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807年战争之普鲁士之耻(八):哈尔默恩之围

2021-01-10 13:35 作者:近卫掷弹骑兵官  | 我要投稿

        基本信息

        在这一场从1806年11月7日持续到22日的哈默尔恩围攻战中,法兰西第一帝国的部队成功的从由普鲁士王国的驻军手中夺取了哈默尔恩要塞。围攻率先是由是由法国元帅阿道夫-爱德华-卡西米尔-约瑟夫·莫尔捷元帅率领的第八军开始的。元帅最初让让-巴蒂斯特·迪蒙索将军负责作战。但是在安妮·让·玛丽·雷内·萨瓦里将军很快抵达后,就与普鲁士指挥官卡尔·路德维希·冯·莱科克将军开始了进行谈判,后者很快就被说服向法军投降了。

        在10月14日的耶拿-奥尔施塔特战役中击溃普鲁士军队的主力后,他指挥着自己已经大获全胜的大军团追击敌人一路渡过了易北河。这就使得保卫汉诺威选帝侯国地区的的普鲁士军队在战略上被孤立在了易北河的西岸。当拿破仑的大军在易北河和奥德河之间追击其它的溃逃的普鲁士军队时,法军后续附属部队也开始入侵汉诺威和黑森-卡塞尔。守军被迫一路撤退到哈默尔恩和宁堡的要塞,不过在那里他们依然也逃不过被封锁,然后投降的命运。

        爆发时间:1806年11月7日——22日

        爆发地点:汉诺威西南35公里处的哈默尔恩

        战役结局:法军胜利

        交战双方:法兰西第一帝国/普鲁士王国

        双方指挥:莫蒂埃元帅/卡尔·路德维希·冯·莱科克将军

        双方兵力:6000人,12门火炮/10000人,175门火炮

        双方损失:无人伤亡/全体投降

        背景

       1806年9月,当腓特烈威廉三世开始动员普鲁士军队时,一支庞大的军队也迅速的被集结在汉诺威选帝侯国内或是附近。布吕歇尔将军指挥着16个步兵营和17个骑兵中队集中在帕德伯恩、奥斯纳布吕克、莱尔和奥尔登堡以西。汉诺威有20个营和28个中队,分别驻扎在策勒、希尔德斯海姆和布伦瑞克。这是位于最西面的野战军部队,总计三万人的由吕歇尔和布吕歇尔指挥。

       普鲁士最高统帅部立刻就推断了拿破仑的主力一定是从南方发起进攻,因此布吕歇尔他们的部队在10月初就开始向埃尔福特进军。克里斯蒂安·亚历山大·冯·哈肯将军和卡尔·弗里德里希·冯·布吕西维茨将军的部队被留下,以抵御来自尼德兰方向和莱茵河下游方向的法国军队的进攻。加上哈默尔恩和宁堡的驻军,整个普鲁士在该地区的兵力大约有12000人。这些小型机动部队全都集结在明斯特附近,由卡尔·路德维希·冯·莱科克将军负责指挥。而率领法军对抗普鲁士人的,则是荷兰国王路易·波拿巴和元帅莫蒂埃。路易在韦瑟尔附近部署了一个5000到6000人的师,在乌得勒支部署了另一个类似规模的师,而韦瑟尔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防守。拿破仑计划把路易和莫蒂埃的部队留下作为预备队,直到他打败普鲁士主力军时,他们将进军夺取黑森卡塞尔和汉诺威。

        双方行军

拿破仑皇帝最小的弟弟,荷兰国王路易·波拿巴

       在10月9日,莱科克和哈肯将军开始分兵向西推进,那是进军的速度十分的缓慢,一直到10月19日,在收到了耶拿·奥尔施塔特战役中普军主力被法军击溃的灾难性消息后。莱科克和哈肯立即就选择了返回,于10月23日抵达哈默尔恩。在第二天,莱科克又从那里出发,试图渡过易北河。但是听到法国军队已经封锁了他的去路的消息后,他又在27日停止了进军,返回哈默尔恩,迅速的开始向周围的村庄和小镇收集食物,以准备应付法国军队的围攻。他派遣了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冯·德奥斯滕上校率领一个龙骑兵团和一个步兵营度过了易北河,并且在那里加入了布吕歇尔的麾下。

        同样是在听到在听到耶拿·奥尔施塔特战役中普军被法军击败的消息后,卡尔·安东·冯·比拉少将于10月20日带着一个营、金银财宝和档案离开了汉诺威。他设法安全地渡过了易北河,但随即他的小部队在斯德丁投降后的法军进行的扫荡中被法军赶上,他于10月31日在安卡拉会见了他的弟弟鲁道夫·克里斯托夫·冯·比拉将军,不过等到第2天的时候,这兄弟两个就率领着他们手下的2200人向法军的尼古拉斯·莱昂纳德·贝克将军率领的龙骑兵投降了。

       10月17日,拿破仑向路易和莫蒂埃发出命令。荷兰国王本应抓获帕德伯恩和明斯特,而元帅则要占领富尔达,并需在埃尔福特与亨利·雅克·纪尧姆·克拉克的部队取得联系。

亨利·雅克·纪尧姆·克拉克,拿破仑时期,法国战争部长,费尔特雷公爵,波旁复辟时晋封法国元帅。

       一旦路易和莫蒂埃就位的话,拿破仑希望他们在卡塞尔集结,在那里他们将占领黑森-卡塞尔。虽然黑森选帝侯威廉一世明面上宣布保持中立,但是拿破仑十分清楚他对法国会有深深的话官方中立,但拿破仑知道他对法国怀有敌意,于是决定罢免他。

