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纪念刘宝全先生诞辰150周年曲友交流会活动简报

2022-05-01 22:02 作者:志扬小盆友  | 我要投稿

注:本文于该次活动会整理发布于新浪博客,现新浪博客摇摇欲坠,未避免失传,搬运于此。  

      2019年11月10日,农历十月十四,是刘宝全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在天津市南开区老城博物馆内的老城小梨园,一场由曲艺爱好者自发的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剧场内,幕布正中悬挂着刘宝全先生的旧照,舞台上复原了刘宝全先生当年登台时的陈设,观众席,每张八仙桌子上,都摆放着专门为本次活动自费制作的纪念册,剧场一侧,悬挂着红色条幅——“纪念刘宝全先生诞辰150周年曲友交流会”。

       濛濛细雨,瑟瑟秋风,并没有阻挡热爱刘派艺术的人们的脚步。

       上午9时许,主持人贾志扬(网名:志扬小盆友)效仿旧时演出的习惯,登台与乐队合奏了一个京韵大鼓的鼓套子,随后宣布活动开始,并介绍了活动的基本情况。这次活动是在2019年接近尾声,官方与专业团体尚未举办任何关于纪念刘宝全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的背景下酝酿而成的,体现了民间曲艺爱好者的慈悲与使命感。本次活动由曲苑知音群主办,老城小梨园协办,内容以欣赏为主,选择了六位包含刘宝全先生本人在内的已故刘派先贤的作品录音集中播放,组成一场虚拟的刘派京韵大鼓专场,让到场的朋友们得到艺术的享受,并给广大曲友提供了一个线下交流的机会,作为点缀,每两段录音播放的间隙,安排有一个花絮环节。本次活动由著名先生弦师李玉忠、李建英、吴斌担任特约伴奏。

       第一段播放的是小映霞的《草船借箭》(伴奏:马涤尘、矫恒瑾、韩宝利),选择的是她80年代初在北京演出的实况录音。选择这段节目,一方面因为小映霞此曲有口皆碑,另一方面也有纪念之意,小映霞2010年曾以83岁高龄在纪念刘宝全先生诞辰140周年(实为141年)的演出上登台,返场就是这段《草船借箭》,如今斯人已逝,勾起了大家对小映霞先生的怀念。

       随后,天津的两位曲艺名票张博与佀童强(即天津文艺广播编辑、主持人“小四”)登台,向主办方赠送了一套由他们担任主编出版的《中国北方曲艺老唱片有声大考》,这套出版物由一本书和50张CD组成,囊括了中国北方曲艺的大部分老唱片,并以书作为配套的讲解,历时10余年的搜集,可谓鸿篇巨制,功德无量。二位先生随后还做了简短的发言,张博先生现场展示了一张刘宝全先生亲笔签名的照片,这是刘派京韵大鼓老艺人杨曼华的遗物,珍贵之极。

       每个花絮环节,出场的人物都与下一位出场的老先生有一些联系,处处体现出主办方的精心策划。第一个花絮,是由侯月秋的忠实粉丝,冯瑞先生(网名:蓝色海洋)模仿侯月秋演唱了《白帝城》的片段,他的演唱,从打鼓、音色、唱腔,处处都模仿的十分到位,因此得到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第二段播放的便是侯月秋的作品,侯月秋以独特的嗓音迷倒了一代又一代曲友,尽管她已逝世近40年,可至今依然有着数量不菲的“侯迷”。她留下的资料不多,本次选择播放的是天津电台1979年录制的《刺汤勤》实况录音(伴奏:韩德荣、韩玉山、张文华),这个资料经常在电波中出现,大家都十分熟悉,并誉为经典,尤其是现场气氛火爆,全段爆发掌声近20次,宛如给大家带到了40年前的剧场之中。

       接下来的花絮环节,是主办方曲苑知音群的群主闫鑫泰(网名:彩舞岚云)的致辞,首先他对到场的嘉宾做了介绍。本次活动到场的知名人士,除了刚才提到的张博、佀童强之外,还有四胡名家张玉恒、骆玉笙先生的孙女骆薇薇、张派京韵大鼓传人李玉起、杨凤杰先生的弟子魏勇等。随后,他对刘派京韵大鼓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正确对待刘派的京韵大鼓的高亢,他提出,正统刘派京韵大鼓以高亢为主要特征,但并不是人人都要高亢,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量力而行,并且要把高亢与嚷区分开来,不要因高亢丧失了韵味,而让观众生厌;二是注意保留刘派京韵大鼓原始的表演程式,多学习老先生们的精髓,不要抄近道,投机取巧,更有甚者表演中居然能看出舞蹈、摔跤、气功、皮影戏等的动作元素,把京韵大鼓弄得四不像,这是很不好的;三是提出了刘、白二派骆派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演唱节奏的慢化与唱腔的音乐化这两点上,当然这也不一定是个坏事,也许三分归一统是个趋势,只是将这个现象抛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三段播放的是小岚云的头本《战长沙》(伴奏:韩利祥、马健等),小岚云是公认的正宗刘派,在曲友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战长沙》这个曲目,刘派京韵大鼓的大家之中,只有小岚云留下了完整录音,而且版本非常多,足见其对此曲的擅长,本次选择的是80年代初期她明场演出的一个版本,现场效果十分火爆。

