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实践哲学体系第二部分《存在哲学导言》及《自然哲学》

2022-03-21 00:57 作者:飞翔的北方哥  | 我要投稿

  导言

   第一部分完成了对实践哲学原理的认识。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实践哲学原理认识我们目前对可感的意识对象形成的概念的确定性。对于可感的意识对象形成的概念,总是存在于认识中。我们的认识形成了可感的意识对象的概念,形成的概念也是一种存在的可感的意识对象并可被我们的认识。

我们对可感意识对象存在的否定形成了一个概念“无”,这个概念表示不存在,但是“无”这个概念是我们的认识用文字语言形成的可感的意识对象在认识中存在了。“无”在认识中表示可感的意识对象不存在,既不存在可感的意识对象,既认识不能进一步认识了。认识到“无”这个概念代表我们对可感意识对象存在性的认识到达了能认识的尺度。“无”这个概念是一个存在的可感知的意识对象。也就是说我们的认识达到能认识的尺度认识的也是存在的可意识队象。那么我们认识中能认识的概念只是存在概念。所以实践哲学体系的第二部分被命名为存在哲学。

存在哲学这一部分,我们是对我们认识到的存在的概念的确定性进行进一步认识。我们认识到的存在的概念是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被作为认识主体的我们认识的。在实践哲学原理中我们已经完成对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的认识。我们认识到认识主体对认识中存在的概念的认识过程是矛盾概念的辩证运动。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对认识中的存在的概念进行认识最后形成了认识了认识中存在的概念的认识主体。

我们对这个辩证运动的进一步认识,可以认识到在完成认识中存在的概念的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中存在着三种不同质的概念,认识中能认识的存在的概念,认识主体,认识了认识中存在的概念的认识主体。由于在辩证运动中这三种概念是不同质的,不能是互相包含的关系。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由于这三个概念都不同质,所以认识中能认识的存在的概念是除外认识主体这个概念的。我们认识到认识主体这个概念是属于认识中能认识的存在的概念的,他跟除外了认识主体的存在的概念是矛盾概念。这两个矛盾概念之间的否定性是认识,既认识主体能认识除外了认识主体的存在的概念。认识主体是认识中拥有认识能力的存在的概念。相对于无认识能力的存在的概念,认识主体拥有了认识这种质。从唯物辩证法的出发,存在的概念的认识能力这种质也是概念辩证运动中质变形成。认识能力产生由无认识能力的存在的概念的辩证运动中产生。无认识能力的存在的概念就是除外认识主体的存在的概念暨认识能力产生前的存在的概念。我们在这里将认识能力产生前的的存在的概念命名为自然存在物的概念。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这个概念和认识了认识中存在的概念的认识主体也是不同质的。既这个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除外了认识了认识中存在的概念的认识主体。认识了认识中存在的概念的认识主体相对于除外了认识了认识中存在的概念的认识主体的认识主体是不同质的,是后者质变的结果。前者相对于后者拥有了认识了认识中存在的概念这样的否定性。认识了认识中存在的概念我们已经有了命名叫哲学或者理性。在这里选择理性作为命名。那么前者可以命名为理性的认识主体。后者命名为感性的认识主体。感性的认识主体对自然存在物是否定的质。理性的认识主体除了表现对自然存在物的否定还有对感性的认识主体的否定。

通过认识过程的唯物辩证法,我们认识到这三种不同质概念构成了我们认识中能认识存在的概念。我们进一步分开这三种认识中能认识的存在的概念。我们接下对认识中自然存在物的概念的唯物辩证法的认识形成了存在哲学的自然哲学。对认识主体对自然存在物的否定的概念唯物辩证法的认识形成了存在哲学的社会哲学。对认识主体的理性概念的唯物辩证发的认识形成存在哲学理性哲学。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理性哲学构成了实践哲学体系的存在哲学部分。

 

                         第一章:自然哲学

                               导言

自然哲学是对认识过程中形成对自然存在物的概念唯物辩证法进行认识。自然存在物是认识主体产生前的存在的概念。既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产生认识能力前的存在物的概念。