黑森选帝侯威廉一世,在1806年被拿破仑赶下台的他,最后在1813年又重新复位。

        莫蒂埃指挥着第八军,包括路易-亨利·卢瓦宗将军指挥的一个5500人的步兵师,有3个轻步兵团组成。11月1日上午,莫蒂埃的部队开始从南方进入卡塞尔,而路易的部队也在随后很快从北方抵达。黑森士兵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就被解除武装,宣布吞并黑森。选帝侯和他的儿子逃走了。由于路易国王在11月9日以生病为由离开了军队,莫蒂埃顺水推舟的接管了联合部队的指挥权。11月7日,第一批法国军队抵达哈默尔恩要塞的郊区,10日又有更多的部队抵达。

路易-亨利·卢瓦宗将军,以协助拿破仑镇压了葡月暴动,以及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喜欢烧杀抢掠而闻名。

       围城战

       莫蒂埃留下了让-巴蒂斯特·迪蒙索将军率领6000人和12门大炮封锁了哈默尔恩之后就继续向汉诺威市进发了,他在11月12日占领了汉诺威市。

       在哈默尔恩城内,莱柯克将军指挥着包括10000人和175门火炮的驻军,而且他们还拥有着充足的弹药和粮草。 

让-巴蒂斯特·迪蒙索将军,担任荷兰总督及荷兰元帅

       莫蒂埃不断向莱科克施压,希望他投降,但是起初普军指挥官选择了。与此同时,拿破仑正在与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大使吉罗拉莫·卢切西尼正在进行有关于停战协议的谈判。其中一项提议包括交出普鲁士的所有要塞和堡垒。虽然这份文件得到了卢切西尼的批准,但很快就被他的君主否决了。尽管如此,拿破仑还是派萨瓦里去看看他是否能利用这些情报诱使哈默尔恩的卫戍部队投降。萨瓦里于11月19日抵达哈梅林,同莱科克及其他的普军指挥官见了面并且进行商谈,法国将军提醒他的对手,在400公里的范围之内其他的普鲁士军队已经被法军消灭殆尽,这对于药神的指挥官们来说可谓是晴天霹雳,再加上卢切西尼达成的停战协议。尽管莱科克的人数几乎是对手的2:1,但普军还是同意在第二天投降,条件与普伦兹劳的投降条件相同。也就是说,当普通士兵成为战俘时,这些军官将被假释。

        但是关于11月22日的投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一种说法中,普鲁士军队的士兵们发现要向法军投降的消息后选择了哗变。士兵们在冲进酒馆后,每个人纷纷喝的酩酊大醉,他们在街上闹事,而且还抢劫城市里面的行人。军官们要求把士兵送回家,而不是当作战俘对待。为了执行投降条款,萨瓦里把他的骑兵开到了街上。骑兵们将普鲁士军队聚集在城外,在那里他们被包围并解除了武装。而在第二个版本中,只有600名普鲁士士兵被俘虏。其余大约9000人的驻军,在兵变的混乱中就乘机逃离了哈默尔恩,然后分散到农村地区。

       后续

       萨瓦里率领迪蒙索师继续向宁堡进军,宁堡已经被一支法军小部队封锁。冯·克里斯蒂安·格奥尔格·路德维格·斯特拉奇维茨少校指挥着一支2911人的驻军,由韦德尔第10步兵团的第3营、费迪南德王子第34步兵团第34团和莱托第41步兵团。此外,还有168名炮手、54名轻骑兵、3个残破的步兵连和一个格拉维尼茨第57步兵团的整连。到了11月26日时,这里的驻军一样选择了投降。军官们获准假释,士官和已婚男子获准回家。而来自威斯特伐利亚的人被押送到明登并被释放,而只有少数人作为战俘被送往了法国。

        11月25日,普拉森堡这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没有开一枪的情况下就投降了。这个地方靠近霍夫,是10月11日战争开始时由巴伐利亚部队发起围攻的的。迈扎内利将军指挥着第13巴伐利亚线列步兵团。在投降前一天,第13团又得到了第6团的增援。看到敌人的力量得到加强,冯·约翰·亚当·齐格蒙德·乌滕霍温少将最后选择带领自己的629名士兵投降。

        历史学家弗朗西斯·罗兰·彼得尔断言,莱科克有责任坚持到底。他的迅速投降使得拿破仑得以迅速的将宝贵的后勤和人力资源投入到在波兰和东波美拉尼亚进行的血腥冬季战役。迪格比·史密斯更是称哈梅林的投降是“可耻的”。

       在守军最后投降的几天前的11月16日,拿破仑发表了一份公告。他声称,普鲁士和萨克森队的14.5万人大军,仅仅有“国王、王后、卡尔克鲁斯将军和10到12名军官逃脱。”彼得尔指出,这一次,拿破仑的公告并不是一个狂妄的夸张。数百匹被俘虏的马将被用来重新装备法国骑兵。除了人员和马匹的巨大损失外,普鲁士人还损失了275门野战火炮、236门营属小炮、12俩马车和3辆架桥马车。

       由于率领驻军向法军无条件投降,莱科克于1809年12月被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然而,他被允许在斯潘道市而不是监狱中度过大部分监禁时间,并于1812年获准回到了他的庄园。从1813年起,他被允许居住在奥拉宁堡,并在1814年获得赦免。这位天才的制图师继续绘制地图,直到他失明,他最后在1829年去世。


1807年战争之普鲁士之耻(八):哈尔默恩之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