       下一个花絮,播放的是本次活动特约伴奏李建英老师早年演奏的雷琴,内容是模仿孙书筠演唱京韵大鼓《连环计》,雷琴,也叫大雷拉戏,曾经是天津很活跃的一种曲艺形式,有很长一个时期与鼓曲一起演出,知名演员有王殿玉、宋东安、钟吉瑞等,李建英就是钟吉瑞的学生。这段用雷琴演唱的《连环计》,对演员的唱腔细节模仿十分到位,在场观众纷纷赞叹。

       第四段播放的是孙书筠1988年在天津参加“中国鼓曲艺术展览”演出的《长坂坡》(伴奏:韩宝利、张玉恒、张子修),这段节目出版过录像,大家也是十分熟悉的,这次展演共演出了五场,五场演出分别由骆玉笙、孙书筠、小岚云、魏喜奎、王毓宝担任攒底,这样强大的阵容下,孙先生当时尽管已年近七旬,演出却格外地不惜力,从录音中的掌声、喝彩声就听出台下观众对孙先生表演的认可。曾为这场演出担任伴奏的张玉恒先生也在活动现场认真地聆听这段31年前的录音,相信他也是感慨万千。

       下一个花絮,是由刘派京韵大鼓传人吴斌带来的致辞,吴斌也是本场活动的特约伴奏之一,他可谓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曲艺杂家,擅于京韵大鼓、单弦、连珠快书的演唱,以及各种乐器的伴奏,如今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相声演员,他早年曾在曲校跟随张秋萍先生学习多年,是林红玉先生的再传弟子。他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主办方及到场曲友们的感谢,还隆重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另外两位特约伴奏——长期以来给予他无私教导的李玉忠、李建英二位老师,他幽默的致辞引得台下阵阵笑声,最后他回归严肃,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团结”二字,希望天津曲艺界在这方面多向北京学习。

       第五段播放的便是林红玉先生的节目,在主持人刚报出曲目的名字,现场便已轰动,要播放的节目,正是几十年来未能以完整面貌见于世人的——《“大”截江》,所谓《“大”截江》,即带有顾雍奏本、张昭献计内容的原始版本《赵云截江》,早在刘宝全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将其精简,只保留后半段,而前半段浓缩为一个诗篇,也就是现在舞台上的演法,而原始的《“大”截江》则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解放后更是很少有人演唱。这段《“大”截江》的录音是活动预热宣传期间,一位来自河北省的刘姓老听友提供的,据他介绍,这段录音是30余年前他在广播中翻录下来的,珍藏多年,听说这次纪念活动后,深为民间曲艺爱好者的挚诚所感动,于是他联系到主办方,希望把这段珍藏多年的录音贡献出来,并希望它永久地传播下去,作为自己这样一位老一辈曲艺爱好者的一点心意。这段录音由于录制条件所限,只有半段,至“偃旗息鼓过了长江”结束,万幸地是其结束之处刚好可以与如今常演的《赵云截江》相拼接,即成为一段完整的《“大”截江》。这真算是本次活动为刘宝全先生献上了一份难得的寿礼。

       接下来的花絮,是由李玉忠先生带来的自弹自唱,模仿刘宝全的老唱片《关黄对刀》。李玉忠先生一生酷爱各种曲艺,不仅伴奏技法高超,而且学唱也十分在行,网络上便有他早年演唱的京韵大鼓《赵云截江》、梅花大鼓《黛玉悲秋》、岔曲《赞风》等录音,大家十分熟悉。适逢这次活动,再次登台演唱,李老师首先简短地讲了几句话,他谦虚又幽默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随后是一段从容的演唱,尽管带着假牙,稍有些撒气漏风,但韵味却是最难得的,他的演唱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

       最后一段,播放的是刘宝全先生本人的《大西厢》(伴奏:王文川、韩德荣),这是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唱片,全套3张(6面),也是刘宝全先生诸多唱片中唯一完整录制的长段子。在刘宝全先生绘声绘色的演唱中,这次活动落下了帷幕。

       刘宝全先生逝世已近80年的今天,刘派京韵大鼓艺术还在传承,还有这么多朋友在关心、支持着刘派艺术的发展,相信刘宝全先生在九泉之下是会感到欣慰的。

附:主办方为本次活动自费编纂、印制的精美纪念册的扫描件




纪念刘宝全先生诞辰150周年曲友交流会活动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