我们从作为产生认识前的人类为起点直观我们认识中对自然存在物形成的概念。作为认识主体之前的人类是作为生物的人类。我们再进一步认识到生物是由各种化学分子组成。化学分子目前认识到的由物理学标准模型基本粒子组成。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是目前认识到的自然存在物到不含的其他质的基本存在。我们还认识到标准模型基础粒子互相之间都由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联系,既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除外我们还认识到存在但是没有明确认识的自然存在物,包括暗能量,暗物质,黑洞。暗能量带来自然存在物在空间上的膨胀。暗物质不参与电磁作用,暗物质使电磁物质在空间中维持位置。黑洞是一类密度大使附近空间受引力作用扭曲到电磁作用的光线都无法逃逸的自然存在物。自然哲学是从矛盾概念的辩证运动的质变量变去认识我们对自然存在物的产生的概念。

通过唯物辩证法中我们认识到矛盾概念的辩证运动发生质变产生了含有旧矛盾概念的成分但又不是旧的矛盾概念的新的质。我们认识中的确定的概念都要符合这一矛盾概念辩证发展的原理。在我们对自然存在物形成的概念中。我们认识自然存在物中生物是通过新陈代谢和繁殖分裂遗传进化进行质变量变的质。化学分子是通过氧化还原和非氧化还原进行量变质变的质,物理学的基本粒子是通过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来发生质变量变的质。

生物是含有化学分子又不是化学分子的质。化学分子是含有物理的基本粒子又不是物理的基本粒子的质。这样,通过唯物辩证发,我们可以认识到生物是化学分子辩证运动形成的,化学分子是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元素的原子通过氧化还原或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辩证运动形成的。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自然存在物中,是物理的基本粒子互相之间的规定性。

在这里我们对物理学中的概念的唯物辩证法认识形成自然哲学的物理篇,对于未明确认识的自然存在物暗能量,暗物质,黑洞概念的唯物辩证法认识放在物理篇的补充里,这个原因会在正文中做出解释。对化学中概念的唯物辩证法认识形成自然哲学的化学篇,对生物学中的概念的唯物辩证法认识形成了自然哲学的生物篇。对于自然存在物概念辩证运动中量变的唯物辩证法的认识形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篇。

   综上,我们对实践哲学体系第二部分存在哲学的自然哲学的认识将通过自然哲学的物理篇,化学篇,生物篇和数学篇完成。

 

                            第一节:物理篇

我们对自然存在物中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粒子的唯物辩证法认识形成了自然哲学的物理篇。基础粒子之间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是基本粒子之间互相的规定性。

通过唯物辩证法,这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既基本粒子间规定性也是基本粒子的质。对于基本粒子继续的辩证运动形成原子分子等,这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的否定性。我们把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这个概念视为一个集合,这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是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之前的自然存在物辩证运动的质变形成的,是自然存在物通过四次辩证运动形成的在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内的四个统一。

我们再来认识基本粒子之间的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是一种弥漫无边界相互作用,是有质量的自然存在物具备的规定性,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强度最弱,作用是无视距离的。强相互作用是一种边界内的力,作用距离第二短的(大约在 10^(-15)~10^(-10) m 范围内),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强度最强的相互作用,基本粒子在强相互作用约束下形成质子,中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弱相互作用是粒子边界外的非接触力,作用距离最短,强度第二弱,比引力强。电磁力是带电荷的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带相同电荷的粒子间表现为斥力,带相反电荷的粒子间表现为引力。是带有方向的三维空间的力,带电粒子的变速运动会产生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平面的电磁场,电磁场中的其他的带电粒子会受到电磁场作用,作用范围也是无视距离的。电磁力的强度是第二强的,仅次于强相互作用。

我们通过唯物辩证发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可以看到引力是最早形成的,因为是无边界且不需要电荷的力有质量的基本粒子的规定性,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一个在粒子的边界内,一个在粒子的边界外,电磁力是带电荷的粒子才有的相互作用。其次形成的是强相互作用。基本粒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形成有边界的微观粒子如质子,中子,原子。微观粒子的边界形成才能产生边界外的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力是比弱相互作用里更早形成的规定性。电磁作用力是最后形成的,有强相互作用的和弱相互作用的粒子不一定带电荷。有边界的粒子之间总会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是更新的规定性。

根据唯物辩证法,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形成是在标准模型基本粒子形成前的自然存在物的辩证运动中形成的。我们用唯物辩证法去认识一下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形成过程。

