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庙算”

写写庙算。
何为庙算?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庙算是一种战略筹划。夏商周时帝王在庙堂占卜凶吉,假托神意发动战争,后来被孙子作为表达战略的词语。
庙算的核心内容有三,一曰知,二曰比,三曰计。
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便是尽可能收集原始信息的过程。信息论者为了将信息混乱程度量化,将热力学的熵引入到信息传递中。信息熵越大,意味着观察者对未知事物越不可知。而减熵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从信源中获取足量的信息。知实则是庙算的前提,没有原始信息的收集就不可能做出有效判断。因为人的主观臆断并不能减熵,换言之,不充分尊重客观事实的信息是毫无价值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了解事实时应该从多角度出发,而不只凭想当然或者有意忽略一些信息。
大量的,不加整理的原始信息虽然能提供认识依据,同样能带来认知陷阱。于是对原始信息的筛选与整理同样重要。庙算的比便是通过比较的方法整理信息,从而推到出一个比较可信的预测结果。因为原始信息不随着我们的意志而转移,比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延伸,因而庙算要基于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比是庙算的基础,庙算之所以被称为算,就是要通过对比整理信息获得正确的认知,以便进一步做出战略决策。
而庙算的核心内容即战略决策,则是计。“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或者后来两句更经典的“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强调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庙算如果仅停留在比,毫无意义。而从另一个侧面说,计也意味着轻信盲信是危险的。我们现在所得到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非原始信息,是已经被人加以整理筛选甚至重新生产出的二次信息。这些信息很可能是主观的,片面的,扭曲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判断才不至于陷入谣言漩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