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门日渐加大,因何而起?美国大萧条,日本三十年通缩,历历在目
相信不少小伙伴最近应该会有种感觉,油门的力度越来越明显,原来在美元加息缩表的时间段,油门的力度应该是适中,或者逐步收紧的,但现在这种明显加大的感觉,就有些让人疑惑,为啥要选择在这个时候,做这些动作?真的是不怕美国的镰刀,不怕未知黑天鹅事件的发生?
今天就以这个话题来谈谈我的一些个人看法,写得不好或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补充!
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回答一下,到底是通缩好还是通胀好?关于这两点,一般的国家还真给不了什么太好的答案,咱们自身,离得最近也只有1987年的物价闯关,可美国不一样,虽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却完美的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样本,1929年的大萧条和1970大滞胀,前者可以称之为超级通缩,后者可以称之为超级通胀。
对于这两件事是怎么发生的,这些年,我也有了些自己的看法,大萧条就是简单的,人还在,钱没了,后来的关税只是结果,不是起因,从1923年到1929年,美国进入著名的柯立芝繁荣,不过这繁荣的背后,是过剩产能与消费乏力并存,本来如果只是这些,还不至于爆发大萧条,奈何当时的资本家信奉社会达尔文,底层生活的好坏,压根就不觉得和自己有啥关系,给他们增加收入,提高一下他们的生活水准,那是想都别想,可底层兜里没银子又是个现实,没银子又拿什么来买资本家的商品?
当时的美国还处于科技爆发的十年,源源不断的新产品,是要靠海量资金支撑的,所以就出现一个十分别扭的情况,资本能够生产,但底层没银子买不起,双方就这么卡在这里,直到有些“精明”的资本家,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既然没银子,那就借,以12个月进行分期付款的信用卡模式,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出现了,后果嘛,经济当然是越来越繁荣,美股也是越来越疯狂(投机),杠杆效应是急剧扩大。
债务这个东西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亦或是个人,都不可能无时无刻的无限扩张,到了连利息都负担不起的时候,大萧条就一定会爆发,另外也多说一句,即使是科技出现爆发,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可市场若是缺少购买力,这些商品又该谁来买单呢?
所以我经常说罗斯福是幸运的,他被称为美国的国父,但据查到的资料显示,他的作用其实是被夸大了,在他的第2个任期,美国经济衰退得比第一次还要厉害,而他已经束手无策,不过他比较幸运,做的一系列事,本质上来说和小胡子没什么差别,但可能是美国人久经考验,有些习惯了大萧条,后期并没有像大萧条初期那么狂躁,让美国赢得了一些时间。
德国的小胡子,在美国陷入螺旋衰退的泥潭时,率先在1939年引爆了二战,随着战火越烧越旺,无数国家的生产中心被接连摧毁,资源中心被消耗殆尽,美国,这个身处美洲的国家,变得越发炙手可热,作为全球唯一的生产基地,整个世界的需求,毫无意外的全部朝它涌去!PS=郭=国
这个时候,美国也顾不上什么自由不自由,开支平衡不平衡了,无数个私有企业被陆续郭有化,搞生产,像咱们熟知的福特,在当时,摇身一变,完成了从生产汽车到生产飞机大炮的转变,同时无数个超级印钞机在日夜不停的启动,印出大量的美元,给各种资本们发放订单,两者结合之下,美国经济出现爆发式增长,就这么轻松的跳出了大萧条的泥潭。
大滞涨同样也简单得多,人在,钱在,但效率没了,滞涨时代,和之前的萧条时代相比,是从一个极点走到另一个极点!
二战结束后,小胡子是下去了,但苏联又起来了,这两家为了防止自家的人被对方给忽悠了,都不断以高福利的方式来保持稳定,稳定的方式主要通过郭有化和高税收(抑制豪强),另外大家不要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从欧洲到美国,从美国到拉美,这一浪潮在当时是愈演愈烈,就连被视为自由贸易起源的英国,也没例外,1978年英国的《经济学家》在12月30日发布的一组数据,可以让大伙直观感受一下当年的这股风潮,郭有经济在英国重要工业和交通部门中的比重是:石油25%,汽车50%,钢铁75%,航空75%,煤炭100%,电力100%,天然气100%,造船100%,铁路100%,邮政100%,电信100%。
事情到这里还没结束,郭有化和高税收,确实让底层的生活层次得到巨大的提升,但对于资本来说就相当悲催,市场被排挤,收入被征收,对于创新之类的就越发没有兴趣。
对于创新,这里也多说两句,创新有时也不见得是要搞出多伟大的发明,而是根据人的需要,研发出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就已经很完美了,只有技术和市场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正反馈,类似于,研发,销售,赚银子,扩充人才,继续研发,这么一个迭代循环,才能让一个企业从平凡走向伟大,像咱们熟知的苹果,华为,都是这么起家的,那种第一次发布产品就跨时代的,其实是极少见,也不是你有银子,有技术就一定能够成功(比如某撕葱),这点希望大伙能够分得清。
咱们接着说美国,到了1965年以后,美国的技术潜力就已日渐耗尽,作为制造大国的德国和日本在技术上已经和美国没啥区别,搞得美国的商品十分的被动,记得当时的美国大统领肯尼迪经常有事没事的就在哪那声嘶力竭的呐喊,要多买美国货,不过,口号归口号,面对价高质劣的美国货,几乎没什么人搭理他。
再加上因为越战的原因,美国一直在偷偷地大量印美元,搞得美元长期走弱,贸易赤字持续扩大,对日德的贸易PK,布雷顿体系解体,都是在以上这两个背景下出现的,之后美国就彻底地放飞自我,不再遮掩,大大方方的疯狂印钞,搞得美元一度极度泛滥,依我的估计美国的想法应该很朴实,美元是世界货币,即使出现通胀,也会有别人替它承担,通缩可就未必了,所以何苦为难自己呢?