1.引力

引力是弥漫的无边界的规定性。我们设形成引力的矛盾运动的自然存在物为“是”,和“否”。自然存在物“是”与“否”的正反合的辩证运动的是“是”的剩余与“否”的剩余在“是”的边界内达成统一形成了一种新的自然存在物“正”,与不进入“是”的边界的“否”的剩余在这里定义为“反”形成了新的矛盾运动。新的自然存在物“正”中“是”的成分和“否”的成分之间的就以引力的方式统一。引力在“正”中是弥漫的无边界的内部规定性,此时的“正”这个质的量是不可数的定量,正的量变只有尺度的完成。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中能认识的引力的形成。

2.强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是自然存在物“反”与“反”的辩证运动中形成的。“反”对“正”否定,在“正”的边界内,通过形成强相互作用的方式达成统一否定掉“正”内部混沌不可分的质,产生可分的有边界的,内部由强相互作用结合的粒子。在这里命名为强粒子。强粒子形成后与不进入正边界的“反”形成了新的矛盾运动。这是唯物辩证法中能认识的强相互作用的形成。

3.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是自然存在物强粒子与进入“正”边界形成强粒子的“反”矛盾运动中形成的。强相互作用距离很短使得形成的强粒子近似于点。强粒子形成后“正”边界内受引力作用靠近排列,点的排列形成线。强粒子形成的越多在线上排列越多,线中间的粒子受到的引力作用越强,强到达到可以被边界外的“反”否定形成新的质的程度。强粒子被边界外的“反”否定形成了在边界外具备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在这里命名为弱粒子。强粒子在线上被否定,而不是肯定,所以新形成的弱粒子不会只在线上排列具备了平面上排列的能力。新生成弱粒子与不形成进入“正”边界形成弱粒子的“反”形成了新的矛盾运动。这是唯物辩证法中能认识的弱相互作用的形成。

4、电磁相互作用

电磁相互作用是自然存在物弱粒子与不进入“正”边界形成弱粒子的“反”的矛盾运动中形成的。弱粒子具备以面排列的能力,会在“正”边界内在引力的作用下以面的排列。以面排列的粒子中心的粒子会受到更大的引力作用,受到的作用达到可以被被边界外的“反”否定形成新的质的程度。这次的引力的作用突破了强相互作用给粒子形成的边界,使得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也带上了电荷,参与电磁相互作用。这次的矛盾运动是弱粒子被引力作用边界被突破,粒子碎裂被被边界外的“反”否定结合成为具备新规定性电磁相互作用的粒子。电磁相互作用的粒子是弱粒子在面的排列上被否定的所以电磁相互作用的粒子有了向空间运动和排列的能力。这次矛盾运动形成了目前我们直观到的标准模型基本粒子。

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在电磁相互作用形成后产生。这些基本粒子通过相互间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进行辩证运动。我们直观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可以说是强相互作用否定引力的形成。质子是氢原子核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也是基本粒子构成的核子。质子和中子聚变聚变形成更重的原子核。这个过程是强相互作用的形成的分量在量变。更重的原子核通过衰变形成更轻的原子核是强相互作用的粒子被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否定形成的。原子核形成后再与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形成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的原子。原子是电中性,成为相对于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不容易再被电磁相互作用否定。对于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如何量变质变形成原子,我们的物理学的知识中有更详细的认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专门的物理学著作会有更多的了解。这里只对这个过程的做唯物辩证法的认识。

我们通过唯物辩证法完成对自然存在物通过辩证运动形成原子的认识是自然哲学物理篇的完成。这些不同的原子代表的元素也就是我们目前化学中化学周期表的元素。自然哲学的下一篇即为化学篇。

                               补充和总结

对于自然存在物中为明确认识的暗能量,暗物质与黑洞在用唯物辩证法做一个认识。

首先是暗能量,科学家对遥远星系发出来的电磁波,发现其产生了红移得出宇宙在加速膨胀。那导致宇宙膨胀的这种能量科学家称之为暗能量。其次暗物质,科学家发现星系的外侧的星球能够保持在现有位置,运动速度跟星系内部星球速度一样。说明有一种我们看不到的既不发生电磁作用的暗物质在帮助这些星球保持位置。否则这些星球的速度不会是现在这样。

我们对物理篇概念的唯物辩证法进行认识。我们可以认识到新的质不是前面的质被彻底否定的时候才开始形成,而是新质的形成与完成自身质的尺度和前面的质被的否定是同时展开的。既前面的自然存在物一被否定就会产生新质的自然存在物,随着前面的质被进一步否定也就是新质尺度的展开。

