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后浪》们,能《不被大风吹倒》吗?

2022-05-23 17:23 作者:大壮普拉斯  | 我要投稿


奔涌吧,大风!


2020年的五四,何冰老师站在追光灯下,激昂澎湃地赞颂了一曲《后浪》;

2022年的五四,莫言老师坐在写字台前,娓娓道来地讲述了一段《大风》。

一个主题,两位大咖,三年光阴,四下张望。

时代的语境已然天翻地覆。


《后浪》

戴着面具的乘风者


关于《后浪》引起的巨大争议,本质上源自选题立项,与何冰老师无关。

何冰老师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着极强的可塑性,从市井小民到历史伟人,他都能演绎的令人信服;

当年在《白鹿原》中的表演,更是在网络上被誉为“投胎式”的演技。


而这种可塑性的背后,是何冰老师本人的复杂经历,和对生活、人性细致入微的洞察。

《后浪》中,何冰老师凭着深厚的功底,近乎完美的完成了这一任务,声音洪亮、抑扬顿挫、感情充沛。

可你有没有觉得看成片的时候,在那精致的影像语言中,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论你是否了解何冰老师本人的经历和作品,你都能感觉到,那些语言并不是何冰老师本人的表达;

更像是,一种多方资源合作的下,“拿人钱财给人办事”式的任务。

诚然,何冰老师表现出的素养仍然是专业的,这种专业,体现在对自己在整个项目中定位的清晰,体现在对合作方的负责、对逻辑重音的声情诵读、对灯光机位的精准契合···

而文案本身,是不是何冰老师本人真正想表达的,并不重要。

《后浪》对于何冰老师而言,不过是又一次完美的“投胎式表演”罢了。



《大风》

逆境之中的坚守者

《不被大风吹到》中,从莫言老师的眼镜,到手写信,都非常符合大家对莫言老师的印象;

一位朴素又睿智的老人,一双洞察社会的锐利眼神,一枚简单又锋利的笔尖。

他曾在演讲中,用和蔼的外表和坚定的目光,铿锵有力地说出了“文学作品不应粉饰现实”;


而在2022年五四青年节的这个“命题作文”下,莫言老师仍然有着自己的坚持。

一方面是青年在精神上确实需要被鼓励,一方面是青年在生活中确实有着诸多困境。

尤其是相比2020年,整个社会受疫情影响更深远,所有青年都无法避开“困难”这一话题;

因此,莫言老师虽然谦虚地说“无法告诉你们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

但是他却讲述了两段适合所有人听的故事。

莫言老师选择了最普通、又最有力的表达——没有人听不懂、没有人感受不到;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故事正是莫言老师本人经历过、感悟过的。

《大风》之于莫言老师,不过是又一次平常的写作罢了。


《后浪》们,能《不被大风吹倒》吗?

在《后浪》考究的辞藻下,我们宛若看到了一幅绚烂又完美的盛世画卷!

年轻人如那一朵朵后浪,都欢呼雀跃地乘着大风奔涌,跟在前浪的屁股后边追着、撵着、跳着、笑着!

甚至好像后浪们已经不满足于站在风口,而是拿出了改变大风、引领风向的气势!

多像小李子在刚登上泰坦尼克号的时候,对着未知的茫茫大海,也敢喊出:“我是世界之王”!


但更多的年轻人,躲在手机与电脑屏幕后边,看到这么多的感叹号,只感到了尴尬和难堪。

而在莫言老师的笔下,年轻人们都回到了各自儿时的故乡;

第一个关于字典的故事,大概是想告诉年轻人,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保持努力的心;

而第二个关于大风的故事,更是在告诉当下的年轻人,在逆境中奋斗的方式。

我们眼睁睁看着那阵曾经被后浪骑来骑去的大风,刮到故乡来,已然变成了黑柱一般的龙卷风;

年轻人们的抵抗已经不是那样迎面而战的英雄姿态,而是选择蹲着也好、趴着也罢、躺平也行···

总之,要扛过这一阵大风再说;

即使到最后发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车里只剩下一根稻草,手机里只剩下9.96元余额。

那个时候再想起莫言老师的拷问:我们到底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

只要不被大风吹成了空中飞人,就姑且当自己是胜利者吧。


文字/编辑/排版 - 大壮普拉斯

-END-


调查显示国人较去年快乐。

——腰乐队《硬汉》


© Copyright

【大壮普拉斯】原创 | 分享是最好的赞赏

图片来自网络

《后浪》们,能《不被大风吹倒》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