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
十月革命和俄国gcd人的策略(摘录)
(《走向十月革命的道路》一书序言)
二 论十月革命的两个特点,或十月革命
和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
十月革命有两个特点。要了解十月革命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首先必须认清这两个特点。
这是些什么特点呢?
第一、在我国诞生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在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无产阶级和劳动农民群众联盟的基础上产生的政权。第二、在我国确立的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在一个资本主义不大发达的国家里获得胜利的结果,而在其他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仍然保存着资本主义。这当然不是说十月革命没有其他特点。可是,现在对于我们重要的正是这两个特点,这不仅因为它们清楚地表现出十月革命的实质,而且因为它们十分明显地揭露了"不断革命"论的机会主义本性。
我们来简略地研究一下这两个特点。
关于城乡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的问题,关于把这些群众争取到无产阶级方面来的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极重要的问题。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城乡劳动人民支持谁,支持资产阶级还是支持无产阶级,城乡劳动人民成为谁的后备军,成为资产阶级的后备军还是成为无产阶级的后备军,-﹣革命的命运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固性要由这一点来决定。法国1848年革命和1871年革命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农民后备军站在资产阶级方面。十月革命所以胜利,是因为它从资产阶级那里夺下了农民后备军,它把这个后备军争取到无产阶级方面来,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成了城乡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唯一领导力量。
谁不了解这一点,谁就永远不了解十月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我国无产阶级政权对内政策的特点。
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是"老练的战略家"用心地"巧妙地""挑选出来"并"合理地依靠"某些居民阶层的普通政府的上层机关。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和劳动农民群众在以无产阶级为领导力量的条件下,为推翻资本和取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而结成的阶级联盟。
所以,这里所说的不是对农民运动的革命能力"稍微"估计不足或"稍微"估计过高,象某些耍外交手腕的"不断革命"论者现在爱说的那样。这里所说的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产生的新的无产阶级国家的本质。这里所说的是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本身的基础。
列宁说:"无产阶级专政是劳动者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等)或同他们的大多数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是反资本的联盟,是为彻底推翻资本、彻底镇压资产阶级反抗并完全粉碎其复辟企图而成立的联盟,是为最终建成并巩固社会主义而成立的联盟。"
其次:"如果我们把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历史学的、哲学的、科学的拉丁名词译成普通话,那就是说:在推翻资本压迫的斗争中,在推翻这种压迫的过程中,在保持和巩固胜利的斗争中,在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的事业中,在完全消灭阶级的全部斗争中,只有一个阶级,即城市的租一般工厂的工人,即产业工人,才能领导全体被剥削的劳动群众。"
列宁所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就是这样。
十月革命的特点之一在于这个革命是实现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典范。
有些同志以为这个理论只是和俄罗斯实际情形有关的纯粹"俄国的"理论。这是不对的。这是完全不对的。列宁说到无产阶级所领导的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时,指的不仅是俄罗斯农民,而且是苏联境内那些不久以前还是俄国殖民地的边疆地区的劳动分子。列宁始终不倦地一再说,俄国无产阶级不和这些异民族群众结成联盟就不能获得胜利。列宁在他论述民族问题的文章中以及在共产国际各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再三说过,没有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被奴役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间的革命联盟,革命同盟,世界革命是不可能胜利的。而殖民地岂不就是被压迫的劳动群众,首先就是劳动农民群众吗?谁不知道,殖民地解放问题实质上就是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摆脱财政资本的压迫和剥削的问题呢?