   我们可以进一步展开思考,暗能量的可能是标准模型前的自然存在物矛盾运动没有完成自身的尺度,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前的自然存在物矛盾运动带来了空间的膨胀。暗物质则是标准模型基本粒子形成前参与引力,强力,弱力自然存在物。当然这里也是用唯物辩证法对这两种自然存在物做一个认识,具体还要物理学家去直观。

  黑洞是电磁作用的粒子以体的形式大量密集堆积形成的使附近空间弯曲到电磁波都无法传播的自然存在物。根据唯物辩证法,电磁粒子是三维空间运动排列的粒子。黑洞的存在使三维空间被否定,产生了垂直于三维空间的另外的维度。黑洞可能是自然存在物再次被否定形成结合了上文中不进入不进入“正”边界形成电磁粒子的“反”形成了一种新的质变,和四维的相互作用。这也是通过唯物辩证法对黑洞这个自然存在物的认识,具体还是要物理学家去直观研究。

  综上,我们在这一篇自然存在物的物理学部分通过唯物辩证法就完成了认识,这也就是自然哲学的物理篇。

 

                             第二节:化学篇

我们通过自然哲学物理篇的认识,认识到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的辩证运动形成了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原子。原子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粒子。原子的的结构是原子内层是原子核带正电荷,外层是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带负电荷,整体表现为电中性,外层电子在原子核外进行运动,是一种无规则随机运动,按照电子出现位置可能性的统计方式形成一个电子云。由于静电作用,靠近原子核的区域电子出现的概率大,远离电子核的区域电子出现的概率小。根据概率的大小,将电子运动的区域划分为不同的轨道,也称原子轨道。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排布中,会遵循最低能量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这也是原子内的电子与原子核和电子之间通过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辩证运动中形成的内部规定性。我们可以认识到原子核与电子辩证运动形成原子的边界是外层电子的运动形成的而不是一个固定明确的边界,是电子运动形成的开放的概率边界,最外层电子运动到那里那里就是边界。原子中最外侧电子会易于外界自然存在物的电磁相互作用下发生作用。

原子核在中心很小的区域,相对核外电子运动范围半径比差了十万倍。而不同原子核之间的电磁作用能力的差距没那么大。导致不同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强原子对外层电子的电磁作用就强,不同原子之间对外层电子的电磁作用强的原子就会吸引对相较的对外侧电子电磁作用弱的原子的外层电子。不同的原子就建立了联系形成了形成了新的质变。而且相同束缚力的原子,互相接近,由于外侧电子边界相对是开放的,双方的电子会产生共用的电子同样可以建立联系形成新的质变。这种质变的产物称之为分子。形成分子的过程是原子之间辩证运动。对原子及原子辩证运动形成的分子的唯物辩证法认识就形成了自然哲学的化学篇。

在构成分子的不同元素原子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这些化学元素根据得失电子的能力不被命名了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规定性。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原子量越大元素失去电子的能力越强,表现为还原性,而反之则表现为氧化性。氧化性和还原性不同的元素之间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种是一个元素原子得到电子是被还原,表现为氧化性,一个元素原子失去电子是被氧化,表现为还原性,形成阳离子带了正电荷,一个元素原子得到电子是被还原,表现为氧化性,形成阴离子带了负电荷。阴阳离子静电作用形成分子,这种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称之为是离子键。另一种两种元素原子之间氧化还原能力差异不足以发生得失电子,而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共用电子对更靠近原子氧化性强的元素,偏离的是还原性强的原子,这样在双方之间形成的静电作用叫共价键。分子内部的原子通过离子键和公价形成结合排列。这也就分子内部的规定性,是原子形成分子的辩证运动的合题中的统一符。

原子通过化学键形成的分子,内部含有的元素种类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分子内部由一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是分子含有多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由一种元素原子构成的单质表现出单一元素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被另一种与其在还原性和氧化性上有差异的元素,通过电磁相互作用否定,形成了含有两种元素的化合物的新的分子。原来的单质分子的还原性和氧化性的差异得到否定形成了新分子内部的化学键。新的化合物分子既不表现为原来还原性元素的还原性,也不表现原来氧化性元素的氧化性。成为了比之前分子的还原性和氧化性更低的新的分子,新的分子比较不容易被其他分子的电磁相互作用否定。这也是单质分子形成化合物分子的唯物辩证法的认识。

