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审美,从日本文学开始延展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日本文学与日本审美之后,我得到的最大的感想,就是原来让自己疑惑的很多东西,无论是文学还是非文学的领域,都通过日本文学以及由之发散而来的审美学说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读不懂川端康成,是因为…

最初,阅读川端康成的作品时,我的感受只有震惊和困惑。我在在高中时代收到友人相赠的《雪国》和《古都》并为里面的文字震惊和惊叹之后,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又感受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暗流涌向身为读者的自己,于是模模糊糊中连续阅读了《伊豆的舞女》《画的圆舞曲》《藤花与草莓》等小说集,而这种似乎有些模糊体会又基本没有任何体会的感觉一直持续到我深入了解日本文学与审美之前。
男主疯狂跟踪好几个女人,竟然只因自己脚太丑,喜爱“脚很好看”的女子。这样的剧情看起来变态,但是现在回味起来,似乎是日本文学中以小为美的“人形”趣味。日本岛屿封闭的单一环境,导致了在日本成长的川端康成自然也擅长在小范围上用功,这样明显的体现并不仅仅在这里,在他的《一只胳膊》中,女主角更是一个脱离女子本体,但仍有自我思想和生命活力的“一只胳膊”;《禽兽》里面被主人用颓唐的眼神凝视着,在无助中死去的小鸟。表层是“脚控”,里层是“美足”象征战前繁荣的日本而“丑足”象征着战后破败的日本;表层是男子对女子胳膊的亵玩,里层是一个人深层次的孤独。
女子穿起山茶花团的和服露出哀伤的笑容,在雨点里山上有团火渐渐飘下。《秋雨》变成语文阅读题的当天一度让我在大考现场抓狂,但细究“为何会这么营造情感氛围”才发现,原来这就是日本的“物哀”。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不把情感视为负面物的日本文学,不断用着“幽玄”“寂静”的意象,不管是山间团火,还是《雪国》中白茫茫的一片,被烧死的姑娘的尸体在简洁的背景下格外刺眼的场面,《藤花与草莓》中寥寥数笔的草莓、微风吹拂的藤花与回不去的时光。每一个字都带着情感的流动,让川端康成的文字再虚无,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情感上的流动,大概受到这个特点的影响。
网络查阅能够告诉我答案,但文学理论却告诉了我写作动因,从“里层”中我拨开帘幕,隐约窥见了“第三层”。这大概就是文学理论以及由此学到的审美理论,能够在阅读上带给我们的帮助。
日语歌曲的歌词创作与传统日本文学审美之间也有关联

歌词,某种程度上也许就像一首首现代诗的创作,因此日本文学的特征渗透进歌词创作之中。
无论是大高静子《遇见夏天》中“蝉鸣悠悠笑靥和之,余晖袅袅茜影晕之”的那份悠长,还是前川清《长崎今日也下雨》中“今天的长崎又下起了雨,登上了夜色下的丸山”带着传统演歌风格的那份忧伤,皆有着让人“寂静”下来的“幽玄”意象,而歌曲又因为并非仅仅是文字,更有旋律与唱腔的表达,那种简单敲打着单调乐器,听起来空旷而绵长的旋律更是放大了歌词的“幽玄感”,使得早期日本流行歌曲在表达凄楚哀伤、缠绵悱恻的感情上成为一绝。
这样的趋势虽然在进近两三个年代因为西方文化加速深入,以及日本文化输出至全球的需要,音乐风格变得更加国际化的同时,这种“幽玄感”渐渐为“具象感”所取代,在2022年4月21日Eve(歌手/唱见艺名)发行的《泡泡(Uta客串合唱)》中“即使不在这条轨道上,依旧不知疲倦从不停步”的歌词描述,加上更快的音乐节奏,似乎显得更加地有连贯性和故事性,而这也是普遍而言近年来以商业目的创作之曲目的普遍特点。然而,属于传统日本文学发达的情感表征真的就完全消失了吗?很多曲目,看似有了一点故事性,实际上在逻辑性中间仍旧穿插有暗喻性的情感表达,Mafumafu(歌手/唱见艺名)在讲述完“若想修改掉那里的错误的话,就用橡皮擦慢慢擦掉好了”这样的具体事件后,却突然加入“模糊的污浊,和我的脸庞”之类的意象,这样的意象似乎看起来没那么“幽玄”,但是放在歌曲中,这种前言不搭后语的表述顺序,在逻辑中似乎就无形中营造出一种“幽玄感”,进而在具体中又传达给听众以抽象的情感。

二次元创作也渗透了这样的理念…

漫画与动画,本质上来说是画面构成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图形化之后的文字”,所以认为日本文学的审美情趣或多或少也进入了二次元创作,似乎也有合理的地方。
日本的漫画与动画,除开少数涉及本国古代历史的《多罗罗》《平家物语》等,其余到底作品,在政治背景上几乎只有两类,一类是事件发生在日本本土,但日本国内政治氛围和机构似乎全数神隐;另一类是架空在一个非常宏大的世界观,有很多国家,很多阶级,彼此之间斗争网络被描绘得复杂而详细,每一个人的面孔都极具特点。日本政治在二次元世界里几乎消失而其他国家的仍旧存在,似乎是非常诡异的一件事。不过若用日本文学自古以来的“脱政治性”传统来解释着一切,似乎就变得容易得多了。顺从天皇,不想描绘自己国内的事物,却再国际事务上走向另一个极端,频频评头论足,甚至试图“大展神威”。《奥特曼》中描绘TPC(Terrestrial Peaceable Consortium地球和平联合组织)国际组织中日本大展神威。“今天日本又拯救了世界”“日本队又赢了”“赌上国运也要…”听起来是调侃,但是这个趋势其实早在中古时代就已存在。
日本文学几乎可以算是日本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因此,学习日本的文学理论进而学习日本审美,不仅能够在阅读层面有所进展,从日本文学延展到其他领域,也能够有新的思考。
Hitsu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