这个念头一起,大滞涨时代终于是真正到来,每个国家都开始琢磨,该如何躲避美元的收割机?于是乎,搞制造的卖石油的,都在以手中的资源为筹码,纷纷以提价的方式向外转移收割,弄得全球的通胀越来越高,这弄的普通美国人又不干了,自己是有储蓄,但也经不住这这么折腾,在工会带领下纷纷要求加薪。
如此又一个循环形成了,给员工加薪可以,企业也不能亏本卖,商品零售价我也要提高,员工一看售价提高了,就立刻要求再度加薪,双方就这么一边较劲,一边看着美国的通胀螺旋式飙升,最终全球在技术耗尽,美元泛滥,互割韭菜的循环中,演变成了长达十年的大滞涨!
说完了这两个话题,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疑问,到底是通胀好还是通缩好?长期看,如果来一场大萧条,可以让市场完成一场大出清,让生产和消费趋于平衡,是很不错的,还能借此完成市场的大统一,可美国最后是靠二战走出泥潭,其它国家出现一样的情况,可未必还有这样的机会,而通胀就相对的好一些,即使你的货币不是储备货币,只要产品是别人无法获取,无法取代的,也是可以达到一定程度上,具有储备货币的作用。
而现在某兔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从近几个月的贷款数据来看,出现了企业不敢投资,居民不敢消费的情况,这是明显的开始通缩了,如果不加以制止,可能会陷入螺旋式的下滑。
原因嘛,我估计是一个各种按倒,一个疫情带来的长期伤痕效益,前者不必多说,后者可能大家意识到,表面的资产再多,可真当风险来临,手头上没有现金储备是不行的,之前一季度的存款数据就出现大幅增长,达到7.82万亿元,相当于每天存进去868亿,人均储蓄增加5500元,加上前不久房贷利率下降后,市场出现了和以前完全相反的情况,整体出现了一种类似当初的日本房股双破后,不投资、不买房、不借钱,只存钱的奇特现状。
这种现状对个体来说是有利的,但对于整体来说却是不利的,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一件商品想要长久地迭代,必然要有与之匹配的需求,假设大伙都倾向于收缩,那么生产出来的东西该卖给谁?
在思考一下,现在是什么时间段?是鹰兔博弈,产业升级,日渐激烈的时间段,外部的市场都已经是存量状态了,指不定啥时候说没就没了,即使有,如果别人可以任意地关上大门,那不就等于受制于人?
日本能够在长期通缩的环境下,还能够维持着生活水准不滑落,是因为它在房股破裂之前就已经是高端制造(比如汽车,各种机械零件),美国主导的市场,又对它不加以限制,近30年,一直靠着强大的制造能力,源源不断的获取现金流,才维持了下来,别的国家有他这种条件吗?再者说这种维持,后遗症也不轻,整个日本市场需求的垮塌,让日本的年轻人不敢消费,老年人不敢辞职,企业不敢涨价,整个社会进入了一潭死水,这种情况下,有哪还有什么未来可言!
所以如果某兔不想出现类似日本这种状态,就一定不能让需求出现,恩,你们懂的,这也是为什么刺激不断加码的重要原因,至于什么时候停止,当然是消费(资产攀升有利于消费)起来的时候,在此之前只会不断的加码,甚至会出现矫枉过正也不要有任何奇怪!
至于会不会形成2015年那种情况,我个人觉得应该不会,从最近几年反复叨叨,要注意泡沫,心里应该是有数的,同时随着后续某兔不断加码,放开,作为生产型的国家一定会对,石油之类的资源形成巨大的需求。
大家想想,两个月的时间,作为世界第一号的生产者停产,居然没有把石油打下来,就该知道它有多坚挺,如果后续我们出现了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对石油的推动绝不能小视,连锁反应下,全球的通胀恐怕还得进一步走高,美国亦不会例外,到时它又该如果应对?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鹅兔两家关于石油进口的事,现在想想,恐怕是早已料到这一步了,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通胀降低,美国的通胀拉高,美国泡沫是有可能会被提前拉爆的。
不过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把选择权交给市场,近几日美国那里一直放风,9月份就很有可能暂停加息,这是摆明了对通胀已经无能为力,开始破罐子破摔,要么接受泡沫炸裂,大家一起凉凉,要么大家适应高通胀,直到习以为常,1970年到1980年,不就是这么过了十年,这次兴许也能如此呢!如果果真如此,世界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宽松,那么之前所担忧的美国镰刀也就不攻自破了!