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碳元素的烃和烃的衍生物的化合物被称为有机化合物。这是因为碳原子成键的特点,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不易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或阴离子。碳原子不仅能与氢原子或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也能以共价键相结合。碳原子间不仅可以形成稳定的单键,还可以形成稳定的双键或三键。多个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长短不一的碳链,碳链也可以带有支链,还可以结合成碳环,碳链和碳环也可以相互结合。因此,含有原子种类相同,每种原子数目也相同的分子,其原子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结合方式,形成具有不同结构的分子。通过前文知道分子能通过化合反应质变为不易被电磁相互作用否定的新的分子。简单有机化合物分子会通过更多的化合反应形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来使不容易被其他分子的电磁相互作用否定。这也是有机化合反应的唯物辩证法的认识,通过有机化合物反应,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了复杂的有机大分子化合物。

复杂有机大分子的形成,达到了通过化合反应能够实现的能不被电磁相互作用否定的限度时。此时形成的有机大分子已经不容易通过化合反应提高自己不被电磁相互作用否定的性质了。有机大分子中的核糖核酸,蛋白质,多肽,脂质,多糖等等在海洋环境里继续辩证运动,通过分子间力和化合反应聚集形成了一种多分子体系。这种多分子体系中脂质物质多糖蛋白质形成边界,通过抵挡不利的分子吸收需要的分子并且排出有害的分子给边界内形成一个稳定的内环境,吸收到内部内环境中的分子通过化合反应生成外部边界需要的分子材料。有机大分子通过辩证运动形成了新的质既有机多分子体系,这种有机多分子体系的规定性不再是化合反应。这样的有机多分子体系对于有机大分子更加的不易被电磁相互作用否定,如果多分子体系边界的有机分子被氧化或者还原,边界内可以生成一个分子换掉。这种新的规定性称之为新陈代谢。这种抵抗边界外物质对自身的否定的性质,我在这里将之命名为稳定性。

新陈代谢形成的有机多分子体系,进一步的发展,吸收的不再仅仅是分子。而是其他的多分子体系。多分子体系本身就是有机大分子形成互相之间都可以利用帮助自身提高稳定性,多分子体系内部可以生成对多分子体系需要增强稳定性分子。所以有的多分子体系被吸收后解体形成对吸收者的材料,有的多分子体系被吸收后没有解体而是与吸收者产生了共生关系。当然也有的被吸收后对吸收者产生有害的关系。共生关系的是细胞和细胞内细胞器的前身,有害关系的是细菌的前身。形成共生能力的多分子体系拥有更强的稳定性,得以进一步发展。我们知道有机多分子体系通过吸收对自身有用的分子或其他的多分子体系增强自身的稳定性,所以在体积上会扩大以容纳这些吸收来的物质。体积的增大也使多分子体系外表更大,更容易被有害因素破坏自身稳定性。而此时的多分子体系一旦被外界因素破坏就失去了自身的质。

一部分多分子体系通过分裂来提高自身的稳定性。但是不复制的分裂那么形成的其实是其他的质变,损失了有用的物质。进一步有一部分可以分裂的多分子体系内部形成了产生遗传信息的能力,使得分裂形成了复制分裂。复制分裂形成的是跟之前的多分子体系一样的质,比不能复制分裂的多分子体系提高了稳定性。成为了拥有新陈代谢和复制分裂能力的新的质。

而这就是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了。我们将单细胞生物的分裂复制能力称为分裂增殖。在这个形成单细胞生物的过程中,一部分多分子体系形成了用光合作用或者其他利用外界热能并通过吸收外界小分子化合物质变量变的单细胞生物,形成了植物等自养生物的前身,一部分多分子体系形成了通过吸收分解其他的单细胞生物质变量变的单细胞生物,形成了动物等异样的前身。

这个过程是化学分子不断的辩证运动的结果。单细胞生物的形成化学分子最终质变成了生物。这也是自然哲学化学篇的认识的完成。接下来我们开始自然哲学生物篇的认识。

                             第三节:生物篇

   我们认识到单细胞生物形成,开始了对自然哲学的生物篇就的认识。对于单细胞生物,是辩证运动中形成的拥有新陈代谢和分裂增殖的质新的自然存在物。单细胞生物对外分裂增殖的能力来源于内部通过核酸复制形成遗传信息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能力,单细胞生物相较之前的不能分裂复制的非生物的有机多分子体系更能抵抗外界的否定,延续自身的质。

