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事:老昆明近代的“新学”和“学堂”
清代末期,朝廷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留学)”,昆明近代教育从此起步,城市近代化由此提速。有意思的是,当时是先有高等学堂,后有初等、中等学堂。于是高等学堂最早的学生是举人,中等学堂最早的学生是贡生,小学堂最早的学生是附生,由此又开通了科举功名和大、中、小学学历的“互认通道”。
早期的新学还拖着一条旧学的尾巴,把“四书五经”列为“必修科目”,后来才采用新教材,把学生“从消磨灵性、束缚思想的地狱里解放出来,使他们如鸟脱笼,高飞天空,如鱼脱网,畅游九渊,自由活泼,发展其天才,这样功劳,可算不小了”(《云南教育杂志》)。
昆明最初的新学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昆明开始举办新学。此时的“新学”相对于“旧学”而言,“新学堂”又相对于旧式的私塾、书院而言。昆明最初的一批新学堂都建立于20世纪初。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清政府决定在各省城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设中学堂,各州、县设小学堂等。昆明也从此开始创办新学堂。
当局首先对五华书院“改制”,开办高等学堂,并先后办起了方言学堂、东文学堂、法政学堂、工矿学堂、农业学堂、商业学堂、速成铁道学堂等,同时大办师范学校,为小学培养师资。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创办小学11所,招收33班学生,但因没有教材,这些新式小学教的仍然是“四书五经”。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各校才按学部所颁学堂章程教学。到宣统三年(1911年),昆明城内外已有121所学校,其中小学90多所,入学儿童5000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隋唐以来在中国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昆明出现了女子学堂、女子师范和女子职业学校等,为昆明女子教育之始。
新式学校的兴办,为更多的平民子弟提供了开学智、受教育的机会。新学适应新的社会需要,注重实用,培养了不少新型专门人才。而早期派到内地、国外“游学”的学生陆续学成归来任教,更带回了大量新知识、新思想,在校园内外广泛传播,更促进了老昆明人的“思想近代化”。
图 | 初建的云南武备学堂师生
“双向学历通道”
近代老昆明最早创办的是高等学堂(大学),以原来的五华书院(在今华山南路)改置而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开学。由于当时还没有中学毕业生,高等学堂的首届学生是从全省的举人、贡生中经考试或由地方官员保送来的,初期只能开设理财、兵学、交涉三门课。
清末的新学堂还拖着一条旧学的尾巴。根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新学堂分六级:蒙学堂、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这是初等教育;中学堂是中等教育;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是高等教育。合计要学25年,一个人7岁入学,到30岁出头才能从通儒院毕业。
不管怎么样,昆明那几年一下子就冒出了不少新学堂。计有11所小学堂、2所中学堂,还有两级师范学堂、方言学堂、东文学堂、法政学堂、工矿学堂、农业学堂、商业学堂、速成铁道学堂等专科学堂。
军事新学堂的发展也特别快,先后有武备学堂、新操学堂、讲武堂、陆军小学堂、陆军速成学堂、体育学校、测绘学堂、军医学堂等等,主要还是为了满足当时“新军”建设的需要。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废除之前,新学和旧学之间还有个“双向学历通道”:按当时的规定,举人可以进高等学堂、贡生可以进中学堂、附生可以进小学堂,让科举出身人员也能得到“新学”学历。
另一方面,小学毕业者,复试合格,给予附生文凭,并送官立中学就读;中学卒业,复试合格,给予贡生文凭,并可参加乡试;高等学堂卒业,复试合格,赏给举人文凭;京师大学分科卒业,复试合格,赏给进士文凭——所谓“相似学历”,早在清末的“新学”和“旧学”之间就有过了。
图 | 建在圆通寺旁的法文学堂师生
最早的小学堂:“昆明三十三馆”
昆明的小学始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一建就是一批,计有初级小学11所,叫作省会小学堂。校址有的设在旧书院,如育才书院,而多半设在寺庙、祠堂里,如文庙内的崇圣殿和仓圣祠,还有咸宁寺、土主庙、岑公祠、麒麟寺、昭忠祠、龙神祠和钱局街上的谭公祠等。