由此应当得出结论: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并不是纯粹"俄国的"理论,而是世界各国必须采用的理论。布尔什维主义不只是俄国的现象。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是"可供各国效法的策略模范"。
十月革命第一个特点的特征就是这样。
从十月革命的这个特点来看,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不来多讲托洛茨基在1905年的立场,当时他"简直"忘掉了农民是革命力量,提出了"不要沙皇,而要工人政府"的口号,即不要农民参加革命的口号。现在,甚至拉秋克这位爱要外交手腕的"不断革命"论者也不得不承认,"不断革命"在1905年是离开现实而"向空一跃"。现在,看来大家都认为不值得再理会这个"向空一跃"了。
我们也不来多讲托洛茨基在大战时期的立场,例如在1915年的立场,当时他在他的《为政权而斗争》一文中,根据"我们生活在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不是把资产阶级民族和旧制度对立起来,而是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族对立起来"这一点,做出结论说农民的革命作用一定会减少,没收土地的口号已经没有它从前所有的那种意义。大家知道,列宁在评论托洛茨基的这篇文章时,责备托洛茨基"否定""农民的作用",说"托洛茨基事实上是在帮助俄国那些把'否定'农民的作用理解为不愿意发动农民去革命的自由主义的工人政治家!"
我们最好来看看托洛茨基关于这个问题的较晚的著作,看看他在无产阶级专政已经确立,他已经有可能根据事实来检查他的"不断革命"论并改正他的错误的时期内所发表的著作。就拿托洛茨基在1922年为《一九○五年》一书所写的《序言》来看吧。托洛茨基在这篇《序言》中关于"不断革命"是这样说的:
"正是在1905年一月九日事变到十月罢工这个期间,本书作者对于俄国革命发展的性质形成了获得'不断革命'论名称的那些观点。这个奇妙的名称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直接摆在俄国革命面前的虽然是资产阶级的目的,可是它不能停留在这些目的上面。除非使无产阶级执掌政权,革命就不能解决它当前的资产阶级任务。而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又不能以革命的资产阶级范围来限制自己。恰恰相反,无产阶级先锋队正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胜利,还在它统治的初期,就不仅要最深刻地侵犯封建所有制,而且要最深刻地侵犯资产阶级所有制。在这种情形下,它不仅会和那些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初期支持过它的一切资产阶级集团发生敌对的冲突,而且会和那些协助过它取得政权的广大农民群众发生敌对的冲突。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落后国家内,工人政府所处地位的矛盾,只有在国际范围内即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舞台上,才能求得解决。"①
托洛茨基关于他的"不断革命"就是这样说的。
只要把这段引文和上面从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的著作中引出的几段话对照一下,就会看出横在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之间的鸿沟了。
列宁说无产阶级和劳动农民阶层的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而托洛茨基却说"无产阶级先锋队"会和"广大农民群众"发生"敌对的冲突"。
列宁说无产阶级领导被剥削的劳动群众。而托洛茨基却说"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落后国家内,工人政府所处地位有矛盾"。
列宁认为革命首先要从俄国本国的工人和农民中间汲取力量。而托洛茨基却认为只有"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舞台上"才能汲取必要的力量。
如果国际革命竟来迟了,那又怎么办呢?我国革命有没有什么光明的前途呢托洛茨基认为没有任何光明的前途,因为"......工人政府所处地位的矛盾,只有......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舞台上,才能求得解决"。按照这个计划看来,我国革命只有一个前途,在本身所有各种矛盾中荀延残喘,在等待世界革命中连根腐烂。
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呢?
无产阶级专政是依靠无产阶级和劳动农民群众的联盟来"彻底推翻资本"和"最终建成并巩固社会主义"的政权。
在托洛茨基看来,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呢?
无产阶级专政是和"广大农民群众"发生"敌对的冲突"而只有"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舞上"才能设法解决"矛盾"的政权。
这个"不断革命论"和否定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著名的孟什维主义理论有什么区别呢?
实质上是毫无区别的。
这是不容置疑的。"不断革命论"并不是对农民运动的革命能力的一种简单的估计不足。"不断革命论"是对农民运动的一种会导向否定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估计不足。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是变相的孟什维主义。十月革命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这样。
(写于1924年12月17日。
选自《斯大林全集》中文版
第6卷第313-319页)
摘录自《论巴黎公社》 (1971版,560-5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