单细胞生物形成后进一步的发展质变,从无核单细胞生物,到原核单细胞生物,再到真核单细胞生物。无核单细胞生物的遗传因子存在于细胞内不定位置,容易受到侵袭破坏丢失遗传信息,使得自身质被破坏。无核的单细胞生物与外界否定性的进一步辩证运动,出现了遗传信息向细胞中央聚集形成拟核的原核单细胞生物。相对于无核的单细胞生物,原核单细胞生物的遗传信息较少受到侵袭,可以更加稳定的传递自身的质。原核单细胞生物的遗传信息在细胞中央但依然是裸露的,不免容易被外界对其有害的因子侵袭,导致遗传信息受损。原核单细胞生物在与外界环境的否定的发展中,形成了内部的拟核被核膜包裹的拥有真正原子核的真核单细胞生物。这个单细胞生物从无核到原核在到真核的质变发展,单细胞生物更加能够抵御外界的否定性,延续自身的质。

多细胞真核生物形真核单细胞生物形成后,遗传信息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一些有益于生物抵抗外界侵袭的突变更容易保存下来。单细胞生物分裂增殖后聚集起来会形成一个保护。更多的细胞生物在一起相对于单一的细胞生物更能抵抗侵袭保存自身的质,毕竟一个细胞被否定掉,还有其他的细胞。在这种聚集的过程中,有的真核单细胞遗传因子获得了诱导分裂出来的单细胞改变成特定的形态以抵御特定侵袭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称之为分化。拥有分化的能力单细胞真核生物质变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形成的一个新的多细胞生物。同时在这种聚集过程中单细胞生物从无性繁殖的有丝分裂,也形成可以互相交换遗传信息的有性生殖。有性生殖能更好的的保存突变得到的有益的抵抗侵袭的能力。这就是生物由单细胞真核生物质变为有性生殖多细胞生物的辩证运动过程。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形成了更强的抵御有害因素侵袭保存突变的优良遗传信息的的能力能进一步的形成更有生存发展能力的新生物。我们也观察存在着有性生殖的单细胞生物及无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这也是单细胞生物质变发展的产物。

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进一步的质变发展形成了更复杂的生物。自养生物中植物类的生物沿着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路线质变。异养生物中动物类按照-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在这样的质变过程中,生物形成的新质都在使其更能抵御外界环境的侵袭,更好的保存自身的质。在这种生物的质变中,生物的质变是与外界否定性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的了遗传信息的改变引起的生物的质变,形成了拥有更能对抗外界否定性的新种类的生物。最终形成了在生物上作为哺乳动物中灵长类群居动物的人类。对于生物从多细胞生物发展过程,在现行的生物学著作中有很多的更详细的研究。我们这里对生物发展质变的唯物辩证法进行认识。

自然哲学生物篇最终要说到作为生物的人类。做为异样生物哺乳动物灵长类群居动物的人类,群居分工的能力使得人类相对于独居的动物拥有更强的抵御侵袭和保存自身的能力。相对于独居生物,群居生物能够更好的照顾后代,并且遇到危险或者捕猎时能够形成更多的力量抵御侵害或者抓获猎物。群居能力相对于独居要更利于哺乳动物的生存。

人类在群居的活动中,进一步形成了简单的分工,分工合作比无分工只群居更能提高生存效率,而随着分工进一步的复杂化,人类创造语言的传递和引导分工的信息工具。使用语言信息使的群体中的不同个体能够更及时的合作,提高了分工的效率。而语言的进一步丰富帮助人类形成了创造和知识经验的能力。群居中某个体发现的更好的某种解决困难的方法比如获得了制造出某种工具可以更好的获取事物通过语言记录传播开,这样能够增强生物适应环境能力的知识也能被更快的被群体学到并传递保存。

语言产生后人类相比其他的动物只能通过自身基因突变产生质变形成对抵御环境否定能力。而是通过创造工具并一步步的进化工具并将工具的质变记录下来形成自身不断质变的方法去质变发展。形成语言的人类就形成了认识,成为了认识主体。