当时昆明11所小学各招生3个班,一个班为一馆,故当时有“昆明三十三馆”之称。小学初建,新式学章还没有制定,教科书还没有出版,仍以“四书五经”为教材,名为学堂,实则义塾而已。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章正式颁布,又将学生中成绩较好的另入高等班,成为高等小学,改称两级小学堂。
至于课程设置,新学早先把“四书五经”列为“必修科目”,“不过利用之以消磨全国青年之心思才力,以巩固其百世不替之皇基,中外有识之士,莫不同声非笑,视之为愚民之教育”。
而新式学堂建立后,采用了新教材,“把一般小学生从消磨灵性、束缚思想的地狱里解放出来,使他们如鸟脱笼,高飞天空,如鱼脱网,畅游九渊,自由活泼,发展其天才,这样功劳,可算不小了”(《云南教育杂志》)。
劝学所和“劝学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推广新学,当局成立了昆明劝学公所(相当于教育局),开始时借文致斋筹办,后又在象眼街裁缺守备旧署址(后长春小学处)修建讲堂、斋舍、操场、食堂以及办公室等,并添置器具,将劝学所迁入。劝学所大门开在鹦哥花首府巷(又称大树巷)与象眼街的交汇口,此巷也由此改名劝学巷。
劝学所以开风气、去阻力、推广学务为己任,从事筹款、劝学、兴学等具体工作。所中设若干“劝学员”,挨户劝学,查有学龄儿童,随时登记,并介绍进入学堂。据老人回忆,这些“劝学员”还负责乡村的“劝学”工作,下乡时都要骑马,为确保安全,还带一只狗跟在后面,被称为“劝学狗”。
昆明劝学所还设有初等师范传习所和劝学员讲习所,又有附属初等小学,以便学生实习。1910年,劝学所增设初级师范学堂。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多被派去担任郊区五乡学校的教员。
当时各小学堂的教科书、教学图画等,都由劝学所发放,教室课桌椅和学习用具的规格,也由劝学所规定,并下发标准桌椅,让各学校仿制。时人称其“改旧从新,力排众议,克矫积习”,对昆明新式教育,颇有贡献。当年的劝学巷也热闹一时,后来长春小学也建于此。1918年,一个6岁的男孩迈进了这所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他叫聂守信(聂耳)。
图 | 昆明县立师范附小
最早的女子学堂:“女学”与“女红”
昆明最早的新学都是男学,女性被排除在学校门外。清末国将不国,西风东渐,不少人痛陈利害,大呼“女学不兴,学校终无完全之日”。
当时的《云南杂志》就刊登文章,历数女学不兴带来的“三害”:其一,“女子无学,不能自养,男子终岁勤劳,恒忧妻孥子冻馁。女子对于男子,全属分利矣”;其二,“妇宜有妇德,若既无学,所谓妇德者,已茫然莫能解其意”;其三,“作育人才,必自蒙养以立其基,女学既无,母教失矣”。
反之,兴女学则有三利:一、“女学兴则女子有常业,有常业则不仰望男子,亦可以自给”;二、“陶镕多则气质自化”,“所谓妇德讲之有素”,“家庭和融之象,推之为国家祥瑞之徽”;三、“女子有学,则其子之所成就者大”。世风前进如此,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昆明终于开办了女学。
开办女学又有特殊之处。首先办的是女子师范学堂,地址在长春坊街咸宁寺(今昆二十八中址),就中医学堂原有经费和地址开办。
当时学校男女有别,兴女学得有女教师,有女教师就得先办师范,而办师范又无女生生源,于是女子师范先办初等小学,接着办高等小学,再办师范预科,最后才进行师范本科教育。这也是几年以后的事了。只不知那最早的女子师范,是不是有男教师授课,只知道这些女校对女生入学、女生请假和外客来访参观等,都有严格规定,不容随便进出。
女子师范学堂的宗旨是“养成女子学堂教习(教师),并讲习幼儿保育方法,期于裨补家计,有益家庭教育”,开有修身、教育、国文、历史、地理、算学、格致、图画、家事、裁缝手艺、音乐、体操等课程。
1919年创办的育贤女校,还有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女子小学堂则“以养成女子之德操与必需之知识技能,并留意使身体发育为宗旨”,所开“女学”课程,除了普通的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外,还有女红、家事、裁缝等课程。女子师范还办了个保姆讲习所。再看当时军阀、达官、贵人都热衷从女校毕业生中选太太和姨太太,原来都是有道理的。
当时还开办了女子职业学堂,教授裁缝、织布、刺绣、编物、蚕桑五科,后又在敬节堂附设女子职业学堂,组织堂内“节妇”及其年岁较大的女孩学裁缝、织布、织草帽等,每天做工6个小时,另外讲2个小时的修身、国文、算术等(民国《新纂云南通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妇女的地位,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
欢迎到评论区留言!
来源:朱净宇
如有爆料、投稿、商务合作、侵权,请联系公众号云南楼市观察沟通处理。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号保留最终解释权,本号不承担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