     尿液形成

肾小体形成原尿(180L)。

近端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场所(全部葡萄糖、氨基酸、多肽和小分子蛋白质,85%的Na+和水分,50%的碳酸氢盐、磷酸盐和维生素)。

细段:重吸收水和离子。

远端小管:远直单纯重吸收Na+,形成渗透压;远曲重吸收水、保Na+排K+,分泌H+和 NH3。

集合管:重吸收水、保Na+排K+,分泌H+ 和 NH3。形成终尿(1-2L)。

3.     掌握输尿管的结构

管壁分三层,由内向外是黏膜、肌层和外膜。无黏膜下层。

黏膜:变移上皮和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膀胱有皱襞。

肌层:内纵外环两层,输尿管下1/3到膀胱是三层。

外膜:除膀胱顶部是浆膜,其余部分均是纤维膜。

肾单位及集合管的组成和分布


医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复习十一(泌尿系统二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