语言的形成使人类从自然存在物质变成了认识主体。我们到此对自然哲学的生物篇也完成了认识,我们对于自然存在物的质变的认识就在人类成为认识主体也后完成了。

                         第四节:数学篇

完成了对自然存在物的辩证运动的质变的认识,我们在这一节进行对自然存在物量变的唯物辩证法认识。对于自然存在物的量变,量变是自然存在物的质在尺度上的完成。对于在尺度上完成的质对应的存在物的量成为定量,此时的量是不可数的量。定量的实现意味着数字1的形成。完成了自身尺度的定量的自然存在物进一步辩证运动形成质变。以定量存在的自然存在物形成了以数量存在的自然存在物。新自然存在物的量变尺度的完成不是形成定量。定量的个体自然存在物在数量上不断增长来完成量变尺度。

这样自然存在物的质量变到尺度从不可数的定量形成了定量在数量达到完成尺度。完成量变形式的质变的自然存在物面对外界否定时是对达到否定尺度边界的个体的否定。而质变前的自然存在物面对的否定是对全体的质的否定。这样可数的量变使的自然存在物面对否定更能保存自身的质。个体的质被否定不是全体的质被否定。而自然存在物的量变形成可数的量变也意味着自然数的形成。

可数的量变的自然存在物在完成自身尺度时体现为个体自然数的增加,在而面对否定时体现为个体自然数的减小。而这种量变被在辩证运动中形成认识能力的认识认识主体认识到到形成了人类对量变的知识被命名为数学。这也是本篇自然哲学数学篇的命名形成。

自然存在物可数的量变形成了在认识中形成人类的知识数学。认识主体的数学知识首先直观了是自然数及自然数的增减,形成了自然数的自然数的加减的知识。对自然存在物中某种质被彻底否定认识主体在认识中形成了数学中的“0”的知识。通过将量增的数定义为正数,将量减的数定义为负数,我们形成了整数的概念。认识主体进一步在对整数的增减认识可以认识到整数有大小,形成了用数比较的知识。用数比较的知识进一步带来了认识主体用数来测量。认识主体从整数的增减和测量的认识也可进一步认识到数的可分性。数的可分性带来了除法和乘法运算,也带来了对分数的认识。

在数学进一步的发展中,人类再用数测量计算一个连续的质时发现了无理数。一个连续质是不可分不可数的,当我们用可数去测量不可数,最终形成了不可数的无理数的知识。这最早是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伯索斯发现的,他在发现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既不可数不可分。他因为这个无理数的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为数”的理性,被毕派信徒投入了水中杀害。无理数的知识在人类认识中形成后,我们将可数和可分的数知识称为有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知识的形成,我们形成了对质的量变的数的概念形成。我们认识中的质的量变是连续的量变达到自身尺度,还是可数的量变达到自身尺度,现在都可以用数认识这种量变。

人类形成了用数测量的知识后,开始对自然存在物的空间结构的测量。测量土地的距离,面积,角度,建筑的体积,在这个过程形成了几何知识。几何知识是形式数学知识的人类用数学与自然存在物的测量中形成的,是认识主体与自然存在物辩证运动形成的质变。也是人类的数学知识与自然存在的物辩证运动中使数学知识发生的质变。我们可以这样认识空间结构,认识中的线是点的否定,线中含有点但是线是区别于点的质,面是线的否定,面中含有线,面是区别于线的质,空间是面的否定,空间含有面是区别于面的质。

认识主体在对距离的测量中产生了线的知识,对面积的测量中产生了面的认识,对体积的测量中产生了空间的认识。这都是认识主体与测量对象发生的辩证运动中形成的。上文中对无理数的认识,也是人类在对一个封闭连续的质正方形的测量中形成的。对几何知识的认识也推动了对数的进一步认识。几何知识和数的知识结合进一步的辩证运动质变量变形成了目前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作为认识主体人类的质在我们对自然存在物的矛盾运动中量变质变的形成。作为我们认识自然存在物乃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甚至认识本身在内的认识中概念的量变的知识。认识主体通过数学知识更有效的达到自身否定性的限度。数学知识也在认识主体与自然存在物的矛盾的辩证运动不断质变量变形成认识主体对新的质变的自然存在物的量及量变的数学知识。对数学概念的唯物辩证法的认识在这里就完成了。数学的发展和分支是很丰富的,对于数学及数学的发展更详细的介绍认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数学方面的专著。

自然哲学的数学篇对数学概念的唯物辩证法完成认识。数学篇完成后我们就完成了对于自然存在物的质变量变的唯物辩证法就完成了认识,也完成了对存在哲学自然哲学的认识。


实践哲学体系第二部分《存在哲学导言》及《自然哲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